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决胜高考——2025 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1.(3 分)D(曲解文意,原文是要“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了解”不一定认可,而“按照”的前提是“认可”。)2.(3 分)D(不合逻辑,“自然会活起来,并且还能走出去”表述有误。传播方式变革,非遗不会“自然”活起来,只有主流媒体积极行动,才可能有这样的现象。)3.(3 分)C(该项的重点是讲保护而不是传播,也没有利用新媒体的语境。材料所谈非遗的传播困境是基于新媒体的时代语境,A、B、D 三项都是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破局。)4.(4 分)⑴碎片化 ⑵定制化 ⑶文化属性被弱化(第一、二点,各 1 分;第三点,2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第一处和第二处可以从文中找出对应的答案;第三处要注意填进去的内容要以“非遗”为陈述对象,从思维导图的连线和箭头可以推知,前面四项是“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处境,同时,句式上也要关注。5.(6 分)①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大传播力度。②讲好文化遗产故事,传播非遗,需要主流媒体的渠道,所以要适应媒体的趋势。③新媒体时代因新技术变革不利于非遗的传播,非遗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所以要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推理以及形成独立判断、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题目问的是《规划》中非遗为什么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第一点是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传播的必要性作答;传播需要途径,第二点从传播的途径作答;而之所以要融合趋势,拓展渠道,就是因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三点由此得出答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6.(3 分)A(“善意始终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错误。店老板叫“我”去照顾偷马贼,并非出于善意,从后文老三的解释可知,是因为偷马贼在当地有一定的“价值”,老板想借此与偷马贼拉拢关系。)7.(3 分)A(“刻画了以他为代表的盗匪形象”错误。小说以“偷马贼”为题,重点刻画的是老三这个为了生存而选择偷马的小人物形象,而非“盗匪形象”。)8.(4分)①对瘦弱的老三冒险偷马感到吃.惊.和奇.怪.;②对受伤严重的老三表示同.情.;③对其偷马的动机感到不.解.;④对老三的自甘堕落感到痛.惜.和愤.怒.;⑤对老三的生存哲学感到震.惊.和理.解.;⑥对老三不甘困苦拼命求生存的精神感到敬.服.。9.(6分)[示例一]赞同。理由:①小说情节更合理,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社会环境的残酷;②让小说主题指向更明确,表达对社会扭曲人性的思考与批判;③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连老决胜高考——2025 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QQABDQck5gCQghRACQ5rQUWgCQsQkJGQLQoGxQCbuARLwQNABIA=}#}三这样不择手段的行为都没能改变原本总是被欺压的生存状况,令人叹惋。(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二]不赞同。理由:①原结局更能呼应前文“弱小人物的高傲”,使小说主题更为多元;②原结局和前文构成巨大反差,更具艺术张力;③原结局说明作恶真的能谋求生存,更能表现社会的畸形;④原结局不符合读者熟悉的社会规则,打破了常规的阅读期待,引发思考。(答对任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10.(3 分)C E G11.(3 分)C(“声色俱厉”的“色”指脸色,“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的“色”指容貌、姿色。)12.(3 分)A[“明确表示拒绝”曲解文意。据材料一最后一句“不报”可知,并非明确表示拒绝,而是没有得到答复。(这里的“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的“报”意思相同)]13. ⑴(4分)我身为使者却没有看到国书,倘若国书的内容和口头传达的不一样,我的事就失败了。评分建议:句意,1分;“脱”、“口传”(“的”字结构)、“败”,各 1分。⑵(4分)如果(两国间)不得已交战的话,那么应该以事情的是非对错来分胜负,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评分建议:句意,1分;“或”、“曲直”、“非……也”(主语省略句、否定判断句、“所”字结构),各1分。14.(5 分)①彼此的地位:南朝高于契丹;②增加岁币的目的:因为爱民,而非惧怕契丹;③“献纳”使用的背景(或曰“历史”):在颉利被太宗擒获后,再无此礼。(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若所给答案未能提炼到“方面”,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 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15.(3 分)D16.(6 分)①写红杏的作用是,衬托海棠花,突出海棠花别样的美丽。②写春桂的作用是,暗指自己及第,表达喜悦之情。(每点 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6 分)⑴(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⑵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⑶[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 谁家巧作断肠声(杜甫《吹笛》)/ 谁家吹笛画楼中 断续声随断续风(赵嘏《闻笛》)/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评分建议:每空 1分。