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 忆江南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唱歌 忆江南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忆江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绿水江南”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单元围绕江南主题展开,旨在引领学生领略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文化魅力。《忆江南》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作入曲,旋律优美婉转,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歌曲节奏舒缓,旋律起伏灵动,装饰音的运用恰到好处,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如画美景,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江南春天的绚丽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音乐演唱技能,还能深入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风格,体会诗词与音乐融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音乐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感知能力。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节奏、音准知识和简单的演唱技巧,具备了初步的音乐表现力。然而,对于具有特定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江南音乐,他们的了解相对有限。在演唱方面,虽然能基本把握常见的节奏和旋律,但对于装饰音的处理以及二声部合唱的协调配合,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在合唱练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以提高合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审美感知
1. 通过聆听、演唱《忆江南》,培养学生对江南音乐优美、婉转风格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准确感受歌曲中所传达的江南美景和细腻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江南音乐作品,拓宽音乐审美视野,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审美鉴赏力,增强对音乐美的敏感度。
(二)艺术表现
1. 指导学生用优美、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忆江南》,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二声部合唱技巧,提升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2. 鼓励学生在演唱和合唱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歌曲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文化理解
1. 让学生了解《忆江南》的诗词背景和江南音乐的文化内涵,体会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对江南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用优美、富有表情的声音准确演唱《忆江南》,把握好中速的演唱速度,清晰表现出歌曲的旋律起伏。
2. 能够准确唱出歌曲中的装饰音,理解并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与同学默契合作完成合唱。
3. 认识并了解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聆听、哼唱、跟唱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2. 借助小组合作练习二声部合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3. 对比不同版本的江南音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歌曲《忆江南》中描绘的江南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忆江南》,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富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二)教学难点
1. 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使其自然、流畅地融入演唱中。
2. 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实现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
六、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江南音乐的特点、歌曲的创作背景、装饰音的演唱方法等知识。
2. 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忆江南》的音频和视频,欣赏不同风格的江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
3.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装饰音的处理以及二声部的演唱技巧,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哼唱、集体跟唱、小组合唱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5.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歌曲的情感表达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江南美景的视频,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翠柳轻扬等画面,同时播放江南丝竹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哪里的景色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江南的印象和了解。
2.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江南的认识,如江南很美、有很多河流等。
3.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江南的向往之情,为学习歌曲《忆江南》做好铺垫。
(二)歌曲介绍
1. 教师活动:向学生介绍《忆江南》这首歌曲,它的歌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作,旋律优美婉转,具有浓郁的江南音乐风格。同时,简单介绍白居易以及他与江南的渊源,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和文化背景。
3.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歌曲奠定基础。
(三)学唱歌曲
1. 初听歌曲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忆江南》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绪。听完歌曲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学生活动:安静聆听歌曲,思考老师的问题并积极回答,如心情很舒畅,歌曲速度是中速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 再次聆听并哼唱
教师活动:再次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在学生哼唱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手势辅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哼唱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活动: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感受歌曲旋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能力。
3. 教唱歌曲旋律
教师活动:教师范唱歌曲的旋律,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在教唱过程中,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装饰音,如波音、滑音等,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装饰音的效果,并指导学生练习。对于较难的乐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要多次教唱,帮助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唱旋律,认真模仿老师的发声和装饰音的处理,积极练习较难的乐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装饰音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4. 学唱歌词
教师活动: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的韵律美。然后,将歌词填入旋律中,教学生一句一句地演唱。引导学生注意歌词与旋律的配合,以及情感的表达。
学生活动: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跟着老师学唱歌词,注意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尝试表达歌曲的情感。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演唱歌曲,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
(四)合唱教学
1. 声部划分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音色和音域,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向学生介绍二声部合唱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旋律和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唱出和谐美妙的声音。
学生活动:听从老师的安排,明确自己所在的声部。
设计意图:为合唱教学做好准备,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
2. 分声部练习
教师活动:分别指导两个声部的学生练习各自的旋律。对于每个声部的难点部分,如节奏、音准等,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练习自己声部的旋律,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设计意图:让每个声部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自己的旋律,为合唱做好准备。
3. 合唱练习
教师活动:组织两个声部的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开始时,可以放慢速度,让学生逐渐适应两个声部的配合。在合唱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调整自己的演唱,实现声部间的和谐统一。对于合唱中出现的问题,如声部不平衡、节奏不一致等,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学生活动:与其他声部的同学合作,进行合唱练习,认真倾听并调整自己的演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让学生体验合唱的魅力。
(五)拓展与欣赏
1. 教师活动:播放其他风格的江南音乐作品,如《茉莉花》《太湖美》等,让学生欣赏。欣赏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作品与《忆江南》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学生活动:认真欣赏音乐作品,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学生对江南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课堂小结
1.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歌曲《忆江南》的演唱、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二声部合唱的技巧等。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演唱,欣赏更多的民族音乐作品。
2.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老师的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感受老师的鼓励。
3.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江南音乐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歌曲的学唱和合唱练习。但在合唱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音准和节奏把握不准确、声部配合不够默契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合唱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节奏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更多形式的江南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江南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