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空坐标】
+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近代经济、社会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经济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
社会生活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均呈现出了新旧并存、多元发展的特征
【知识清单】
考点1: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历程
时间 原因 表现
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和辛亥革命后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期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发展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摧残;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美元泛滥等。 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3.发展特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考点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生活方式
1.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日益开放(表现: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公园、咖啡馆流行;时装、烫发)
二、风俗习惯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2.废除有损人格的跑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三、发展特征
1.从总体上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2.变化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考点3: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4.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完结。
5.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二、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报刊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3)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2.新闻出版业
(1)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3)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三、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和《阿Q正传》(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2.美术: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音乐: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毕业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等。
4.电影: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典型例题】
1.(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胡适说:“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而影响及于全国。”张季直作为“开路先锋”,其思想主张是( )
A.维新变法 B.民主科学 C.武装革命 D.实业救国
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宣布独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辫热潮,一时间剪辫与否成为倾向革命与否的标志。当时,湖北军政府发布告示,命令一律剪辫,革命军还在各城门口严格检查,遇到不肯剪辫之人,就强行为之剪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剪辫是人们的自觉行为 B.剪辫运动开始兴起
C.剪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D.社会习俗彻底改变
3.(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再度受挫四个阶段。下列诗句形象地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无可奈何花落去
4.(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这首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这首歌曲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白毛女》 D.《愚公移山》
5.(2024·浙江·中考真题)曾经沸腾了法兰西人民的《马赛曲》,在20世纪30年代经重新填词和配词,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受其启发,聂耳等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一系列爱国歌曲,成为那个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精神的战歌。“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是( )
A.抗日救亡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科教兴国
6.(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秋收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到《黄河大合唱》的传唱。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
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模拟训练】
1.鸦片战争后,物美价廉的“洋货”取代本土生产的“土货”,很快得到中国百姓的青睐。但到19世纪90年代,“国货”取代“土货”成为与“洋货”相对应的词汇,并逐渐受到民众欢迎。这种变化说明( )
A.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掠夺 B.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的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厦门船厂(英)、下海浦船厂(美)、望益纸馆(葡)、浦东铁厂(英)等近代企业,成为中国境内最早一批使用机器和动力生产的工业。这些企业的出现( )
A.标志西方国家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B.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
3.《海国图志》在其序言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的刊印( )
A.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 B.推动了清政府全方位学习西方
C.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开始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尝试
4.张謇在一战期间先后投资成立63家盐垦股份公司,掀起废止制盐的创业大潮。张謇在这一时期创业的有利条件是( )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5.1901年9月,时任山西巡抚的岑春煊将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筹办山西大学堂。不久,根据英人李提摩太的建议,山西大学堂增设西斋,由外国教员讲授英文等科目。根据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当时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可称大学堂。由此可知,山西大学堂( )
A.增设西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见证山西近代高等教育发展
C.是中国创办最早的新式学堂 D.是百日维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6.《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该刊的栏目与内容包括新闻报道、时评政论、学理文章、文艺作品以及翻译、图片等,观念兼容并蓄。据此推知,《东方杂志》( )
A.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B.得到社会各界关注
C.真实记录都市生活 D.见证近代社会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D
解析:据题干“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D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主张武装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时间剪辫与否成为倾向革命与否的标志”可知剪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根据材料“革命军还在各城门口严格检查,遇到不肯剪辫之人,就强行为之剪掉”可知剪辫不是人们的自觉行为,排除A项;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宣布独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辫热潮”剪辫运动不是才开始兴起,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剪辫,不能推断出社会习俗彻底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及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至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形容一战期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应用“千树万树梨花开”,C项正确;“千呼万呼始出来”形容再三催促而出现的事物。而材料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小荷才露尖尖角”形容某事物的开始出现,而材料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无可奈何花落去”形容对时光或事物流逝的感叹,而材料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这首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是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A项正确;《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曲,诗人光未然作词,排除B项;《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战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前夕和初期,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这些爱国歌曲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呼吁人们团结起来,抵抗外敌,保卫国家,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与题目描述的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不符,排除B项;实业救国主要反映了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国家的思想,与题目描述的时期和主题不符,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现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强调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秋收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到《黄河大合唱》的传唱”可知材料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B项正确;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C项;1946-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的相关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模拟训练】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土货”到“国货”的称呼转变,体现了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希望支持本国产品,抵御外国商品。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掠夺”,排除A项;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产品主要是军事武器,并不面向大众市场,排除B项;“实业救国”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出来,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成为中国境内最早一批使用机器和动力生产的工业”可知,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进行经济掠夺,刺激了民族企业家的爱国情怀,也纷纷创办工业,且用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也为中国民族资本家所效仿,因此,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获得在华资本输出特权,与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后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不是民族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的刊印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其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C项正确;“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书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并不是“全方位学习西方”,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尝试,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张謇在一战期间先后投资成立63家盐垦股份公司,掀起废止制盐的创业大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与题干“一战期间”不符,排除A项;一战期间清政府早已灭亡,因此“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成立)鼓励发展实业,与题干“一战期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01年9月,时任山西巡抚的岑春煊将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筹办山西大学堂”、“当时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可称大学堂”可以得出山西大学堂属于近代新式教育,见证山西近代高等教育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增设西斋学习英文等科目,不属于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中国创办最早的新式学堂为京师同文馆,排除C项;1901年,百日维新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该刊的栏目与内容包括新闻报道、时评政论、学理文章、文艺作品以及翻译、图片等,观念兼容并蓄”可知,《东方杂志》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内容,见证近代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东方杂志》的内容,并未涉及其销量,无法得知深受民众喜爱,排除A项;得到社会各界关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东发杂志》的内容,无法得知其记录的真实性,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