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及书写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空的 1分不可赋予。决胜高考——2025 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QQABDQck5gCQghRACQ5rQUWgCQsQkJGQLQoGxQCbuARLwQNABIA=}#}三、语言文字语用(18分)18.(2 分)A:异彩纷呈(丰富多彩) B:匠心独运(独出心裁/自出心裁)(一处 1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切合语境且书写正确,照常赋分)19.(4 分)①,修改为: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或:有.着.)深厚的积淀 // ④,修改为: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每处 2分——序号指认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20.(4 分)甲:又时尚实用 乙:“新中式”流行 (每处 2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21.(3分)A(潮、卷、雷、铁,皆由比喻义转化而来;赞,意义有变化,却不是“比喻义”形成的)22.(5 分)[示例一]靓丽风景,融汇古今,展现文化魅力。 [示例二] 历史积淀,传承古今,焕发时代光彩。(内容,3 分;结构,2分)四、写作(60分)23.(60 分)参照 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标准分等赋分。【命题意图】压力普遍感觉比较大,是当今社会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正确面对压力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价值的话题。这是命制该作文题的逻辑起点。同时,当今社会,一些人,包括青少年,由于压力过大,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各种心理问题、幸福感降低、影响和谐等问题。基于此,该题重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缓解压力这一问题。同时又不能泛泛地去谈如何缓解压力,必须紧扣“提升自我”与“缓解压力”去思考缓解压力。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具体化、深刻化。【试题解析】材料第一句“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增大”陈述客观社会现象,给出了思考的背景,也提供了情境。第二句“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则明确了写作的旨向,考生要把重点放在思考“提升自身能力”与“缓解压力”这一具体的问题上,不能脱离“提升自身能力”泛泛地去谈论如何缓解压力。可以思考、写作的维度:1.提升自我能力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很好办法,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与我们的能力有关,会者不难,如果我们能力足够强,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上不断取得突破、进步,我们在面对学习、工作时,往往会感觉不会那么紧张、那么困难,因此压力也会少些。这个角度,其实是引导学生要自信、自强,要敢于面对压力、强大自我,通过不断锤炼自身本领,去对抗、缓解压力,而不是畏惧压力,被压力压垮,在压力面前不躺平、不摆乱。(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2.由于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且因人而异,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力很强,但依然压力非常大,那么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并不一定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除了提升自我能力外,可能还需要调整期望,使期望、目标理性;调整心态,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如米考伯夫妇,又如一次次挫折中苏轼的豁达);甚至还与人生观、价值观有关,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如果物欲过度膨胀,迷失自我,一味地被时代洪流裹挟,也很难做到缓解压力。总之,提升自我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还不足以能够缓解压力,还不能完全解决压力过大的难题。譬如,当下社会,一些人疲于应对竞争、内卷,内卷中自身能力可能也不断得以提升,但依然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决胜高考——2025 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QQABDQck5gCQghRACQ5rQUWgCQsQkJGQLQoGxQCbuARLwQNABIA=}#}3.两方面结合。一是充分肯定“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对于“缓解压力”的积极意义,倡导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可能不是“缓解压力”的充分条件,“缓解压力”可能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附:“文言文阅读”之“参考译文”材料一:康定二年,(富弼)改任右正言、知制诰,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当时有使用伪造的度牒成为僧人的,事情败露,原来是中书省的办事官吏做的。开封府查办了其余的人却不追究官吏。富公禀告宰相,请求将犯案的官吏交付监狱。宰相指着自己的座位说:“你即将担任这个职务,不要再追求眼前的名声了。”富公神情严肃,不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定要抓到犯案的官吏才罢休。”宰相更加不高兴,所以推荐富公出使契丹,想依靠这件事治他的罪。欧阳修上书援引颜真卿出使李希烈的旧事,请求挽留富公,没有得到答复。材料二:仁宗皇帝又派富弼出使,带着商议是和亲还是增加岁币两项议事以及誓书前往契丹,并且命他从宰相那里听受口头传达的圣旨。既已出发,到了乐寿县住宿,富弼对他的副使张茂实说:“我身为使者却没有看到国书,倘若国书的内容和口头传达的不一样,我的事就失败了。”