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检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检测

资源简介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检测
1.(2025五上·岳池期末)晚上的明亮的月亮也是光源的一种。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月球不是光源,月球看起来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
2.(2025五上·岳池期末)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篝火燃烧的是木材,所以是自然光源。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虽然篝火燃烧的是木材,但是是人造光源。
3.(2025五上·岳池期末)宇宙空间什么都没有,所有光不能在宇宙空间传播。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在真空中,光是可以传播的。宇宙空间虽然物质非常稀薄,但它仍然能够让光传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遥远的星体和其他天体。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因此光能在宇宙中传播。
4.(2025五上·岳池期末)通电的钢丝球能发光,这时它要消耗电池的电能。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通电的钢丝球由于电流的作用会产生热,从而发光。在这个过程中,电池中的电能被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因此,通电的钢丝球能发光是因为它消耗了电池的电能。
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做“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的实验时,往盒子里熏烟是为了让光的路径更明显。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在“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的实验中,往盒子里熏烟是为了让光的路径通过烟粒子的散射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和可见。因此,该操作是为了让光的传播路径更显著,便于观察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6.(2025五上·岳池期末)体育课上将队伍排整齐,与光的直线传播没有任何关系。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体育课上将队伍排整齐,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7.(2025五上·岳池期末)我们照镜子时,镜中的“你”比真实的你始终要小一些。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照镜子时,镜中的“你”与真实的你一样大,因为镜子成的像是等大虚像。
8.(2025五上·岳池期末)镜子和水面可以反光,人的脸、衣服等不能反光。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因此镜子和水面可以反光,人的脸、衣服等也能反光。
9.(2025五上·岳池期末)只要运气好,冬天的天空也有可能看到彩虹。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彩虹是由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再折射而形成的,需要充足的光线和水滴。冬天的天空虽然能提供水滴,但阳光不充足,因而在冬天看到彩虹的概率极低。
10.(2025五上·岳池期末)红、绿、蓝三种颜色手电筒光线叠加在一起,可以合成白光。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白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白光。因此,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均匀地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时,我们会看到彩色轮变成白色。
11.(2025五上·岳池期末)炒板栗时,在锅里放些细砂(小石头)是为了颜色好看。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在炒板栗时,在锅里放些细砂(小石头)是为了使板栗受热均匀,防止锅底被烧坏,并有助于板栗的翻动和均匀加热,并不是为了颜色好看。
12.(2025五上·岳池期末)用电烙铁作画,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把木板烫成焦黑色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电烙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木板上,使其表面受热分解变为焦黑色,从而形成图案或文字。
13.(2025五上·岳池期末)酒精灯使用完后,直接用嘴吹灭就可以了。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4.(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坐在火炉旁烤火,身体变暖和,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热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冬天坐在火炉旁烤火,身体变暖和,主要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热的。
15.(2025五上·岳池期末)没有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不可能有热传递现象。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太阳和地球并不接触,但是太阳能把热传给地球,因此没有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也会有热传递现象。
16.(2025五上·岳池期末)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传热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等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17.(2025五上·岳池期末)夏天阳光下,穿浅色衣服的人比穿深色衣服的人感觉更热一些。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弱。因此夏天阳光下,穿浅色衣服的人比穿深色衣服的人感觉更凉快一些。
18.(2025五上·岳池期末)蓬松的棉被盖起来暖和,是因为中间充满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空气,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蓬松的棉被盖起来暖和,是因为中间充满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19.(2025五上·岳池期末)高压锅为了传热快,应该全部用金属材料制作,一点塑料都不需要。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高压锅有部分部件(如手柄、密封圈等)通常需要用耐热塑料或橡胶制作,以避免触摸金属部分被烫伤或保持密封性能。
20.(2025五上·岳池期末)海洋里面的地形也是不平的,有些海里的山还很高。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海洋底部地形复杂,有深海平原、海岭、海渊等地形。有些海底山(海山)甚至比陆地山脉还要高。因此,海洋底部的地形也是非常不平的,有些海里的山确实非常高。
