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六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六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六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政治 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
经济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外侵略扩张加剧
【知识清单】
考点1: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不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领导者: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
(2)圣马丁:领导了南美洲南部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3.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胜利原因:战争的正义性;有利的国际条件;杰出领袖的卓越领导;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等。
5.影响:为以后拉丁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概况: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章西女王是起义中通现出的女英雄。
3.意义:它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2: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时间和目的: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
3.主要内容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3)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
①积极影响: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克里木战争中,俄国战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2.时间: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目的:
(1)直接目的:废除农奴制,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增强国家实力。
(2)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4.主要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
5.影响:
(1)作用: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3:美国内战
1.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南北矛盾冲突加剧。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他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战争的借口。
2.进程
(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失利。
(2)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①主要内容: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②影响: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3)结束:1864年,北方军队围攻里士满。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3.意义: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4: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
(1)内忧: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外患:美国等西方国家入侵,被迫开港通商后,陷入民族危机。
(3)前提: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统治。
2.时间: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3.内容
(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经济: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影响
(1)积极方面: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方面: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难点易混易错】
1.俄国的改革
(1)“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的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废除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彼得一世改革与废除农奴制改革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区别在于废除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制度。
2.美国内战
(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分别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外部障碍”指英国殖民统治,“内部障碍”指黑人奴隶制度。
(2)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材料反映了林肯解放黑人奴隶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3.日本明治维新
(1)日本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的隋唐,明治维新学习的是西方。
(2)日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吃牛肉为不开化”,材料显示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明开化的措施。
(3)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进行了大化改新;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进行了明治维新。
【典型例题】
1.(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是( )
A.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B.华盛顿和林肯
C.苏克雷和佩雷斯 D.章西女王和甘地
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某同学检索世界地名,发现很多地名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命名,如: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州、阿根廷的圣马丁镇、埃及的纳赛尔湖。这些地名是为了纪念( )
A.“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 B.引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
C.领导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家 D.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家
3.(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章西女王誓言:“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绝没有好下场!”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美国南北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4.(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改革的相同背景是( )
A.农奴制度的阻碍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C.外国势力的入侵 D.推行了与世隔绝的锁国政策
5.(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俄国为摆脱落后局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下列事件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废除农奴制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6.(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林肯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这说明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 )
A.缓和南北矛盾 B.废除奴隶制度
C.促进经济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
【模拟训练】
1.有学者评价,在19世纪第一个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拿破仑就是欧洲,玻利瓦尔就是美洲。拿破仑和玻利瓦尔共同点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推进了社会进步
C.打击了封建势力 D.摧毁了殖民统治
2.1859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英国唤醒了印度人的意识: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材料旨在表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局 D.影响
3.李春辉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拉美独立运动的一批领导人亲身参与或者亲眼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并且一大批拉美的仁人志士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感染,热情地讴歌和传播启蒙思想和革命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拉美独立运动的进程,唤醒了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这意味着( )
A.启蒙运动逐步扩展到了拉美地区 B.法国大革命与拉美革命相互推动
C.拉美人民积极参与了法国大革命 D.法国大革命影响了拉美革命思想
4.“农奴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国家分配的‘份地’,但依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无法独立经营。……因此事实上,剥削关系的实质并未改变。”材料评价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1861年改革
C.美国南北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5.1873年,22岁的明治天皇,剪掉发髻。此举在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后民众并未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有力促进了“头发革命”。明治天皇的这一举动旨在表明自己( )
A.要建立军国主义国家 B.要加强中央集权
C.要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D.向西方学习决心
6.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一种观念: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地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此材料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
A.废除了种植园奴隶制度 B.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C.提升了民族主义意识 D.消除了地方州的权力矛盾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A项正确;华盛顿和林肯使美国的总统,分别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苏克雷是玻利瓦尔最得力的军事指挥官和忠实战友,被认为是“拉美独立战争中有胆有识的杰出的年轻将领和元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民族女英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州、阿根廷的圣马丁镇、埃及的纳赛尔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了委内瑞拉民族解放运动,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民族解放运动,纳赛尔领导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埃及第二任总统,这些人都是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D项正确;“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排除A项;引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是伏尔泰、卢梭等,排除B项;领导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家是列宁等,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章西女王誓言:‘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绝没有好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指1857—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章西女王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C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爆发于1861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拉美独立运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拉丁美洲发生的一系列西属美洲对西班牙的战争,领导人是圣马丁和玻利瓦尔,排除B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在二战后日益高涨,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度、日本幕府统治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日两国分别进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均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农奴制度的阻碍只是俄国改革的背景,排除A项;外国势力的入侵主要是日本改革的背景之一,排除C项;推行了与世隔绝的锁国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推行的锁国政策,俄国没有,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俄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道路,但没有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可见,林肯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统一。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不可调和,而这种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而因为奴隶制,美国当时面临分裂的危险,所以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缓和南北矛盾虽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首要目标,排除A项;废除奴隶制度是美国内战的重要成果之一,但从林肯的表述来看,维护国家统一是更为紧迫和首要的,排除B项;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段表述中并未直接体现,也不是此时的首要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
【模拟训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拿破仑就是欧洲,玻利瓦尔就是美洲”和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大军所向披靡,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废除各地封建特权,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仑法典》传播到世界各地,推进了社会进步。18世纪末19世纪初,玻利瓦尔在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推进了社会进步。由此可知,拿破仑和玻利瓦尔共同点是推进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拿破仑击败反法同盟,玻利瓦尔领导民族独立,没有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玻利瓦尔打击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力量,不是封建势力,排除C项;拿破仑废除欧洲各地封建特权,并未摧毁殖民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英国唤醒了印度人的意识: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可知,印度民族大起义改变了英国管理印度的方式,从而对“实现印度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内容反映的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D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重要经过,排除B项;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失败告终,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拉美独立运动的一批领导人亲身参与或者亲眼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并且一大批拉美的仁人志士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感染,热情地讴歌和传播启蒙思想和革命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拉美独立运动的进程”可知,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而不是法国大革命与拉美革命相互推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不是拉美人民积极参与了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奴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国家分配的‘份地’,但依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无法独立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可以得出,与材料有关的事件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B项正确;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发生于18世纪初,加强了沙俄的农奴制,排除A项;美国南北战争中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奴隶制,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不涉及农奴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873年,22岁的明治天皇,剪掉发髻。此举在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后民众并未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有力促进了‘头发革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治天皇剪掉发髻推动了民众社会习俗的西化,由此可见这一举动旨在表明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决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不能表明要建立军国主义国家,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废藩置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治天皇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发展近代经济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一种观念: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地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内战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提升了美国人民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涉及美国内战对于奴隶制度的废除,排除A项;美国内战并不可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B项;内战也不可能消除与地方州的权力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