打开国书一看,果然发现与口头传达的不同,于是火速返回京都,在晡时入朝觐见,说:“宰相故意这么做来陷害我,我死了并不值得可惜,但拿国家大事怎么办呢?”皇帝向晏殊询问这件事,晏殊说:“吕夷简绝对不会做这种事,这恐怕是失误罢了。”富弼说:“晏殊奸诈邪恶,与吕夷简结成死党来欺骗陛下。”于是换了国书而上路。九月,富弼到达契丹,(契丹国君)不再商议婚事,一心只想增加岁币。并且说:“南朝既然要增加给我的岁币,那么国书上馈赠我的用词应用‘献’字。”富弼说:“南朝是兄长,哪里有兄长进献给弟弟的道理?”契丹国君说:“既然如此,那用‘纳’这个字?”富弼回答说:“也不行。”契丹国君说:“南朝既然拿丰厚的钱财给我,一定是害怕我,至于用哪一个字有什么关系?如果我聚集军队而南下,恐怕要后悔吧。”富弼说:“我朝对南北的百姓一样的关爱,因此才会委屈自己增加岁币,怎么能称作害怕呢?如果(两国间)不得已交战的话,那么应该以事情的是非对错来分胜负,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契丹国君说:“你不要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了,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富弼说:“自古以来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兵用过,当时馈赠礼物有的也叫献纳,然而后来颉利可汗被唐太宗抓获,哪里再有这种礼节呢?”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契丹国君知道不能使富弼的想法改变,就说:“我会亲自派遣使者商议。”于是留下了增加岁币的誓书,派遣契丹的北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拿着誓书和富弼一同前往,并且再议是否使用“献”“纳”两个字。富弼回到京城,入宫对皇帝说:“‘献’‘纳’二字,我用死亡来拒绝对方,他们的气焰已经折服了。可以不答应对方的要求。”皇帝采纳晏殊的建议,竟然应许使用“纳”字。于是每年增加银子十万两、绢十万匹,送到白沟,从这以后契丹和宋就像以前一样彼此友好。决胜高考——2025 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QQABDQck5gCQghRACQ5rQUWgCQsQkJGQLQoGxQCbuARLwQNABIA=}#}决胜高考—2025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新蝶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改变了令众原有的蝶介接触方式,煤体传播呈现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受众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为适应新蝶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内涵深刻的非遗需要被分解成零撒的碎片化信息,其深层文化新髓需要通过浅显、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另一方面,被分解后的碎片化信息会消解非道的文化内涵,难以展现非遗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多数新媒体运用大数据其法等先进传蝶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娱乐化处理,降低了非遗传播的严肃性,这种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极易导致非造传播的边练化。由于非遗的内容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性、知识性和一定的艺术性方面,娱乐属性并不高。然而,如采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娱乐属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弱化,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的做法会使受众丧失对非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在新蝶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其精确推送功能已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定向推送实质上是一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狠难被传送给受众,而小众的非遗信息往往属于定制外信息。这种传播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得非遗信息在定制化推送过程中处于传播链的底端,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新蝶体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会优先推送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商业盈利性或者娱乐性的内容。而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特殊的民族属性和历史属性,与普道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通常不受大数据精准推送的青睞。新蝶体时代亦是社交蝶体盛行的时代,广大受众倾向于从海量信息中挑取个人偏好的内容,并在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或文化背景的圈子里分享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园层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格的园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它以趣缭联系和文化认同为基石构建信息传播厨层,这些园层内部信息传播效率高,而困层外部的信息传播效单则相对较低。同时,圈层内的某类信息流动饱和,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进而排斥其他信息。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图层内的受众和关注度决胜高考一一2025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pdf 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