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经济 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发展,私有制产生
政治 原始社会末期(约五六千年前)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文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识清单】
考点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主要代表
古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考古证据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县 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
蓝田人 约160万年 陕西蓝田 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
郧县人 约100万年 湖北郧阳 3个头骨化石
考古价值: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3)发现过程
①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②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③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历史作用: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2.北京人的特征
(1)体貌特征
生产、生活状况
生存环境 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生存环境水草丰美,常有动物出没。
生产工具 北京人会制造打制石器。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
生活状况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火的使用 证据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用途 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意义 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4)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发现的意义: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距今时间:约3万年。
3.体貌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打制石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和缝制衣服。
(2)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考点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
(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2)原因: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3)成就: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定居生活的前提: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稻作农业的繁荣
经济兴盛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河姆渡人的生活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年。
遗址地点 浙江余姚(长江中下游地区)。
房屋样式与挖井技术 ①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②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生产活动 农业 ①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②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③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手工业 ①懂得使用天然漆。 ②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③会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遗址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6300—4500年
主要分布区域 黄河中游地区。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 下游。
生活状况 半坡遗址 (陕西西安 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 ①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屋内有灶坑; ②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 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发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生产活动 半坡遗址 ①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 ②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④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⑤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
考点3: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
(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
(2)原因: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4)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2.早期国家形成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遗址
(1)地点:浙江余杭
(2)年代:距今约5300一4300年
(3)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4)规模: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6)社会经济: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2.陶寺都城遗址
(1)地点:位于山西襄汾
(2)年代:距今约4300一4000年
(3)规模与建筑: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4)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5)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6)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3.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的意义: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开始形成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
三、远古的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1)时间: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
(3)走向联盟
战役 阪泉之战 逐鹿之战
作战双方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
结果 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
炎黄打败蚩尤
) (
逐鹿之战
) (
炎黄结盟
) (
阪泉之战
)
(
黄帝成为炎黄部落的首领
)
(4)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炎帝和黄帝的贡献
(1)炎帝的贡献:(传说)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
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发明:(相传)他已能建造宫室、制衣、挖井、造船、炼铜,发明了弓箭。相传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3.禅让制
(1)部族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制,依次选出尧→舜→禹。
(2)概况
(3)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大禹治水:禹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经10多年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重难点易混易错】
1.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异:(1)所处年代不同: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
(2)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区分小口诀:两“河”不在一起);
(3)主要种植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4)居住的房屋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区分小口诀:两“半”在一起);
(5)制作陶器不同: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半坡人会制作有各种纹饰的彩陶;
(6)掌握的手工技术不同:河姆渡人能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同:(1)都会建造房屋;
(2)都开始了定居生活;
(3)都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会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
(4)都使用磨制石器;
(5)都会制作陶器作为生活用具;
(6)都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典型例题】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
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B.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3.(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均衡发展 C.领先世界 D.开放包容
4.(2024·西藏·中考真题)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利用碳—14年代测定等技术,在北京人遗址中鉴定出了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前的灰烬层。这表明北京人已经( )
A.学会使用火 B.掌握钻孔技术
C.有爱美意识 D.使用磨制石器
5.(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6.(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模拟训练】
1.比较下图“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仍然保留了猿类特征 D.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图中所示文物可用来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原始农耕生活 B.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
C.早期国家产生 D.炎帝黄帝等神话传说
3.下面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如下图物品可用于探究( )
A.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 B.我国先民栽培稻,粟,黍等作物
C.原始人类开始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D.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
5.下图为我国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 )
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 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6.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捞茧,捞起了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她就此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2022年,考古学者在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据此可知(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B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B项正确;神话传说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可信度低,排除A项;史籍记录和学者论著均为文献史料,有一定主观性,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出现了明显的财富不均的现象,反映了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山西的考古发现而非长江流域的考古,且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是从夏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中未明确表明陪葬品涉及青铜器,不能得出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有共同的元素,同时也展现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因此,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陶盘反映了陶寺遗址的先民们制陶技术先进,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反映了红山遗址的先民们玉器制作技术先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反映了三星堆遗址的先民们制作青铜器的技术高超,各有各的特点,不能体现均衡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灰烬层”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A项正确;掌握钻孔技术的是山顶洞人,与材料灰烬层无关,排除B项;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与材料灰烬层无关,排除C项;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史实,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据题干“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身子已占全体之半)”可知,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B项正确;题干仅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情况,不能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这一结论,排除A项;题干研究的对象动物饲养情况的变化,与陶器无关,排除C项;河姆渡人的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可见河姆渡人的食物多种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及结合所学可知,中提到的“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指的是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唐尧、虞舜、夏禹是在黄帝之后依次成为部落首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模拟训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与现代人差别较大,与古猿的形态相似,仍然保留了猿类特征,C项正确;北京人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非磨制,排除B项;北京人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开始原始农耕生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河姆渡骨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共同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半坡居民则会制作彩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还不会制作陶器,种植农作物,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炎帝黄帝等神话传说,反映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位于图2中的①处,A项正确;②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排除B项;③是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排除C项;④位于辽河流域,这一地区发现红山文化,排除D项。排除A项。
4.答案:C
解析:图中所示的饰品是山顶洞人的装饰物,体现出原始人类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爱美意识,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装饰物品,不是获取食物的工具,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山顶洞人,他们不会栽培稻,粟,黍等作物,排除B项;题干表明山顶洞人有了审美观念不能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蚩尤、涿鹿”可知,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逐渐形成, 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战争,不是新石器的运用,排除A项;禅让制的全民推行出现在黄帝之后,排除B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捞茧,捞起了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她就此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2022年,考古学者在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可知,考古发现印证了传说中先民的发明创造,可见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A项正确;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唯一途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传说要经过考证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排除C项;考古发掘不依赖于传说印证,而是传说需要依赖于考古发掘,说法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