21.(2025五上·岳池期末)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等地形是永远不动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等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运动、风化作用和水流侵蚀等自然现象都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
22.(2025五上·岳池期末)火山和地震都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和地震确实都是具有很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能引发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熔岩、火山灰等,而地震则可能引起地面裂缝、建筑物倒塌等。
23.(2025五上·岳池期末)当地震发生时,身处高楼的人们应该立即跳楼逃到空旷地带。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立即跳楼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就地避险,远离窗户和悬挂物,寻找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躲避,待震动过后再有序撤离到空旷地区。
24.(2025五上·岳池期末)海底也有火山。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海底也有火山,称为海底火山,它们也会喷发出熔岩,形成山脉或者岛屿。
2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都极高。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都极高。
26.(2025五上·岳池期末)大理石主要是由岩浆冷却直接形成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大理石主要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的,而不是由岩浆冷却直接形成的。大理石属于变质岩,而岩浆冷却形成的是火成岩,如花岗岩。
27.(2025五上·岳池期末)中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大风刮来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是风力搬运作用。它是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由亚洲内陆及蒙古高原的沙漠地区通过长时间的风力搬运,将细碎颗粒物质搬运到黄河中上游地区沉积而形成的。
28.(2025五上·岳池期末)雾是小水滴,云是水蒸气,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雾和云其实都是由大量小水滴和微小的冰晶组成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雾是云的一种形式,形成于地表附近,而云则悬浮在更高的空中。
29.(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做“人造雾”的实验中,熏烟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在做“人造雾”的实验中,熏烟的目的是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这些颗粒能作为凝结核,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熏烟之后更有利于观察“人造雾”的效果。
30.(2025五上·岳池期末)夏日大晴天的晚上,温度急剧下降,也可能结霜。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霜的形成需要气温下降至0℃以下,而且得水汽较足。夏天天气干燥,温度也不会下降到0℃以下,因此不会结霜。
31.(2025五上·岳池期末)只要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一定能形成降雨。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除了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外,还需要有凝结核和足够的温度降低才能形成降雨。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填充到凝结核上,形成云团,云团的水滴或冰晶不断聚集,达到一定重量后,会因为重力作用降落形成降雨。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下雨。
32.(2025五上·岳池期末)雪是固体,所以下雪不属于降水。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指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如有雨、雪、冰雹等。雪虽然是固体,但是下雪也属于降水。
33.(2025五上·岳池期末)二十四节气表面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表面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34.(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造露”不需要加盐,“人造霜”需要更低的温度,需要在冰块里加盐。(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人造霜"需要更低的温度,通过在冰块里加盐可以进一步降低温度,从而形成霜。而"人造露"则不需要这种额外的降温措施。
35.(2025五上·岳池期末)短跑比赛上,一名运动员在发令枪响的同时起跑,裁判可以判定他违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短跑比赛规定,运动员必须在听到发令枪响后才可以起跑,如果在发令枪响的同时或者之前起跑,则被视为抢跑,属于违规行为,裁判可以判定他违规。
36.(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翻转打手”的游戏中,被打到的次数越多,说明他的反应越快。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在“翻转打手”的游戏中,被打到的次数越多,说明他的反应较慢,因为他无法快速躲避对方的打手。反之,被打到的次数越少才说明反应快。
37.(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大脑的硬度是非常高的,大脑的硬度和拳头的硬度差不多。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大脑的形状很像一个核桃仁,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
38.(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的大脑功能的认识,人的大脑概括来说有五方面的功能:感觉、控制运动、记忆、情感和情绪、认知(认知包括逻辑思维、判断、计划和决策等),因此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
39.(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工智能非常强大,今后完全会取代人类。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虽然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它目前仍然需要人类的监督和输入。许多复杂的决策和创新仍然需要人类智慧,因此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类。
40.(2025五上·岳池期末)脚底踩到钉子时感到刺痛,脚立即缩回来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当脚底踩到钉子时,感到刺痛后立即缩回这种反应属于人的一种条件反射,本能反应是指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便会立即作出的反应。
41.(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是光源的是(  )。
A.正在发亮的萤火虫 B.阳光下的小镜子 C.阳光下的玻璃幕墙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正在发亮的萤火虫等。阳光下的小镜子、阳光下的玻璃幕墙都不是光源,是反射的光。
