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华罗庚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从一个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是红玻璃球的时候。我们会立刻出现一种猜想:“是不是这个袋子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红玻璃球 ”但是,当我们有一次摸出一个白玻璃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失败了。这时,我们会出现另一种猜想:“是不是袋子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玻璃球 ”但是,当有一次摸出来的是一个木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又失败了。这时,我们又会出现第三个猜想:“是不是袋子里的东西都是球 ”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继续加以检验,要把袋子里的东西全部摸出来,才能见个分晓。从思维的角度,谈谈华罗庚讲的事例中每个猜想的依据。给我们什么启示?(1)华罗庚讲的这个事例,是对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性质的一个通俗说明。(2)事例中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对于不完全推理来说,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必然性联系,所以,它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3)我们在进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其结论的或然性。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如:问卷调查)2、含义:这样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例: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的温度会升高。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注意: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结论并不一定正确,还需由演绎推理来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个别性知识一般性结论1、前提:前提:个别现象结论:一般规律以这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实现中国梦需要我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你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他的努力,所以,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你、他的共同努力这是归纳推理吗?合成式的联言推理联言推理的合成式是演绎推理,是因为它是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是:当且仅当各个联言支是真的,由这些联言支组成的联言判断才是真的。这个逻辑性质就是所有联言判断的共同属性,是“一般”,而合成式是对这个“一般”的具体运用。因为个别离不开一般,所以联言推理无论合成式还是分解式,都是必然推理,是演绎的类型,合成式不同于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的温度会升高。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晚上火烧云,明天晒死人。(3)月亮挂圈,必定变天。(4)水缸穿裙,出门挨淋。(5)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6)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7)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8)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以不完全归纳的方式形成。从思维角度看,它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生活中的农谚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农谚流传。有的地方就流传这样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列举几条农谚,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类型: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与完全归纳推理 P60-2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红。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前提未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只涉及部分)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所有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个别性情况一般性结论个别性情况一般性结论(1)完全归纳推理①含义:它是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②特征: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S1 是(或不是)PS2 是(或不是)PS3 是(或不是)P……Sn是(或不是)P(S1,S2,S3……Sn 是S类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③局限性:微型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中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小说形式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的小说都是有故事情节的。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从前有一位富翁想吃芒果,打发他的仆人到果园去买,并告诉他:“要甜的,好吃的,你才买。”仆人拿好钱就去了。到了果园,园主说:“我这里树上的芒果各个都是甜的,你尝一个看。”仆人说:“我尝一个怎能知道全体呢,我应当个个都尝过,尝一个买一个,这样最可靠。”仆人于是自己动手摘芒果,摘一个尝一口,甜的就都买回去。带回家去,富翁见了,觉得非常恶心,都给扔了。思考:如何评价仆人的做法? 换做你,你会怎么做?花生仁是否有花生衣包着?甲将一筐花生一一剥开查看。乙只拣了几个样品,有大的、小的,已经成熟的、尚未成熟的,一仁的、多仁的,不过剥了一把花生,就得出结论:花生仁的确都有花生衣包着。你怎么看甲与乙的做法?遇到类似“花生仁是否有花生衣包着”的问题,你怎么解决?提示: 甲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乙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乙的做法更好一些。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面对数量较大甚至是无数的对象,无法对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可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完全归纳推理具有局限性不完全归纳推理(2)不完全归纳推理①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可能性: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2)不完全归纳推理②含义和特征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特征:凭借思维的能动性,只考察其中部分情况。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麻雀会飞,乌鸦会飞,大雁会飞,天鹅,秃鹫,喜鹊,海鸥等等也会飞所以,所有的鸟都会飞。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S1是(或不是)PS2是(或不是)PS3是(或不是)P ……Sn 是(或不是)P(S1,S2,S3…Sn是S类的部分对象)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2)不完全归纳推理③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类型简单枚举 归纳推理科学 归纳推理联系特点: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使用方便,节约时间)局限性: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会被推翻。但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特点: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局限性:它虽然以科学分析为主要依据,但科学分析本身仍然受到主客观条件(如,研究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当时的科技水平等)制约。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例子(1)日常生活中,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运用十分广泛: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蚂蚁搬家、大雨哗哗、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格言、谚语就是用它概括出来的。(2)在科研工作中,也常常用到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如,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万有引力等定律的最初的假定,医学中针灸疗法的发现,数学中歌德巴赫的猜想的提出等等,都是直接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果。