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九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九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十九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
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使各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国两制”的实践,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济 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增强,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港澳地区与内地在经贸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呈现出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
思想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知识清单】
考点1: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实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自治县(旗)。
3.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3.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考点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考点3: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方针形成: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1)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6)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其所率的“和平之旅”访问团,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日益密切的交往: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典型例题】
1.(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下表,表中这三个地区的共同之处是( )
时间 事件
1965年9月 成立西藏自治区
1980年8月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1997年7月 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A.都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
C.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原产于古安息国的石榴,汉代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因其“多子(籽)多福”的寓意广受欢迎。如今,粒粒晶莹又抱作一团的石榴籽,成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象征。下列为我国这种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一国两制”的构想
3.(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2024·北京·中考真题)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说,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将米字旗插上海岛,今天五星红旗在此升起。报道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C.甲午中日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5.(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图1(来源:2019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7页)和图2(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7页)所反映的史事( )
图1 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图2 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A.先后发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 B.彻底改变了当地实行的社会制度
C.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所有问题 D.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6.(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使港澳地区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港澳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
A.深化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坚持“一国两制” D.注重科技创新
【模拟训练】
1.小明使用墨水时弄脏了试卷,题目内容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处被墨水沾污的、应是( )
A.广东 B.宁夏 C.湖南 D.湖北
2.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后,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称为“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C.实施“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为了( )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4.199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成立后,举行了6次全体会议,下设的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5个专题小组共举行了89次会议;1996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这些举措( )
A.加速了香港回归的进程 B.保障了香港的平稳回归
C.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扫除了祖国统一的障碍
5.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一国两制”获得了广泛认同
C.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D.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6.据统计,98%的台湾民众祖籍在大陆。2023年4月1日,73岁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第一次到大陆回湖南祭祖,并用湖南方言念祭祖文。马英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表明( )
A.两岸认同“和平统一”方案 B.两岸人民同根同源
C.台湾当局坚持“九二共识” D.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系、深圳经济特区只是享受特殊的经济政策、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但这些地方都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都是中国组成部分,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B项正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排除A项;在西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系,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深圳经济特区只是享受特殊的经济政策,西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系,都不享有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粒粒晶莹又抱作一团的石榴籽,成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象征”可知,像石榴籽一样,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为这种民族关系奠定基础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与民族问题关系不大,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于万隆会议上,属于外交方针,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构想适用于香港、澳门、台湾等,与民族地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据所学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将米字旗插上海岛”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1841年1月英国派兵强行占领香港。1842年英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因此报道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鸦片战争、香港回归祖国,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澳门回归祖国是1999年,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不仅结束了这两个地区长期被殖民的历史,更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D项正确;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都发生在20世纪末,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则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排除A项;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都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有高度自治权,排除B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确实解决了这两个地区长期被殖民的历史问题,但“所有问题”这一表述过于宽泛,且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它使港澳地区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港澳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安排”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制度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该制度在香港、澳门得到了实践,维护了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了港澳地区保持长期繁荣稳定,C项正确;深化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港澳地区作为我们国家的特别行政区,属于内部问题,而实行对外开放主要指的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注重科技创新主要涉及重视科技发展,与港澳问题的解决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模拟训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故被墨水沾污的应是宁夏,B项正确;广东、湖南、湖北并未设立民族自治区,排除AC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蒙古自治区”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确立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实施“求同存异”方针是外交方面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举措,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因此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A项正确;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排除B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主要和台湾问题有关,排除C项;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与材料无关,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区域自治,而是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9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下设的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5个专题小组共举行了89次会议;1996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可知,该委员会在香港平稳回归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召开了多次会议,分析可知其各项准备工作利于保障香港的平稳回归,B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已确定,排除A项;香港繁荣稳定的保证是“一国两制”的方针,排除C项;该委员会的工作是保障香港的平稳回归,至今“港独分子”的分裂祖国活动依然存在,扫清了祖国统一的障碍说法不妥,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可知,汉字的凝聚力巨大,表明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强调交流的久远,且没有涉及很久之前的海峡两岸交流往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获得了广泛认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诗人余光中”,未提及“海峡两岸的民众”,因此,材料未体现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98%台湾民众祖籍在大陆……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知,这体现出两岸都是一家人,同根同源,均是炎黄子孙,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岸认同“和平统一”方案”排除A项;材料是显示两岸是同一个民族,不是说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政策方针,排除C项;98%台湾民众祖籍在大陆,这不能体现两岸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