42.(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 。
A.月亮 B.燃放的烟花 C.闪电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闪电等属于自然光源,燃放的烟花属于人造光源。月亮不属于光源。
43.(2025五上·岳池期末)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半透膜上成火焰(  )的像。
A.正立 B.倒立 C.可能正立可能倒立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这个现象是中国古代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中透过小孔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因此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半透膜上成火焰倒立的像。
44.(2025五上·岳池期末)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B.人眼→皮影人偶→幕布→光源
C.皮影人偶→人眼→光源→幕布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皮影表演时,皮影在光源和幕布之间,人眼通过幕布看皮影。光从光源发出,照射到皮影人偶,再到幕布,最终被人眼看到。因此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玩镜子”时,两面镜子夹角成(  )时,成像个数较多。
A.30° B.90° C.120°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两面镜子夹角越小,成像个数越多。在夹角为30°时,成像个数达最大值。这是因为随着镜子夹角的减小,光线在两镜之间多次反射,形成多个虚像。
46.(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物品中,反光能力最好的是(  )。
A.白纸 B.镜子 C.彩色的花衣服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镜子表面光滑且能够很好地反射光线,故反光能力最好。
47.(2025五上·岳池期末)制作潜望镜最少需要(  )块小镜子。
A.1 B.2 C.4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
48.(2025五上·岳池期末)漆黑的夜晚,什么都看不见,是因为晚上(  )。
A.眼睛不能发光 B.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C.视力变差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当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漆黑的夜晚,什么都看不见,由于没有光反射到眼睛里,无论视力再好,也无法看见物体。
49.(2025五上·岳池期末)大晴天的中午,下列物品中,不能制造彩虹的是(  )。
A.镜子和水盆 B.喷水壶喷水雾 C.两块平面镜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需要光的折射和反射,喷雾可以在空气中形成小水滴,帮助光形成彩虹;而两块平面镜无法形成这样的条件,因此不能制造彩虹。
50.(2025五上·岳池期末)牛顿让一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解成了(  )的多色光。
A.红、绿、蓝
B.黄、紫、灰
C.红、橙、黄、绿、蓝、靛、紫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51.(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做“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时,往烧杯里加入木屑是为了(  )。
A.美观
B.水温升得更快
C.能看到水流动的方向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往烧杯里加入木屑是为了能观察到水流动的方向。木屑会随着水流漂动,从而显示出水的流动路径,便于实验观察。
52.(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用热水洗手,手变暖和。主要是通过(  )方式来传热的。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冬天用热水洗手,手变暖和,主要是通过热传导方式来传热的。
53.(2025五上·岳池期末)把烧红的铁球投入冷水里,热量的传递是(  )
A.冷水传热给铁球
B.铁球传热给冷水
C.铁球和冷水互相传热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把烧红的铁球投入冷水里,烧红的铁球温度高,冷水温度低,因此热量的传递是铁球传热给冷水。
54.(2025五上·岳池期末)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  )加热。
A.火焰尖端 B.最中间火焰芯 C.外焰部分
【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由于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一般用外焰来加热。
5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金属板上涂上凡士林,拿到酒精灯上加热,(  )位置的凡士林最先熔化。
A.边缘位置 B.被加热的位置 C.整块同时熔化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位置会最先受热,因此这个位置的凡士林最先熔化。
56.(2025五上·岳池期末)大火煮稀饭,稀饭翻腾,这里主要的传热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大火煮稀饭,稀饭翻腾,这里主要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
57.(2025五上·岳池期末) 冬天,公园里的铁椅子比木头椅子坐起来更冰冷,是因为(  )。
A.铁传热比较快 B.铁椅的温度低 C.铁椅子硬度高
【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铁的导热性比木头好,在相同温度下,铁比木头吸热快,因此铁椅子坐起来更冰冷。
58.(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光脚站在(  )上,感觉最暖和。
A.瓷砖地面 B.木地板地面 C.地毯地面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因为地毯地面传热最慢,保温性最好,所以光脚站在地毯地面上感觉最暖和。
59.(2025五上·岳池期末)小明要做一个保温盒,他应该选(  )材料来做填充。
A.传热很快的 B.传热很慢的 C.非常紧密的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保温其实是利用导热性很差的材料减缓热传递,所以我们一般选用热的不良导体作为保温的材料。因此小明要做一个保温盒,他应该选传热很慢的材料来做填充。
60.(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园林工人将花木用大塑料袋罩起来,是为了(  )。
A.保暖 B.防止人为破坏 C.防虫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用大塑料袋罩起来主要是为了保暖,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护花木免受寒冷天气的伤害。
61.(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地形,不能进行农业耕种的是(  )。
A.平原 B.戈壁 C.丘陵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戈壁地形干旱且无土壤层,无法进行农业耕种。而平原和丘陵可以进行农业耕种。
62.(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地形中,海拔高度最低的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一般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因此海拔高度最低的是高原。