科学归纳推理的例子(1)门捷列夫运用归纳法等方法,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因果联系。(2)关于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的波义耳定律。(3)关于电磁相互作用的法拉第定律。(4)关于生物进化的生存竞争规律。④逻辑错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欧洲人的认知结论。认知过程是这样的:观察到的天鹅S1是白的,观察到的天鹅S2是白的,观察到的天鹅S3是白的,……(观察到的天鹅Sn是白的)所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每一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结论不一定是真实的)(2)不完全归纳推理⑤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重要意义对日常生活:概括实践经验的重要手段 ;对科学研究: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初步发现客观规律,提出关于这些规律的假说的重要手段。⑥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性和解决办法局限性: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解决办法:通过考察更多的对象、分析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等方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一个农夫在野外抓到一只火鸡,带回家喂食饲养。火鸡畏畏缩缩地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我好吃的?嗯,肯定有阴谋。”一个月过去了,农夫每天一日三餐准时给它送饭。火鸡也放下戒心,它想:”日久见人心,这是个好人!”几个月过去了,圣诞节前一天,农夫将火鸡放进微波炉烤了。思考:火鸡错在哪里?项目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 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与前提的关系 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结构正确,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出真结论,是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即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真联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小结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B1、父亲叫儿子去买火柴,并嘱咐儿子火柴要擦得着。儿子回来后对父亲说:“我今天买的火柴每一根都擦得着。”父亲问:“你怎么知道的 ”儿子说:“我每一根都试过了。”父亲听后,哭笑不得。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儿子( )A.没有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B.不善于从个别中概括总结出一般C.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没有坚持适度原则课堂巩固2、归纳推理是指依据个别性知识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据此可知,下列选项属于归纳推理的是( )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②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③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3、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该( )①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②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③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④变或然推理为必然推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一家农场曾有近10万只鸡和鸭,由于吃了发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羊、猫、鸽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实验室里观察白鼠吃了发霉花生后的反应,结果,白鼠患了肝病。科学家发现,发霉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他们推断: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谁是凶手?科学家的推断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推理,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如何?材料中科学家用的归纳推理不限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还有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它虽然仍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但它比简单枚举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其可靠程度要高得多。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① 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不能有一个虚假的)② 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① 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② 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③ 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3、因果联系(1) 含义和特点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等。虽然因果关系一定是前因后果,但并不意味着有先后关系的事件一定有因果关系。不能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或现象误认为有因果关系;小李感冒了,一直没有吃药,坚持到第6天,小李吃了一个苹果,然后感冒好了。由此小李得出结论:吃苹果能够治疗感冒。例1:外出野餐,发现肚子疼的同学中:有的吃了番茄、黄瓜、薯条、鱼片;有的吃了葡萄、黄瓜、汉堡、蓝莓;有的吃了苹果、黄瓜、饼干、荔枝;有的吃了香蕉、黄瓜、草莓、樱桃。所以,黄瓜与肚子疼有因果联系。(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①求同法——“异(不同场合)中求同(相同景象及关键因素)”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同法”逻辑形式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1. A B C a2. A D E a3. A F G a……所以,A是a的原因A是定量,其他都是变量。aA(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②求异法——“同 (几乎相同场合、要素) 中求异 (景象不同,关键因素不同)”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如果其他情况相同,唯有一个情况不同。)“求异法”逻辑形式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1. ABC a2. -BC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例:外出野餐,有的同学肚子疼。发现:肚子疼的吃了番茄、黄瓜、蓝莓、薯条、汉堡;肚子不疼的吃了番茄、蓝莓、薯条、汉堡;所以,黄瓜与肚子疼有因果联系aA(A是变量,其他都是定量。)(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③共变法——“求量的变化”如果被考查现象a在发生某些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例:中国科学家发现,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很少。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1. A1、B 、C、D a12. A2、B 、C、D a23. A3、B 、C、D a3……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注意:正确地应用共变法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才有因果联系;如果还有其他现象同时发生变化,结论就不可靠。第二,两种现象的共变总有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共变关系就会消失,或者会发生另一种相反的共变关系。A1a1a2a3A2A3(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④求同求异并用法——既求同又求异/“两同一异”A. 含义: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负事例组),那么,这个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B. 特点:既求同又求异/“两同一异”。例如:医疗队调查甲状腺肿大原因: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不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得出结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使用步骤是:通过在正反两面分别使用求同法,再对其结论使用求异法,最终推出A与a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两次使用求同法,一次使用求异法推出结论的。