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5 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一、教学目标(一)时空观念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隋唐时期与吐蕃、突厥、回纥、渤海、南诏等民族交往的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如文成公主入藏于 641 年等,并能在历史纪年表和相关地图上正确标注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及交往路线。2、通过识读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 年)”“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 年)” 等地图,清晰指出各民族的分布区域变化以及唐朝在不同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范围和重要军事据点的位置。(二)唯物史观1、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频繁的原因,如国家统一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的开明政策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往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探讨民族交往交融对各民族及隋唐王朝发展的相互影响,如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融合进程、增强了隋唐王朝的国力和影响力等,让学生理解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史料实证1、教师展示《步辇图》、唐蕃会盟碑碑文、唐太宗关于民族政策的言论等文献史料,以及吐蕃、突厥等民族的文物图片、考古遗址资料等,指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提取有关民族交往的方式、内容、特点等有效信息。2、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例如针对《步辇图》,提问:“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唐蕃交往的什么场景?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实证来认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四)历史解释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这些事件在促进民族友好、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阐释的能力。2、分析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如唐太宗的 “爱之如一” 政策,认识到开明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对后世民族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政策的合理分析能力。(五)家国情怀1、通过学习隋唐时期各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及意义。2、唐朝对突厥、回纥、渤海、南诏等民族的政策及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二)难点1、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深远影响和作用机制。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及其在不同民族地区实施的具体效果和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地图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文成公主入藏的绘画作品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如展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的艰辛与壮观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文成公主为什么要远嫁吐蕃吗?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开启新课教学。(二)讲授新课1、文成公主入藏利用地图和时间轴,讲述吐蕃的兴起和发展,介绍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对吐蕃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如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等,强调吐蕃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述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向唐朝请婚的过程,以及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唐蕃和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提问:“松赞干布为什么如此渴望与唐朝和亲?唐朝又为什么会答应这门婚事呢?”生动描述文成公主入藏的具体经过,包括所携带的物品和随行人员的情况,如文成公主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以及众多的工匠和艺人。强调这些物品和人员对吐蕃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增进唐蕃友好关系、加强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思考。提问:“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来了哪些变化?对唐蕃关系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答案如下: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带去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文化上,佛教、医药、历法等知识的传播丰富了吐蕃的文化内涵;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为双方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在民族融合方面,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展示《步辇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分析图中人物的表情、姿态和服饰等细节,提问:“从《步辇图》中,我们能看出唐太宗对吐蕃使者的态度如何?这反映了当时唐蕃之间怎样的关系?” 让学生深入理解唐蕃和亲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2、唐蕃会盟介绍唐中宗时唐蕃再度和亲,金城公主入藏的相关史实,讲述金城公主带去的物品和对唐蕃关系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如金城公主带去大批丝绸、乐器等,以及各类工匠、艺人,促进了吐蕃文化艺术的发展,加深了唐蕃之间的友好情谊。讲述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及刻立唐蕃会盟碑的过程,强调会盟碑的重要历史价值,它是汉藏人民世代友好、亲如一家的重要象征。展示唐蕃会盟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解读碑文中的关键语句,提问:“唐蕃会盟碑的碑文表达了双方怎样的意愿?对唐蕃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深刻体会唐蕃会盟在维护民族和平、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重要意义。3、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利用地图,介绍突厥的起源、分布范围和生活方式,讲解突厥汗国在隋唐时期的兴衰历程,以及隋朝对突厥的政策和影响,如隋朝的离间分化政策使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削弱了突厥的势力。讲述唐太宗击败东突厥的战争经过,重点强调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在战争胜利后对东突厥降众的安置措施,如任用突厥贵族为官、保留其原有部落组织等,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这对唐朝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智慧和意义。介绍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强调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如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政治、军事控制,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唐朝与突厥关系的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问:“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4、回纥与唐朝的关系介绍回纥的居住地域、生活习性和社会发展状况,讲述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的过程,强调回纥汗国在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重要地位。讲述回纥接受唐朝册封的史实,分析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如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安史之乱,唐朝与回纥的贸易往来频繁,唐朝用绢帛换取回纥的马匹等,提问:“回纥与唐朝的册封关系和军事、经济合作对双方产生了哪些好处?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民族关系格局?”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友好关系对双方发展的重要性。介绍唐朝后期回纥的发展变化,包括其改名回鹘以及部众的迁徙和融合情况,如 9 世纪回鹘部众离散,一部分南下融入汉人等当地民众中,其他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让学生了解民族迁徙和融合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渤海和南诏介绍靺鞨族的概况和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的过程,讲述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历史事件,强调渤海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如渤海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求学,引进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被称为 “海东盛国”。利用地图,展示南诏的地理位置和六诏统一的过程,介绍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南诏对唐朝文化的崇尚和积极学习的态度,如南诏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推动了南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组织学生比较渤海和南诏在与唐朝交往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交往方式、文化交流内容、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问:“渤海和南诏在与唐朝的交往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三)课堂小结1、结合板书和地图,回顾隋唐时期与吐蕃、突厥、回纥、渤海、南诏等民族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回纥助唐平叛、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和云南王等,强调这些事件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2、引导学生总结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特点和趋势,如交往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政策开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等,以及从这些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如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各民族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等。(四)课堂练习1、出示一些与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2、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绘制一幅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思维导图,包括各民族的分布、与唐朝的重要交往事件、民族政策的特点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 “我眼中的唐太宗民族政策” 的短文,要求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字数不少于 300 字。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文成公主入藏或其他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传说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和地图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