63.(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地形地球仪上,山地、沙漠一般用(  )表示。
A.蓝色 B.绿色 C.黄色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64.(2025五上·岳池期末)目前为止,人类钻探地球的深度只有(  )。
A.12千米 B.65千米 C.超过500千米了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截至目前为止,人类钻探地球的最深深度是大约12千米,即苏联在20世纪进行的科拉超深钻孔计划。这是人类已知最深的钻孔深度选项A正确。
65.(2025五上·岳池期末)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最表面的是(  )。
A.地核 B.地壳 C.地幔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因此地球内部最表面的是地壳。
66.(2025五上·岳池期末)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菊石和鱼龙化石,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风刮上去的
B.这里以前是海洋
C.登山爱好者带上去的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喜马拉雅山上的菊石和鱼龙化石表明这里以前是海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之前,这个地区曾经是海洋的底部,因此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67.(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属于地球外部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是(  )
A.地震 B.板块碰撞 C.流水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流水属于地球外部力量,它能够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改变地表形态,而地震和板块碰撞属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结果。
68.(2025五上·岳池期末)各种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其中各种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69.(2025五上·岳池期末)水蒸气也是自然界水的一种形式,它是(  )的水。
A.气态 B.固态 C.液态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70.(2025五上·岳池期末)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珠,当它们漂浮在高空中就是(  )。
A.雾 B.云 C.露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形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在低空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
71.(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小冰晶,这就是(  )。
A.露 B.霜 C.雾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72.(2025五上·岳池期末)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下冰雹多发生在(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答案】C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下冰雹多发生在夏季。
73.(2025五上·岳池期末)水壶烧水,烧开时看到冒出的“白气”实际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空气
【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壶烧水,烧开时看到冒出的“白气”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74.(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  )。
A.刺激 B.反应 C.命令
【答案】B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刺激是指能够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或内部的变化,由刺激引起的生物体的相应活动或变化称为反应。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同,会使我们作出不同的反应。
75.(2025五上·岳池期末)把眼睛闭起来,用两只铅笔的笔尖轻轻戳身体的不同部位,能明显感觉到有两个笔尖的部位是(  )。
A.手肘 B.指尖 C.膝盖
【答案】B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指尖是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之一,神经末梢非常密集。因此,当用两只铅笔的笔尖轻轻戳指尖时,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有两个独立的笔尖。
76.(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只凭眼睛观察往往会产生错觉,右图中a和b两条线段,经过实际测量是(  )。
A.a长一些 B.b长一些 C.a和b一样长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人类的视觉系统有时会受到图像背景和上下文的影响而产生视觉错觉,通过实际测量,a和b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77.(2025五上·岳池期末)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  )、小脑、脑干组成。
A.大脑 B.脊髓 C.周围神经
【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
78.(2025五上·岳池期末)成年人的脑的质量大约是(  )。
A.140克 B.1400克 C.14000克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80%。
79.(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的大脑由于充满血液,它的颜色是(  )。
A.白色 B.淡粉色 C.褐色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人体的血液中含有淤血蛋白,使得充满血液的大脑呈淡粉色。
80.(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我们大脑的是(  )。
A.教室开窗透气 B.滑滑板车佩戴头盔 C.不吃早饭
【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需要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运转,不吃早饭会导致大脑缺乏能量,不利于大脑的保护和健康。
1 / 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检测
1.(2025五上·岳池期末)晚上的明亮的月亮也是光源的一种。 (  )
2.(2025五上·岳池期末)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篝火燃烧的是木材,所以是自然光源。 (  )
3.(2025五上·岳池期末)宇宙空间什么都没有,所有光不能在宇宙空间传播。 (  )
4.(2025五上·岳池期末)通电的钢丝球能发光,这时它要消耗电池的电能。 (  )
