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2025年七下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知识清单】2025年七下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2025年七下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第一课 青春正当时
第一框 青春的邀约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②内部器官的完善。 ③性机能的成熟。
★2.如何对待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①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焦虑自卑,不嘲弄他人的生理变化。
②塑造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和文化修养,提升内在美。
★3.青春期的矛盾心理的表现有哪些?
①独立与依赖; ②闭锁与开放; ③勇敢与怯懦。
★4.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和困惑?
①参加集体活动; ②求助他人; ③学会自我调节。
5.自我调节的方法: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②参加体育活动 ③运用积极思维
第二框 男生女生
6.如何与异性相处?
①要把握好尺度,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②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朦胧情感,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第三框 学会自我保护
7.如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①自重自爱,言谈举止不越界。
②学会自我保护,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8.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好应对性骚扰意识和能力?
①要学会辨别并抵制性骚扰等行为,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牢固的法律意识。
③与异性交往,文明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牢固的法律意识。
第二课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第一框 揭开情绪的面纱
9.情绪的种类有哪些?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有喜、怒、哀、惧、害羞、焦虑、厌恶等。
10.青少年情绪的特点
①情绪细腻。 ②情绪反应强烈 ③情绪波动大。
★11.情绪的作用。
①情绪影响人的观念和行动。 ②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消极情绪会产生负面影响。
③在一定条件下,消极情绪也会有积极作用。
12.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外部环境、生活事件、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
第二框 学会管理情绪
13.如何管理情绪?
①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 ②学会调节情绪 ③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④学会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14.调节情绪的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认知调节法、放松训练法
15.学会合理表达情绪的原因和要求?
原因:①人的情绪会相互感染,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周围的人。
②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不合适的做法。
★要求: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注意关照他人的感受。
第三框 品味美好情感
16.情感的作用
①情感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促使我们做出行动。
②情感能够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③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④情感的发展体现我们的生命成长,使我们的情怀更宽广、博大。
17.如何品味美好情感?
①增加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 ②要学会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 ③们要在实践中提升情感境界
18.★怎样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①可以通过与人交往、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②用热情和行动来影响周围的环境。
19.★怎样在实践中提升情感境界?
我们要用心体悟平凡生活,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在长期实践和奉献社会中提升内在修养。
第三课 人贵自尊
第一框 人须有自尊
自尊的人有哪些表现
①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 ②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 ③自尊的人不爱慕虚荣。
第二框 做自尊的人
21.★如何做自尊的人?
①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②学会不断提升自己。 ③学会尊重他人。
22.★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①要恪守为人之德,坚持人格独立,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②面对他人的议论或批评,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面对他人的侮辱和诋毁,我们应当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3.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做自尊的人?
①在学习上,我们应努力充实自己,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②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历练自己,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修养。
24.如何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人格,不取笑、歧视他人,更不能侮辱他人;
②接纳他人不同的个性和处世风格,尊重他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珍视他人的劳动和付出。
第四课 自信给人力量
第一框 人要有自信
25.自信的作用? 自信让人乐观坚定。自信让人远离自负与自卑。
26.新时代青少年的自信从何而来?(自信的来源)
自信源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实力,源于和他人交往中获得的肯定,源于从社会稳定
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二框 人要有自信
27.★如何做自信的人?
①找准定位,扬长避短。 ②专注当下,积极行动。
③勇于探索,增强底气。 ④我们要坚定民族自信心,做自信的中国人。
第五课 人生当自强
第一框 人要自强
28.★自强的重要性?
①自强,使人自主自立。 ②自强,使人奋发向上。
③自强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第二框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29、★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P44、P41蓝字)
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沉淀出的优良传统。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我们手握历史的接力棒,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②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未来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自强的青春有未来。
30、★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①树立远大理想。 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③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P49蓝字)
重要性: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3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P49蓝字)
①要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和作用(P50正文+蓝字)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理解)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第二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35.★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36.“讲仁爱”的具体要求
①讲仁爱,要求我们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②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37.★“重民本”的具体要求
①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
②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38.“守诚信”的具体要求
①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
②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39.“崇正义”的具体要求
①坚持做正确的、符合道义的事。
②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言行合乎道义。
40.“尚和合”的具体要求
①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
②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41.“求大同”的具体要求
①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②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本框核心思想理念各自对应的观点汇总:
讲仁爱 “亲亲”“仁民”“爱物”
重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崇正义 “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尚和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求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一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①中华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43.★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
44.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第二框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45★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框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46.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
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④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47.★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第二框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48.★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①做自强不息的人。 ②做敬业乐群的人。 ③做扶危济困的人。
④做见义勇为的人。 ⑤做孝老爱亲的人。 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49★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P73单元思考与行动)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50.★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51.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本质)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P77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53.为什么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
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54.★保证法律实施的原因和要求(P79、P75蓝字)
原因: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②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③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55★法律的作用?
(1)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①法律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②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
③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3)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①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②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56.民法典的地位(P83蓝字、P92启思导行)
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②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57.民法典的调整范围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58.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59.★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60.人身权的种类: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61.★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的原因和做法
原因: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每个人都是弥足珍贵的。
要求: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62.★法律保护肖像权
肖像权的内容: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3.肖像权的合理使用范围(P88相关链接)
合理实施下列行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
(一)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
(二)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三)为依法履行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四)为展示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五)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人合法权益,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的其他行为。
64.★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65.★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的内涵及意义
内涵: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意义: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区分:
内容 含义 举例
占有权 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用自己的合法收入买了一辆汽车
使用权 财产所有人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 每天开车上下班
收益权 财产所有人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把汽车租给别人获得租金
处分权 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 事实上的处分(如吃掉、用掉)和法律上的处分(如财产捐给、赠给、送给、卖给他人)
66.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受法律保护的合同类型:合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订立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为当事人之间确立的合法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
法律规定合同制度的意义: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67.★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种类: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原因: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法律保护继承权
继承的方式:在我国,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继承方式的法律效力: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68.遗产份额分配原则
①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②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③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④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⑤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69.★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70.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P94)
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选择题常考】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民事法律规范 欠钱不还、侵犯肖像权、著作权、违反合同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闯红灯、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 行政责任:①行政处分②行政处罚
犯罪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 刑事法律规范 故意杀人、抢劫 刑事责任(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
联系 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②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71.刑法的内涵和作用
内涵: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72.★犯罪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③应受到刑罚处罚性。
73.刑罚的类型(P98)
★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说明】主刑只能独立适用(即对一种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
附加刑既能独立适用,也能附加主刑使用。
74.★如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②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三框 严于律己
75.★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②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76.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
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④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⑤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