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防建设与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科技文化成果丰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军事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迈进现代化;近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外交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文化 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先后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粮食安全等诸多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社会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知识清单】
考点1:钢铁长城
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火箭军)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2.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军种和战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新格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4.意义: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考点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过程:
(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概况: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成果: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考点3: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中国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敌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2)出现转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3)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4)尼克松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走向正常化。
(5)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考点4: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
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意义
(1)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它打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等。
二、航天技术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入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主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荣誉: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4.意义:
①对中国: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对世界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与青蒿素
1.主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凭票供应,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 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更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原因:物资丰富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食 饮食结构单一,甚至吃不饱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深入人心
住 比较拥挤,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行 “自行车王国”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火车、飞机、汽车、轮船任人选择,科家汽车越来越普遍
其他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发展迅速
【重难点易混易错】
1.科技文化成就
(1)“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史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指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70年,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史料中的“这一胜利”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典型例题】
1.[2024年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这艘航空母舰是( )
A.“定远号” B.“致远舰” C.“长征号” D.“辽宁舰”
2.[2024年广西中考真题]“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来,这条以汉英双语播发的通告从未间断。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助力亚丁湾、索马里这个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这表明中国海军( )
A.装备日趋完善 B.维护世界和平 C.防御体系健全 D.守护国土安全
3.[2024年甘肃中考真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建国初我国奉行(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D.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政策
4.[2024年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始于( )
A.华盛顿会议 B.万隆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5.[2024年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1971年《人民日报》报道称,得悉中国代表团将在十一月十五日首次参加本届大会的全体会议的消息后,许多国家的摄影记者很早就赶到联合国大厦的前门,等候拍下这个“历史性的镜头”。材料描述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C.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 D.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6.[2024年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
A.抗美援朝精神 B.铁人精神 C.红旗渠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7.[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下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C.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8.[2024年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农业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9.[2024年广西中考真题]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
10.[2024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钟少华先生抱着“抢救活史料”的强烈责任感,采访了百位年近古稀的科技专家。老人们的讲述与回忆,在史料分类上应属于(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
【模拟训练】
1.2024年,海军政委袁华智上将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海军发展航母没有技术瓶颈,航母舰队未来将继续走向深蓝”。据此可知我国( )
A.已实现国防现代化 B.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C.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D.科技发展领先全球
2.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我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它”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3.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这反映了我国( )
A.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重视提升国际地位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4.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我国护照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政策出台 B.经济实力的增强
C.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D.外交关系的变迁
5.外交的成就反映在国礼动物清单中。20世纪五十年代,和中国建交的亚洲邻国缅甸、印度等相继赠给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黑熊、亚洲象等珍贵动物。这时期与此相关的外交成就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中国同美国关系的改善
C.全方位对外交往的开展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发表激烈的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中美关系出现缓和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兵兵外交”开创了一个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下列外交成就与“乒乓外交”发生在同一年的是( )
A.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B.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明确规定不是主权国家的成员(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不主办APEC年会。材料旨在说明,亚太经合组织( )
A.遵循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C.是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 D.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发展
9.2024年5月1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小范围会晤时指出,中方愿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这反映了我国( )
A.以欧洲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C.外交政策得到各国的认同 D.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10.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1天多。但神舟十四号只需绕飞地球5圈多,也就是耗时8小时左右就能脱离轨道,并成功返回地面。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空间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
C.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 D.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11.1978年到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增长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材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B.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C.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D.出行的方式发生巨变
12.197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该报道旨在强调中国“举握返回式卫星技术”( )
A.冲击了两极格局 B.增加了国防实力
C.开创了航天科技 D.增强了民族自信
13.1945年前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国民卫生保障服务法》《家庭补助法》等一系列法案。这表明当时英国致力于( )
A.发展垄断资本主义 B.加入北约组织
C.建设社会保障制度 D.筹建欧洲共同体
14.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这反映出( )
A.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城市规划日益完善
C.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D.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15.使用订餐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用手机订外卖;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打开屋内灯光;通过自动购票机轻松购车票,避免排队,节约了时间。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交通运输影响餐饮业发展 B.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答案以及解析
【典例分析】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助力亚丁湾、索马里这个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等信息表明中国海军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展现了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形象,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我国海军装备,例如导弹驱逐舰、核潜艇、航空母舰等,排除A项;防御体系是由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障碍物配系、战斗(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等防御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题干未体现防御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项;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助力亚丁湾、索马里不是守护我国国土,不能说明守护国土安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中“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表明建国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正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题干没有反映,排除B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对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材料表明建国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B项正确;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排除A项;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C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钟少华先生抱着‘抢救活史料’的强烈责任感,采访了百位年近古稀的科技专家。老人们的讲述与回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口述史料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因此老人们的讲述与回忆,在史料分类上应属于口述史料,B项正确;书籍是文献史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们包括了各种历史时期的著作、文献、经典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不符合题,排除C项;图像史料主要以图像方式出现的史料,而题干是口述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模拟训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海军发展航母没有技术瓶颈,航母舰队未来将继续走向深蓝”可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就是以科学技术加强和推进军队建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根本途径,B项正确;我国还没有实现国防现代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材料说明我国科技强军取得突出成就,但并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发展领先全球,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叙述可知反映的是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保卫祖国。1966年我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被命名为第二炮兵,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举行仪式,将第二炮兵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第二炮兵也由原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上升为独立军种。从“二炮”到“火箭军”,这反映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历程,故D正确,ABC错误。
3.答案:A
解析:据题干“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可知,这反映了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不断增强国防力量。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国防建设成就,与外交、航天技术无关,排除BD;题干材料反映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不是重视提升国际地位,排除C。故选:A。
4.答案:D
解析:“一国两制”的政策正式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项;经济实力的强弱与护照语种变化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新中国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故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变化,D项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外交的成就反映在国礼动物清单中。20世纪五十年代,和中国建交的亚洲邻国缅甸、印度等相继赠给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黑熊、亚洲象等珍贵动物”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关系的改善,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排除C项;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求同存异”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的前两天的发言中,有些国家的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把矛头指向中国。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
7.答案:D
解析: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A发生在1972年,B发生在1953年,C发生在1979年。故选:D。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明确规定不是主权国家的成员(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不主办APEC年会”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承认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为非主权国家,承认他们属于中国,即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无体现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B项;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发展,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方愿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可知,中国同俄罗斯合作,引领全球治理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D项正确;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其重要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排除B项;外交政策得到各国的认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据“但神舟十四号只需绕飞地球5圈多,也就是耗时8小时左右就能脱离轨道,并成功返回地面。”可知,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的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不断的提升,D项正确:“空间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说法错误,排除C。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保障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1978年到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增长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可知,材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2.答案:B
解析:“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说明返回式卫星技术提高中国的侦察手段、监视别国军情和提高战略导弹的作战能力,故该报道旨在强调中国“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增加了国防实力。故选:B。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从1945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国民卫生保障服务法》《家庭补助法》等一系列法案。1948年,英国宣布成为“福利国家”,因此颁布的这些法律表明英国努力建成“福利国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C项符合题意;材料和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无关,排除A;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67年欧共体成立,且英国并没有加入,排除D。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可知,这直接体现我国百姓的出行方式具有多样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而城市规划不仅仅包括交通,还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排除B项;材料反映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据此无法得出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没有涉及高新技术发展状况,且无与其他国家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的高新技术是否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使用订餐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用手机订外卖”,反映了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C项正确;材料说明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能说明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发展,排除A项;BD项说法不全面,排除B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