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做“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的实验时,往盒子里熏烟是为了让光的路径更明显。 (  )
6.(2025五上·岳池期末)体育课上将队伍排整齐,与光的直线传播没有任何关系。 (  )
7.(2025五上·岳池期末)我们照镜子时,镜中的“你”比真实的你始终要小一些。 (  )
8.(2025五上·岳池期末)镜子和水面可以反光,人的脸、衣服等不能反光。 (  )
9.(2025五上·岳池期末)只要运气好,冬天的天空也有可能看到彩虹。 (  )
10.(2025五上·岳池期末)红、绿、蓝三种颜色手电筒光线叠加在一起,可以合成白光。 (  )
11.(2025五上·岳池期末)炒板栗时,在锅里放些细砂(小石头)是为了颜色好看。 (  )
12.(2025五上·岳池期末)用电烙铁作画,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把木板烫成焦黑色的。 (  )
13.(2025五上·岳池期末)酒精灯使用完后,直接用嘴吹灭就可以了。 (  )
14.(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坐在火炉旁烤火,身体变暖和,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热的。(  )
15.(2025五上·岳池期末)没有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不可能有热传递现象。 (  )
16.(2025五上·岳池期末)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传热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  )
17.(2025五上·岳池期末)夏天阳光下,穿浅色衣服的人比穿深色衣服的人感觉更热一些。 (  )
18.(2025五上·岳池期末)蓬松的棉被盖起来暖和,是因为中间充满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
19.(2025五上·岳池期末)高压锅为了传热快,应该全部用金属材料制作,一点塑料都不需要。 (  )
20.(2025五上·岳池期末)海洋里面的地形也是不平的,有些海里的山还很高。 (  )
21.(2025五上·岳池期末)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等地形是永远不动的。 (  )
22.(2025五上·岳池期末)火山和地震都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  )
23.(2025五上·岳池期末)当地震发生时,身处高楼的人们应该立即跳楼逃到空旷地带。 (  )
24.(2025五上·岳池期末)海底也有火山。 (  )
2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都极高。 (  )
26.(2025五上·岳池期末)大理石主要是由岩浆冷却直接形成的。 (  )
27.(2025五上·岳池期末)中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大风刮来的。 (  )
28.(2025五上·岳池期末)雾是小水滴,云是水蒸气,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
29.(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做“人造雾”的实验中,熏烟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  )
30.(2025五上·岳池期末)夏日大晴天的晚上,温度急剧下降,也可能结霜。 (  )
31.(2025五上·岳池期末)只要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一定能形成降雨。 (  )
32.(2025五上·岳池期末)雪是固体,所以下雪不属于降水。 (  )
33.(2025五上·岳池期末)二十四节气表面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  )
34.(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造露”不需要加盐,“人造霜”需要更低的温度,需要在冰块里加盐。(  )
35.(2025五上·岳池期末)短跑比赛上,一名运动员在发令枪响的同时起跑,裁判可以判定他违规。(  )
36.(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翻转打手”的游戏中,被打到的次数越多,说明他的反应越快。 (  )
37.(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大脑的硬度是非常高的,大脑的硬度和拳头的硬度差不多。 (  )
38.(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  )
39.(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工智能非常强大,今后完全会取代人类。 (  )
40.(2025五上·岳池期末)脚底踩到钉子时感到刺痛,脚立即缩回来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  )
41.(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是光源的是(  )。
A.正在发亮的萤火虫 B.阳光下的小镜子 C.阳光下的玻璃幕墙
42.(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 。
A.月亮 B.燃放的烟花 C.闪电
43.(2025五上·岳池期末)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半透膜上成火焰(  )的像。
A.正立 B.倒立 C.可能正立可能倒立
44.(2025五上·岳池期末)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B.人眼→皮影人偶→幕布→光源
C.皮影人偶→人眼→光源→幕布
4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玩镜子”时,两面镜子夹角成(  )时,成像个数较多。
A.30° B.90° C.120°
46.(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物品中,反光能力最好的是(  )。
A.白纸 B.镜子 C.彩色的花衣服
47.(2025五上·岳池期末)制作潜望镜最少需要(  )块小镜子。
A.1 B.2 C.4
48.(2025五上·岳池期末)漆黑的夜晚,什么都看不见,是因为晚上(  )。
A.眼睛不能发光 B.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C.视力变差
49.(2025五上·岳池期末)大晴天的中午,下列物品中,不能制造彩虹的是(  )。
A.镜子和水盆 B.喷水壶喷水雾 C.两块平面镜
50.(2025五上·岳池期末)牛顿让一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解成了(  )的多色光。
A.红、绿、蓝
B.黄、紫、灰
C.红、橙、黄、绿、蓝、靛、紫
51.(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做“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时,往烧杯里加入木屑是为了(  )。
A.美观
B.水温升得更快
C.能看到水流动的方向
52.(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用热水洗手,手变暖和。主要是通过(  )方式来传热的。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53.(2025五上·岳池期末)把烧红的铁球投入冷水里,热量的传递是(  )
A.冷水传热给铁球
B.铁球传热给冷水
C.铁球和冷水互相传热
54.(2025五上·岳池期末)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  )加热。
A.火焰尖端 B.最中间火焰芯 C.外焰部分
55.(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金属板上涂上凡士林,拿到酒精灯上加热,(  )位置的凡士林最先熔化。
A.边缘位置 B.被加热的位置 C.整块同时熔化
56.(2025五上·岳池期末)大火煮稀饭,稀饭翻腾,这里主要的传热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57.(2025五上·岳池期末) 冬天,公园里的铁椅子比木头椅子坐起来更冰冷,是因为(  )。
