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120分 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44分)
一、(12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抹杀(mǒ) 选聘(pìn ) 鲜为人知(xiān) 锲而不舍(qiè)
B.迭起(dié) 草率(lǜ) 气冲斗牛(dǒu) 沥尽心血(lì)
C.揩油(kāi) 校补(xiào) 妇孺皆知(rú) 慷慨淋漓(kǎi)
D.殷红(yān) 萦带(yíng) 当之无愧(kuì) 挚友(zhì)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元勋 家喻户晓 群蚁排衙 马革裹尸 心不在焉
B.深宵 可歌可泣 截然不同 望闻问切 兀兀穷年
C.挚友 目不窥园 潜心贯注 锋芒必露 不以为然
D.硕果 迥乎不同 鞠躬尽瘁 遍稽群籍 书声琅琅
3.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记录。
B.随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一步完善,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C.通过汇总统计、调查登记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D.春节期间应注意将大功率的电器错开时间使用,避免不集中用电导致电线超负荷引发火灾。
5.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一句中的“从”是一个介词)
B.“我在教室学习。”和“我在教室。”(这两句话中的“在”都是介词)
C.副词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
D.“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这一句中的“只”是一个介词)
6. 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作者以其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从而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26分)
7.请填写下列表格中的空缺部分。(10分)
分类 名句 出处 文学常识
借景抒情 ①独坐幽篁里, 。 《竹里馆》 王维,唐代诗人,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③ ;观摩诘之画,④ 。”
② ,明月来相照。
⑤草树知春不久归, 。 《晚春》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 ,惟解漫天作雪飞。
羁旅思乡 ⑦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和诗人⑧ 合称为“李杜”。
⑨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⑩ 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8.名著导读。(7分)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以上两段文字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的小说《 》。文中祥子最大的梦想是 ,他辛苦攒钱,决定买第二辆车的钱被 抢走了,他买的第三辆车因 而被卖掉。(5分)
(2)A段写出祥子拉车时的 。B段写出祥子拉车时的 。(2分)
9.综合性学习。(9分)
学校开展“快乐阅读,健康成长”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学校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加大对本次活动的宣传,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2分)
好读书, ;读好书, 。
(2)为营造活动氛围,请每位同学推荐两则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2分)
(3)向名人学读书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名人读书故事,请你写出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两个小故事。(2分)
(4)学校请你来组织本次活动,你准备采取哪些形式来开展活动?至少要写出三种。(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6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5分)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0.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2分)
11.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3分)
四、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 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见往事耳 见 (2)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___
(3)当日知其所亡 日 (4)遂七年不返 遂_____________
13.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B. 与蒙论议,大惊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就懿德
D. 蒙乃始就学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14.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何异断斯织乎?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5分)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如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憨笑着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16.请仔细阅读选文前7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3分)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我”看见菜农读书 嘲笑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①
② 好奇、吃惊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③
17.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除了运用动作描写,还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18.阅读第⑧段划线句子,本文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其他人的活动?(3分)
菜场如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19.请品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
20.文章用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做标题有哪些作用?(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7题。(共12分)
硬汉教师
王木春
①1919年,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三年级,由于家境贫穷,他的经济来源基本来自做家庭教师。既然为了“教穷”而当家庭教师,一般人凡事都尽量委由求全,只要达到目的即可。邹韬奋不然,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他对学生功课要求异常严格,姿态摆得很高:“你要我教,我就是这样;你不愿我这样教,尽管另请高明。”
②一次,他去一个大户人家当家教。家庭里有位呼风唤雨的权威人物,全家上下对他服服帖帖,遇见他都得起立致敬。家人称他为“老虎”。这天,“老虎”突然光临书房,邹韬奋正在考问某学生的功课,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邹韬奋偏不许学生这样做,还特别强调自己上课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扰。这举动在大家庭里可是石破天惊之事,全家都认为这下“虎”威大作,非撵走教书先生不可。结果,此事居然不了了之。事后,邹韬奋掷地有声地说:“我所以敢于强硬,是因为自信我在功课上对得住这个学生的家长。同时我深信不严格就教不好书,教不好书我就不愿干,此时的心里已把‘穷’字抛到九霄云外了!”
