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部编版)下册古诗《关雎》鉴赏说明:根据课内外古诗词的顺序,课本中的每首都按下面表格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赏1.原文及经典诗句 2.翻译3.作者(作品)简介和创作背景 4.情感表达分析与赏析从两个方面:核心意象,表现手法. 6.(二)理解与赏析部分示例:《关雎》运用了多种精妙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起兴开篇,营造氛围:诗歌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起兴手法。诗人借雎鸠鸟在河洲上相互和鸣的情景,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雌雄常相伴,情意绵笃,其和鸣之声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为下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做铺垫,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这种起兴方式,由物及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联系,委婉含蓄地表达主题,避免了直接言情的突兀。 比兴结合,深化情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采摘荇菜的动作比兴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荇菜顺水漂流,时左时右,难以采摘,正如男子追求女子过程中的曲折。同时,采摘荇菜从“流”到“采”再到“芼”,体现出动作的渐进性,暗示男子对女子的追求不断深入,情感逐渐加深。这种比兴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1、《关雎》古诗原文 经典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作者(作品)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 311 篇,其中 6 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说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尊称为 “中华诗祖”。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背景介绍 关于《关雎》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一种传统观点认为,这首诗是为了歌颂后妃之德。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后妃的品德和行为对宫廷乃至国家都有着深远影响。《关雎》通过描绘男子对美好女子的追求,寓意着对后妃贤良淑德的赞美和期望,希望后妃能够辅佐君主,治理好后宫,进而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婚恋习俗。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在婚恋方面相对自由,青年男女通过各种社交活动相互结识、表达爱意。《关雎》生动地展现了一位青年男子在追求心仪女子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是当时民间婚恋生活的艺术写照,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与追求,生动展现了青年男女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诗中男子对女子的情感,从最初单纯的爱慕,到追求不得的痛苦煎熬,再到想象中与女子结合的美好憧憬,层层递进,寄托了人们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期盼。(一)分析与赏析1.核心意象雎鸠 诗开篇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雎鸠鸟雌雄常相伴,情意笃厚,其和鸣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追求 ,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婚姻。雎鸠的和鸣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爱情基调,暗示男女之间应有的和谐、真挚情感。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诗句多次提及荇菜。采摘荇菜动作从“流”到“采”再到“芼”,既展现劳动场景,又以其顺水漂流难采摘,比兴男子追求女子过程的曲折。荇菜的存在使诗歌从自然场景过渡到人物情感表达,成为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感寄托象征,体现追求过程的渐进与执着。窈窕淑女 这是诗中男子爱慕追求的对象,代表着美好、贤淑的女子形象。她不仅有外在美貌,更具内在美好品德,是男子心中理想配偶,象征着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君子 追求“窈窕淑女”的主人公,代表着有修养、有道德追求的男子形象。他对淑女的追求,发乎情止乎礼,体现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尊重,是符合传统道德观念的爱情追求者象征。2.艺术手法《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运用了多种精妙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起兴开篇,营造氛围:诗歌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起兴手法。诗人借雎鸠鸟在河洲上相互和鸣的情景,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雌雄常相伴,情意绵笃,其和鸣之声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为下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做铺垫,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这种起兴方式,由物及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联系,委婉含蓄地表达主题,避免了直接言情的突兀。 比兴结合,深化情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采摘荇菜的动作比兴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荇菜顺水漂流,时左时右,难以采摘,正如男子追求女子过程中的曲折。同时,采摘荇菜从“流”到“采”再到“芼”,体现出动作的渐进性,暗示男子对女子的追求不断深入,情感逐渐加深。这种比兴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增强节奏感与音乐美:诗中“参差荇菜”数句以及“窈窕淑女”数句反复出现,只在部分字词上有所变化,如“流”“采”“芼”和“求”“友”“乐”。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在反复的咏唱中,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效果,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深化情感表达:通过重章叠句,诗歌在反复咏唱中,不断强化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与追求之情。每一次的重复,并非简单的语句再现,而是情感的逐步深化。从“寤寐求之”的执着追求,到“寤寐思服”的日夜思念,再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好憧憬,情感在回环往复中层层递进,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其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双声叠韵,音韵和谐 双声词的运用:诗中“参差”一词,声母相同,属于双声词。“参差”描绘荇菜长短不齐的样子,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荇菜的形态,而且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这种双声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使诗歌在描绘事物时更加形象逼真,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之美。叠韵词的效果:“窈窕”“辗转”等词是叠韵词,韵母相同。“窈窕”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音韵婉转,将女子的美好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辗转”则生动地表现出男子因思念女子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状态,其韵律的和谐使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动人。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使诗歌在押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使诗歌的音乐性达到更高的境界。细节描写,生动传情 心理细节展现深情“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通过对男子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追求女子不得时的痛苦与煎熬。“寤寐思服”直白地表达出男子无论白天黑夜都在思念女子,内心被这份情感填满;“悠哉悠哉”则以反复咏叹的方式,强化了这种思念的悠长与深沉;“辗转反侧”具体描绘了男子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情景,将他内心的焦虑、痛苦和对女子的深深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深情。动作细节暗示追求:诗中对采摘荇菜动作的描写,如“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不仅是对劳动场景的描绘,更暗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这些动作细节的刻画,使诗歌的叙事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展现了男子在追求过程中的用心与执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二)理解与赏析《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艺术角度看,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描绘得细腻入微,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纯真质朴的情感世界。其重章叠句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音乐美,更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含蓄之美。从文化层面理解,《关雎》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崇尚。它所表达的情感并非是低俗的欲望,而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美好情感,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 “中和” 之美。这种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穿越千年,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永恒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