A.铁传热比较快 B.铁椅的温度低 C.铁椅子硬度高
58.(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光脚站在(  )上,感觉最暖和。
A.瓷砖地面 B.木地板地面 C.地毯地面
59.(2025五上·岳池期末)小明要做一个保温盒,他应该选(  )材料来做填充。
A.传热很快的 B.传热很慢的 C.非常紧密的
60.(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园林工人将花木用大塑料袋罩起来,是为了(  )。
A.保暖 B.防止人为破坏 C.防虫
61.(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地形,不能进行农业耕种的是(  )。
A.平原 B.戈壁 C.丘陵
62.(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地形中,海拔高度最低的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63.(2025五上·岳池期末)在地形地球仪上,山地、沙漠一般用(  )表示。
A.蓝色 B.绿色 C.黄色
64.(2025五上·岳池期末)目前为止,人类钻探地球的深度只有(  )。
A.12千米 B.65千米 C.超过500千米了
65.(2025五上·岳池期末)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最表面的是(  )。
A.地核 B.地壳 C.地幔
66.(2025五上·岳池期末)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菊石和鱼龙化石,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风刮上去的
B.这里以前是海洋
C.登山爱好者带上去的
67.(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属于地球外部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是(  )
A.地震 B.板块碰撞 C.流水
68.(2025五上·岳池期末)各种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69.(2025五上·岳池期末)水蒸气也是自然界水的一种形式,它是(  )的水。
A.气态 B.固态 C.液态
70.(2025五上·岳池期末)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珠,当它们漂浮在高空中就是(  )。
A.雾 B.云 C.露
71.(2025五上·岳池期末)冬天,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小冰晶,这就是(  )。
A.露 B.霜 C.雾
72.(2025五上·岳池期末)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下冰雹多发生在(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73.(2025五上·岳池期末)水壶烧水,烧开时看到冒出的“白气”实际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空气
74.(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  )。
A.刺激 B.反应 C.命令
75.(2025五上·岳池期末)把眼睛闭起来,用两只铅笔的笔尖轻轻戳身体的不同部位,能明显感觉到有两个笔尖的部位是(  )。
A.手肘 B.指尖 C.膝盖
76.(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只凭眼睛观察往往会产生错觉,右图中a和b两条线段,经过实际测量是(  )。
A.a长一些 B.b长一些 C.a和b一样长
77.(2025五上·岳池期末)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  )、小脑、脑干组成。
A.大脑 B.脊髓 C.周围神经
78.(2025五上·岳池期末)成年人的脑的质量大约是(  )。
A.140克 B.1400克 C.14000克
79.(2025五上·岳池期末)人的大脑由于充满血液,它的颜色是(  )。
A.白色 B.淡粉色 C.褐色
80.(2025五上·岳池期末)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我们大脑的是(  )。
A.教室开窗透气 B.滑滑板车佩戴头盔 C.不吃早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月球不是光源,月球看起来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虽然篝火燃烧的是木材,但是是人造光源。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在真空中,光是可以传播的。宇宙空间虽然物质非常稀薄,但它仍然能够让光传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遥远的星体和其他天体。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因此光能在宇宙中传播。
4.【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通电的钢丝球由于电流的作用会产生热,从而发光。在这个过程中,电池中的电能被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因此,通电的钢丝球能发光是因为它消耗了电池的电能。
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在“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的实验中,往盒子里熏烟是为了让光的路径通过烟粒子的散射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和可见。因此,该操作是为了让光的传播路径更显著,便于观察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体育课上将队伍排整齐,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照镜子时,镜中的“你”与真实的你一样大,因为镜子成的像是等大虚像。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因此镜子和水面可以反光,人的脸、衣服等也能反光。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彩虹是由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再折射而形成的,需要充足的光线和水滴。冬天的天空虽然能提供水滴,但阳光不充足,因而在冬天看到彩虹的概率极低。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白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白光。因此,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均匀地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时,我们会看到彩色轮变成白色。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在炒板栗时,在锅里放些细砂(小石头)是为了使板栗受热均匀,防止锅底被烧坏,并有助于板栗的翻动和均匀加热,并不是为了颜色好看。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电烙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木板上,使其表面受热分解变为焦黑色,从而形成图案或文字。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冬天坐在火炉旁烤火,身体变暖和,主要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热的。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太阳和地球并不接触,但是太阳能把热传给地球,因此没有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也会有热传递现象。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等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弱。因此夏天阳光下,穿浅色衣服的人比穿深色衣服的人感觉更凉快一些。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空气,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蓬松的棉被盖起来暖和,是因为中间充满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高压锅有部分部件(如手柄、密封圈等)通常需要用耐热塑料或橡胶制作,以避免触摸金属部分被烫伤或保持密封性能。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海洋底部地形复杂,有深海平原、海岭、海渊等地形。有些海底山(海山)甚至比陆地山脉还要高。因此,海洋底部的地形也是非常不平的,有些海里的山确实非常高。