③除了自信和负责任外,这还跟邹韬奋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的硬汉性格有关。
④1921年,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中华职业学校教英文。
⑤有一年,邹韬奋教商科三年级,班上一位学习极差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均还不到10分,大考的成绩则不过5分,离及格线60分实在太远了。这样的学生却一直顺利地升到三年级,这让邹韬奋十分纳闷。一打听,才知道该生的来头不小,父亲是教育系统里一位颇有势力的人物,据说,与学校的董事们关系非同寻常。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会顺着竿子爬,“成人之美”。然而,邹韬奋偏偏不理会这一套“潜规则”,他先给这个学生不及格。接着,按部就班让其进行补考,该生的成绩依然是个位数。于是,邹韬奋不让该生升级。
⑥家长怒气冲冲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去交涉,理由是英文老师邹韬奋对他儿子有成见,故意为难他。邹韬奋把平时的记录出示给校长看,校长无话可说。邹韬奋还对校长表态:如果成绩这么差的学生也可以升级,他立刻辞职,校长另请高明。
⑦这位有权势的家长,依然不罢休。校长被纠缠得无路可走,只好把皮球踢给邹韬奋,对家长说,要不要升级,他校长也无权干涉,职权在教师手中,让家长去摆平邹韬奋。家长哪会去找邹韬奋,他径自去两个校董事那里诽谤邹韬奋。幸好两位校董事平时对邹韬奋在学校的情况一清二楚,没有听信谎言。最终这位家长只好花一大笔钱把孩子送出国去留洋。而邹韬奋也并未因此事受到任何影响,继续留在学校里兼职教书。
⑧千家驹先生在一篇纪念邹韬奋的文章中回忆,抗战前,蒋介石一直想笼络邹韬奋,曾叫上海大亨杜月笙亲自陪邹韬奋去南京见他,请他做御笔“陈布雷第二”。杜老板拍着胸脯担保绝对无问题。没料到,邹韬奋宁肯流亡国外,也不愿去见蒋。又一次,邹韬奋在香港办《生活日报》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特地派副官接邹韬奋去广州一谈,并承诺事后要送他三千大洋,邹韬奋亦婉辞谢绝。
⑨邹韬奋的“硬”,是硬到骨子里的。
21.请简要概括文章详写邹韬奋是“硬汉教师”的两个事例。(4分)


2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分)
这举动在大家庭里可是石破天惊之事。
2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2分)
24.文章写“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的用意何在 (3分)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六、作文(40分)
25.一路走来,与你相伴的是陪伴你一路战胜困难的双亲,是给予你谆谆教诲的老师,还是与你一路共同成长的同学朋友,抑或是支持你披荆斩棘的信念……
(1)请以“有你相伴,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注意人称的正确运用,要写出人物的精神,不能用真实姓名和校名,如需要,请用××代替。第一单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解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的“率”应读shuài ;C项“校”应读jiào。
2.C(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3.C解析:A (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应紧跟要解释的内容,所以,放在“做学术报告时”后面;B“仰之弥高”和“钻之弥坚”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D有疑问词有疑问语气,把“。”改成“?”。
4.A解析:B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C语序不当,应该是“调查登记、数据分析和汇总统计”;D去掉“不”。
5.A 解析:;B中第一句的“在”是介词,第二句中的“在”是动词;C中的“都是用在”不对,应该为“一般用在”;D“只”是副词。
6.D 解析:《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7.①弹琴复长啸 ②深林人不知 ③诗中有画 ④画中有诗 ⑤百般红紫斗芳菲 ⑥杨花榆荚无才思 ⑦此夜曲中闻折柳 ⑧杜甫 ⑨马上相逢无纸笔 ⑩边塞
8.(1)老舍 《骆驼祥子》 有一辆自己的新车 孙侦探 给虎妞办丧事(2)意气风发 萎靡不振
9.(1)示例: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读书丰富你的生活,读书拓展你的思维
(2)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毛泽东:年轻时在城门口读书。/孙敬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和车胤:囊萤映雪。
(4)举行一次读书问卷调查;请新华书店到学校举办一次书展;请作家做一次“走进名著”报告会;在全校(全班)举办“读书交流会”;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举行名著知识竞赛。
二、阅读理解
10.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1.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解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象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句,使人错认是一层远山。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不高之处悠游、徘徊,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
12.(1)了解,知晓 (2)等到 (3)每天 (4)于是
13.D 解析: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 掌管、担当/应当;B 十分、非常/敬辞;C 用、拿/相当于“来”
14.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15. A
乙文译文: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16.【答案】①讽刺、疑惑②“我”看见菜农在广场上写(练)字③歉意、敬意
17.【答案】运用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菜农在菜市场读书时的全神灌注的情态,表现了他对书本(知识)的虔敬(虔诚与敬意)和内心的宁静。
18.【答案】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比),写出了商贩们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的无所事事,突出(衬托)了菜农读书的专注和他内心的宁静。(意思对即可)
19.“嗖嗖”是叠词(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写字时挥洒自如的样子),表现了他写字技巧的娴熟。(意思对即可)
20.【答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要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抒发了作者对菜农的欣赏与敬佩之情;新颖独特,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答案】①邹韬奋不许自己上课时有任何人来干扰。②邹韬奋坚决不让未及格的学生升级。
22.【答案】指邹韬奋不许学生在课中向家族权威人物立正致敬,并强调不准任何人来干扰课堂的行为太超出常规、常理了,让人们非常震惊。
23.【答案】过渡段,承接上文事例中所体现出来的邹韬奋的自信和负责任;引出下文描写邹韬奋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的事例。
24.【答案】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邹韬奋是一个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认真负责、不畏强权、讲原则的老师。
三、写作
25.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