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这期间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争结束后,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此外,战争还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经济 一战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苏(俄)先后在列宁和斯大林的带领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知识清单】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形成
(1)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最为突出。
(2)20世纪初,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
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以德国为中心
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以英国为中心。
二、大战的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在离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市政厅后,被事先埋伏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2.进程
(1)爆发: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俄、英、法等国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3)凡尔登战役
①概况: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②意义: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4)加速战争结束的事件:美国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中国、巴西等中立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影响
(1)历时4年多,参战国家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2)改变了世界格局,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考点2: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4.结果:建立苏维埃新政权。
(1)宣告成立:1917年11月7日晚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新政府的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巩固政权: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5.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考点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6月
(2)议题:战胜的协约国集团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3)参加国:有27个国家的代表,苏维埃俄国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4)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5)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2.签订时间:1919年6月
3.主要内容
(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2)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凡尔赛体系
(1)构成: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影响: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未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埋下了祸根。
二、《九国公约》
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2.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3.概况: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4.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实质:帝国主义战后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是战胜国建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3.认识: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未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考点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不适应社会需要。
2.时间:1921年春
3.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开始:1926年
4.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5.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结果: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确立: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1)作用: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2)问题:随着时间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考点5: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概况
(1)第一次
①时间:1920—1922年
②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③结果:因发生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
(2)第二次
①时间:1930年
②内容: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向殖民政府提出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带领拥护者展开“向食盐进军”运动。
③结果:双方谈判妥协。
3.特点
(1)发动广大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其做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让步。
(2)控制群众的斗争方式,坚持社会改良的方式,防止暴力革命,以保证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4.意义: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埃及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一战期间,埃及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2.领导人:扎格鲁尔。
3.时间:1918—1922年
4.目的:寻求埃及的完全独立。
5.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6.影响: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时间:1934年。
3.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改革。
5.影响: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易混易错】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前,德国的一位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这表明德国参加一战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说明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争一触即发。
2.十月革命
“1917 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发出了几声炮响,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一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胜利。”“这次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这里的“新秩序”是凡尔赛体系。
(2)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个“公约”指的是《九国公约》。
(3)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典型例题】
1.[2024年河北中考真题]让历史的火炬照亮人类的未来,让指引人类未来的火炬不再因战争黯淡甚至熄灭,2018年11月11日,78个国家的政要和受邀嘉宾齐聚法国,纪念那场战争停战100周年,在风雨中共同守望和平。与“那场战争”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攻占巴士底狱 B.巴黎公社成立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2.[2024年安徽中考真题]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极少量面包,有时甚至连这点面包也没有。该局面( )
A.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迫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D.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3.[2024年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 )
A.背景和过程 B.背景和意义 C.过程和性质 D.性质和意义
4.[2024年山西中考真题]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些文章写作的国际背景是( )
A.第一国际的成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5.[2024年黑龙江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是( )
A.两极格局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
6.[2024年陕西中考真题]苏联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占70%以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模拟训练】
1.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陆地的远程大炮、空中的飞机、海上的战舰展开了全面和立体的厮杀。这种场景最先发生在(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科索沃战争
2.有资料记载:“若无战车(坦克),则在1918年8月8日的上午,德军就不会受到那样严重的奇袭而发生了不可收拾的恐怖现象。步兵看到步枪和机枪都不能阻止对方的战车,逐渐感觉到他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于是不是投降就是逃走。”这说明( )
A.科技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B.战争促进科技的进步
C.德国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D.战争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3.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这场革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过巨大的浪花。这里的“浪花”主要是指:(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C.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1921年后,在苏俄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1924—1925年度,从耐普曼的工业企业获得的直接税收占到了全国总税收的一半。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他号召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拒绝纳税等等。“他”是( )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甘地
6.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卡德纳斯通过民主改革。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反殖民的斗争形式多样 B.出现不同阶层联合
C.彻底摆脱西方殖民统治 D.经济发展水平各异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中华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后来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D项正确;第一国际建立的时间是1864年,并不是李大钊发表这些文章的国际背景,排除A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并不是李大钊发表这些文章的国际背景,排除B项;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并不是李大钊发表这些文章的国际背景,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所以说苏联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工业发展迅速,D项正确;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主要是在冷战期间,不是1928年到1940年,排除A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进行的农业改革措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提出的,旨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但这一政策在1928年左右被斯大林放弃,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模拟训练】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那时飞机已经发明,1916年,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坦克,B项正确;拿破仑对外战争发生在1804—1814年,那时飞机没有发明,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1945年,不是坦克、飞机最先使用的场景,排除C项;科索沃战争发生在199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坦克影响了战争,坦克是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的表现,所以材料现象能够反映出科技影响了战争的进程,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故选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后,在苏俄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允许商品买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是6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8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印度人民深受其苦,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正确;华盛顿、玻利瓦尔、圣马丁都是美洲的历史人物不是印度的历史人物,ABC排除。故选:D。
6.答案:A
解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但是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一战后这些国家反殖民的斗争形式多样,A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