21.【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等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运动、风化作用和水流侵蚀等自然现象都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和地震确实都是具有很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能引发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熔岩、火山灰等,而地震则可能引起地面裂缝、建筑物倒塌等。
2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立即跳楼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就地避险,远离窗户和悬挂物,寻找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躲避,待震动过后再有序撤离到空旷地区。
24.【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海底也有火山,称为海底火山,它们也会喷发出熔岩,形成山脉或者岛屿。
25.【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都极高。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大理石主要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的,而不是由岩浆冷却直接形成的。大理石属于变质岩,而岩浆冷却形成的是火成岩,如花岗岩。
27.【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是风力搬运作用。它是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由亚洲内陆及蒙古高原的沙漠地区通过长时间的风力搬运,将细碎颗粒物质搬运到黄河中上游地区沉积而形成的。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雾和云其实都是由大量小水滴和微小的冰晶组成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雾是云的一种形式,形成于地表附近,而云则悬浮在更高的空中。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在做“人造雾”的实验中,熏烟的目的是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这些颗粒能作为凝结核,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熏烟之后更有利于观察“人造雾”的效果。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霜的形成需要气温下降至0℃以下,而且得水汽较足。夏天天气干燥,温度也不会下降到0℃以下,因此不会结霜。
31.【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除了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外,还需要有凝结核和足够的温度降低才能形成降雨。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填充到凝结核上,形成云团,云团的水滴或冰晶不断聚集,达到一定重量后,会因为重力作用降落形成降雨。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下雨。
32.【答案】错误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指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如有雨、雪、冰雹等。雪虽然是固体,但是下雪也属于降水。
33.【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表面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34.【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人造霜"需要更低的温度,通过在冰块里加盐可以进一步降低温度,从而形成霜。而"人造露"则不需要这种额外的降温措施。
35.【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短跑比赛规定,运动员必须在听到发令枪响后才可以起跑,如果在发令枪响的同时或者之前起跑,则被视为抢跑,属于违规行为,裁判可以判定他违规。
36.【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在“翻转打手”的游戏中,被打到的次数越多,说明他的反应较慢,因为他无法快速躲避对方的打手。反之,被打到的次数越少才说明反应快。
37.【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大脑的形状很像一个核桃仁,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
38.【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的大脑功能的认识,人的大脑概括来说有五方面的功能:感觉、控制运动、记忆、情感和情绪、认知(认知包括逻辑思维、判断、计划和决策等),因此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
39.【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虽然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它目前仍然需要人类的监督和输入。许多复杂的决策和创新仍然需要人类智慧,因此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类。
40.【答案】正确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当脚底踩到钉子时,感到刺痛后立即缩回这种反应属于人的一种条件反射,本能反应是指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便会立即作出的反应。
41.【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正在发亮的萤火虫等。阳光下的小镜子、阳光下的玻璃幕墙都不是光源,是反射的光。
42.【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闪电等属于自然光源,燃放的烟花属于人造光源。月亮不属于光源。
43.【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这个现象是中国古代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中透过小孔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因此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半透膜上成火焰倒立的像。
44.【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皮影表演时,皮影在光源和幕布之间,人眼通过幕布看皮影。光从光源发出,照射到皮影人偶,再到幕布,最终被人眼看到。因此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5.【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两面镜子夹角越小,成像个数越多。在夹角为30°时,成像个数达最大值。这是因为随着镜子夹角的减小,光线在两镜之间多次反射,形成多个虚像。
