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邓稼先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邓 稼 先
杨振宁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的?
中国第一颗氢弹是什么时候爆炸的?
1967年6月17日
基础梳理
1、学习目标
2、重点字词
3、作者作品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为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热泪盈眶 (kuàng) 可歌可泣 (qì)
彷徨(páng huáng)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无垠(yín)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殷红(yān)
鲜红(xiān) 殷切(yīn) 鲜为人知(xiǎn)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很少有人知道。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才停止。
 (1)宰割:
 (2)彷徨:
 (3)层出不穷:
 (4)鲜为人知:
 (5)当之无愧:
(6)锋芒毕露:
(7)家喻户晓:
(8)妇孺皆知:
(9)死而后已:
《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 ,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杨 振 宁
邓稼先,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他“两弹一星”。
理解内容
1、课文朗读
2、结构图解
3、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百年屈辱
第二部分:不凡经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名人对比——质朴平实
第四部分:创造奇迹——骄傲自豪
第五部分:中国男儿——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人物总评——永恒骄傲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崇高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崇高品质?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邓稼先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 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文革中他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学习写法
2、体会对比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些特点?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整齐的排比句,列举了1898年列强侵华的罪行,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痛惜之情。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使读者印象深刻。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有什么作用?
找出文中的长短句交错使用的段落,说说有什么作用?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从哪些方面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
奥本海默
邓稼先
拔尖人物
锋芒毕露
打断别人的学术报告
四十多岁妇孺皆知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喜欢“纯”字代表的品格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
介绍邓稼先的性格特点,和奥本海默形成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质高尚的人物。也只有等价先这样的人才能为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本文通过对比介绍了邓稼先的性格特点,使他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什么是对比?本文中对比有什么作用?
自评巩固
解析:排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它们集中写出邓稼先成为“两弹元勋”,是因为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中国男儿”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 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4)结尾处用“五 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