即A出现,则a出现;A不出现,则a不出现。根据求异法可知:A是a的原因。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1. ABCD a2. AEFG a3 AHIJ a……Ⅰ. -BCF -Ⅱ. - DEH -Ⅲ. - G I J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注意到:得脚气病的往往是富人,穷人患此病的很少。他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后发现,穷人的劳作、生活等情况各有差别,但穷人的食物中多米糠、麸皮;富人的生活情况也各有差别,但富人吃的精米白面都把糠、麸皮去掉了。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治疗脚气病,果然有效。这里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富人的精米和白面都去糠、麸而多得脚气病”, 这是求同;“穷人的各种食物都有糠、麸而少得脚气病”,这也是求同;“穷人吃糠、麸少得脚气病,富人不吃糠、麸(吃精米白面)多得脚气病”,这是求异。求同求异并用法示例评析(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⑤ 剩余法——“从余果求余因”A.含义: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由已知推未知)B.特点:“从余果求余因”。例如:19世纪上半叶,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在其轨道上运行时,有4个地方发生偏斜现象。当时已知3个地方的偏斜是分别受三颗行星吸引所致,于是推测第4处的偏斜也是受某颗行星吸引所致。后来,天文学家终于在1864年9月23日发现了这颗新的行星——海王星。“剩余法”逻辑形式已知复合现象1(A、B、C、D)是复合现象2(a、b、c、d)的原因,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小结:探求因果联系的5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求因果五法【注】:以上五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所得的结论都是或然性的。在运用时,应当注意其合理性,努力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将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例如:摩擦生热的论证可以通过 获得,那就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摩擦都生热;也可以通过 获得,锯片不锯木头时不热、锯木头就热;还可以通过 获得,那就是锯一会儿微热,锯时间长就烫手经过几种方法的检验,结论就可靠多了。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1、摩擦生热的结论,那就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摩擦都生热;4、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 有人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时能坚持15分钟,2.5 ℃时是30分钟,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 时是一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5、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后来科学家发现,天晴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天阴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是因为利用太阳来定方向。共变法2、摩擦生热的结论,锯片不锯木头时不热、锯木头就热;3、摩擦生热的结论,那就是锯一会儿微热,锯时间长就烫手。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练一练:下列用的是哪种因果联系法?求同求异法4、“鼓响时鼓面有震动,锣响时锣面有震动,胡琴响时琴弦有震动;各种发声的东西很不相同,但都和震动有关。可见,声音是由震动引起的。”这里用的是寻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A课堂巩固5、在一个密封的有空气的玻璃罩内放一只老鼠,老鼠神态自若,活动正常。抽净罩内空气后,老鼠室息死亡。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没有空气是老鼠死亡的原因。得出这个结论运用的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剩余法B6、科学家在研究低温下某些导体的性质时发现,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这些导体的电阻随导体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当温度降低到某一程度时,导体的电阻会突然消失,这就是超导现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导体温度降低是导体电阻减小的原因。在这里,科学家运用的方法是( )A. 共变法 B. 求异法 C. 求同法 D. 剩余法A7、据科学史记载,有两位化学家从各种化合物中分析碳元素,测得纯氮在相同体积时都重2.3012克,而空气中相同体积的氮却重2.3034克,空气中的氮为什么比纯氮重0.0022克?于是他们推论,空气中的氮里面还有一种与氮元素相混合的未知元素。这个0.0022克就是它的重量。经反复试验,果然在空气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是运用(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剩余法 D.共变法C8、我国著名中医孙思邈发现山区的老百姓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的视力在白天很正常,到了晚上,光线不足,病人就像麻雀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人们把这种病称为“雀盲眼”(学名夜盲症)。为什么有钱人不得这种病呢?这分明是穷人身上缺少点什么才引起的,他分析,这可能是穷人很少吃荤的缘故。他用动物的肝脏来治夜盲症,果然有效。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C比较: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区 别 思维过程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以个别性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 推出了新的判断, 但没有超出前提范围 把个别的知识加以概括所推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新判断,超出了前提范围前提与结论的联系 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前提与结论之间(除完全归纳推理外)都只具有或然的联系联系 ①演绎推理大前提的一般性知识,必须借助归纳推理,由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经过概括才能得到; ②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在归纳推理过程中,所获得的个别性前提需要一定的理论、原则作指导,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往往需要演绎推理加以论证。注意: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结论并不一定正确,还需由演绎推理来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本框小结1、归纳推理是指依据个别性知识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据此可知,下列选项属于归纳推理的是( )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②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③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B2.父亲叫儿子去买火柴,并嘱咐儿子火柴要擦得着。儿子回来后对父亲说:“我今天买的火柴每一根都擦得着。”父亲问:“你怎么知道的 ”儿子说:“我每一根都试过了。”父亲听后,哭笑不得。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儿子( )A.没有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B.不善于从个别中概括总结出一般C.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没有坚持适度原则3、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该( )①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②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③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④变或然推理为必然推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4.一家农场曾有近10万只鸡和鸭,由于吃了发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羊、猫、鸽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实验室里观察白鼠吃了发霉花生后的反应,结果,白鼠患了肝病。科学家发现,发霉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他们推断: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对这一研究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②结论具有或然性③运用求同法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④运用了共变法研究事物间的联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