46.【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镜子表面光滑且能够很好地反射光线,故反光能力最好。
47.【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
4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当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漆黑的夜晚,什么都看不见,由于没有光反射到眼睛里,无论视力再好,也无法看见物体。
49.【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需要光的折射和反射,喷雾可以在空气中形成小水滴,帮助光形成彩虹;而两块平面镜无法形成这样的条件,因此不能制造彩虹。
50.【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51.【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往烧杯里加入木屑是为了能观察到水流动的方向。木屑会随着水流漂动,从而显示出水的流动路径,便于实验观察。
52.【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冬天用热水洗手,手变暖和,主要是通过热传导方式来传热的。
53.【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把烧红的铁球投入冷水里,烧红的铁球温度高,冷水温度低,因此热量的传递是铁球传热给冷水。
54.【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由于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一般用外焰来加热。
55.【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位置会最先受热,因此这个位置的凡士林最先熔化。
56.【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大火煮稀饭,稀饭翻腾,这里主要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
57.【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铁的导热性比木头好,在相同温度下,铁比木头吸热快,因此铁椅子坐起来更冰冷。
58.【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因为地毯地面传热最慢,保温性最好,所以光脚站在地毯地面上感觉最暖和。
59.【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保温其实是利用导热性很差的材料减缓热传递,所以我们一般选用热的不良导体作为保温的材料。因此小明要做一个保温盒,他应该选传热很慢的材料来做填充。
60.【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用大塑料袋罩起来主要是为了保暖,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护花木免受寒冷天气的伤害。
6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戈壁地形干旱且无土壤层,无法进行农业耕种。而平原和丘陵可以进行农业耕种。
6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一般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因此海拔高度最低的是高原。
6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64.【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截至目前为止,人类钻探地球的最深深度是大约12千米,即苏联在20世纪进行的科拉超深钻孔计划。这是人类已知最深的钻孔深度选项A正确。
65.【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因此地球内部最表面的是地壳。
66.【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喜马拉雅山上的菊石和鱼龙化石表明这里以前是海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之前,这个地区曾经是海洋的底部,因此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67.【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流水属于地球外部力量,它能够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改变地表形态,而地震和板块碰撞属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结果。
68.【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其中各种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69.【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70.【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形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在低空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
71.【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72.【答案】C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下冰雹多发生在夏季。
73.【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壶烧水,烧开时看到冒出的“白气”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74.【答案】B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刺激是指能够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或内部的变化,由刺激引起的生物体的相应活动或变化称为反应。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同,会使我们作出不同的反应。
75.【答案】B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
【解析】【分析】指尖是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之一,神经末梢非常密集。因此,当用两只铅笔的笔尖轻轻戳指尖时,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有两个独立的笔尖。
76.【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人类的视觉系统有时会受到图像背景和上下文的影响而产生视觉错觉,通过实际测量,a和b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77.【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
78.【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80%。
79.【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人体的血液中含有淤血蛋白,使得充满血液的大脑呈淡粉色。
80.【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需要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运转,不吃早饭会导致大脑缺乏能量,不利于大脑的保护和健康。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