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政治 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经济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文化 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知识清单】
考点1: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曹操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2)招揽各种人才。 (3)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4)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都想吞并对方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3.时间、地点:200年、官渡。
4.结果:曹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5.特点: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
(3)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 年、赤壁。
3.概况
(1)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2)刚一交战,曹军失利,撤到江北,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
(3)周瑜采纳黄盖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刘备的将士从陆地发动进攻
(4)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背景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加强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2.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举措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发展状况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影响
(1)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面统一。
(2)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考点2:两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1)魏灭蜀: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司马氏掌权:①曹魏中期,司马懿打败政治对手,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②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
1.概况:
背景 (1)西晋的统治腐朽:西晋建立后,重用世家大族,其中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2)宗室诸王势力强大: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时间 晋惠帝时。
目的 争夺中央政权。
影响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2)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西晋灭亡
(1)原因
①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②北方民族南下:内迁各族强烈反抗西晋朝廷的暴政,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2)标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民族
(1)生活地点: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2)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大部分在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内迁的概况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北方各族及内迁方向 西北的氐人和羌人 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和羯人。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鲜卑人 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 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结果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考点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东晋的兴亡
1.兴亡:西晋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2.统治:
(1)“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军事:东晋初期,多次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经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二、南朝:
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其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
(1)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
(2)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3)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4)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今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2.原因:
(1)政治: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等。
(2)经济:北方人的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社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4)自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表现: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农业 开荒、兴修水利 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①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②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类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
多种经营 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发展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表现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4.影响: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考点4: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其前锋在肥水与东晋军队隔岸对峙,进行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
3.影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 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②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2)主要内容
①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A.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易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D.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朝政权更替
1.北魏分裂:北魏六个军镇兵变的打击,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2.北周的统治
(1)采取强国措施: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
(2)北周灭齐: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
(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等。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3.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二、科学家祖冲之
1.地位: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成就
领域 成就
数学方面 ①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②主要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
天文历法方面 ①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 50 秒。 ②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机械制造方面 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和千里船等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
(1)东汉以后,书法已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锤繇(yáo)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锤繇独创楷书书法,他的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锤、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王羲之。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2.绘画艺术与雕塑:
(1)绘画: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东晋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流传下来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
(2)雕塑: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石窟内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3.文学:这一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重难点易混易错】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魏主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中的“魏主”指孝文帝,“魏主”迁都的根本原因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魏主)令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学说汉语的措施。
【典型例题】
1.[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周平王东迁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3.[2024年天津中考真题]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4.[2024年北京中考真题]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5.[2024年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要求官员改用汉族语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诏令( )
A.开创了隋唐盛世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加剧了北民南迁 D.推动了民族交融
6.[2024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7.[2024年四川中考真题]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介绍: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众人曲水流觞,赋诗三十七首成集,并由他作序,挥墨写就“天下第一行书”,此帖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形态迥异,各具美态。材料中的“他”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8.[2024年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下图为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这反映了当时( )
A.深刻的社会变革 B.精湛的雕刻艺术
C.安逸的社会生活 D.尖锐的阶级矛盾
【模拟训练】
1.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
2.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下史实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秦汉统治者派兵北击匈奴
B.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南宋与金以淮水一大散关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3.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4.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5.被誉为中国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6.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月14日。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 )
A.王羲之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蔡伦
7.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都城(时间) 都城:平城(398~494年) 都城:洛阳(494~534年)
服饰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 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
——摘编自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等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乐器、舞蹈、饮食风俗、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鲜卑贵族、其姓为元而非拓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题干中提到的拓跋显儁葬于中原和姓氏改为“元”,正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鲜卑族汉化加深的体现,B项正确;周平王东迁主要是政治中心的转移,与鲜卑族的葬地和姓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北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与鲜卑族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不符,排除C项;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定都大都(今北京)是在元朝时期,与鲜卑族的葬地和姓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说明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A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D符合题意;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有关,排除A;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B;闻鸡起舞与东晋时期的祖逖有关,排除C。故选:D。
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均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民族交往和交流为国家统一局面的再次出现创造了条件,巩固和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发展,不是南方政权更迭的原因,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C项因果颠倒,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要求鲜卑族改用汉语,这一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而开创隋唐盛世是隋唐时期的帝王,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孝文帝改革有利于缓解民族隔阂,排除B项;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而西晋末年北方动荡时期北民大量南迁,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题干现象出现主要得益于民族交流交融。故B符合题意;题干现象出现主要得益于民族交流交融,不是得益于科技文化发展、中原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开发,排除ACD。故选:B。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众人曲水流觞,赋诗三十七首成集,并由他作序,挥墨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及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项正确;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排除A项;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排除C项;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结合图片可知,该佛像生动形象,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B项正确;从佛像造型精美,微笑生动传神无法得出当时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结论,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社会相对动荡,从佛像造型无法体现安逸的社会生活,排除C项;从微笑传神的佛像造型无法体现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模拟训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中原一区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比北方更先进,因此在农业方面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黄河流域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比北方更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秦汉统治者派兵北击匈奴,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排除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排除C;南宋与金以淮水一大散关为界形成对峙局面,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排除D。故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可知,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加强的特征,故A正确。B.材料无法说明边疆地区文教发达,排除B。C.材料并未强调民族政权的并立,排除C。D.材料体现不出边境贸易活跃繁荣的信息,排除D。故选:A。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B
解析:由所学可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南朝的祖冲之。故选B。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1)变化: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到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特点: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一都城在平城时“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都城在洛阳时“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可得出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是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到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其中服饰方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因此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依据材料二“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有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依据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