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九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政治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最终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探索也由器物(经济、技术)层面深入到了政治制度层面经济 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民族工业产生并逐步发展文化 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使思想文化呈现出中西结合的色彩【知识清单】考点1: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一、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代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4)口号:“自强”“求富”。2.主要活动(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3)建立新式陆军: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4)筹备新式海军: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在台湾设立行省。(5)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3.洋务运动的评价(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2)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局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二、边疆危机1.美、日侵略台湾(1)背景:19 世纪中期以后,列强觊觎中国东南海疆;美国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2)经过: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后武力侵台,中国反击。(3)结果: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2.收复新疆(1)背景:当时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形势的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争论。(2)经过:1864年,新疆内乱。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渡过危机。(3)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中法战争(1)原因: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大对外侵略;法国侵略越南和刘永福率黑旗军助越抗法斗争。(2)经过:①爆发: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②马尾海战(1884年夏),清政府对法正式宣战;台湾之战(1884年秋),刘铭传抗法; 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结果:清政府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强化管辖,推动台湾经济。考点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2)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3)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4)主要战役①平壤之战: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②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但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③旅顺大屠杀:日军登陆辽东半岛,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旅顺失陷后,日军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马关条约》的签订①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②《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①事件:《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②影响: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2)“门户开放”政策①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时,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②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得到各国同意。③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④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考点3:戊戌变法1.背景(1)外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严重。(2)内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主要准备活动(1)公车上书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②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宣传变法:维新运动期间各地的重要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①梁启超发表于《时务报》上的《变法通议》,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3.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2)主要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官制,编制国家预算。③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3)戊戌政变: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被捕遇害的有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4)影响: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①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②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考点4: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2.兴起: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由民间秘密结社或练拳习武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3.发展: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4.口号:“扶清灭洋”5.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二、抗击八国联军1.背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等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2.主要战斗: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天津保卫战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2.签字国:英、美、俄、法、日、德、意、奥、比、荷、西等11国签订。3.主要内容(1)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做担保。(2)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3)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4)外交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重难点易混易错】洋务运动(1)“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创办军事工业。(2)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因此,洋务派兴办了民用企业。(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1)“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一百多年前的“庚子赔款”,曾经是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庚子赔款”指《辛丑条约》签订后的赔款,源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典型例题】1.(2024年陕西中考真题)“致远(舰)药弹尽,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材料描述的战况发生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2.(2024年福建中考真题)下图体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24年安徽中考真题)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4.(2024年山西中考真题)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5.(2024年江西中考真题)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与一批官僚开始“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清史稿》将他看作“中兴之臣”。与“中兴之臣”评价相符的是( )A.领导禁烟运动 B.倡导自强求富C.签订《马关条约》 D.发起公车上书6.(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模拟训练】1.“我国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这就要求洋务运动不仅要布新,还必须除旧。但‘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曾国藩等人虽向近代化方向走了好几步,但他们只在布新,而没有除旧。所以说,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洋务运动不能救国家、救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没有新式武器装备 B.没有大量资金支持C.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D.没有杰出人物领导2.1865年,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并且掌握相关翻译理论知识才可以通过翻译考试。这反映了( )A.“师夷长技”成为社会的共识 B.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C.学堂选官引发教育的根本变革 D.变革制度的社会潮流3.1880年,天津进口洋煤20000吨,1882年开平煤投入市场后,洋煤进口量迅速降到5416吨,1885年时更降为566吨。这反映开平煤矿( )A.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B.缓解了洋务军事工业的能源短缺C.扩大了土煤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4.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国;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它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它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它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它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5.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并能真实反映事件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以下可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史料”是( )A.影视剧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B.光绪帝的“明定国是”诏书C.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 D.后世学者编写的相关专著6.漫画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下图漫画巧妙地将两种嘴脸融合在一张画上,强烈讽了( )A.列强对华采取双重标准 B.清政府对内妥协对外独裁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清政府对外政策摇摆多变答案以及解析【典型例题】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致远(舰)药弹尽,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过程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最后全军覆没,因此材料所述内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而题干内容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题干内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1901年,题干内容体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3.答案:D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中国开始对西方的冲击做出积极的回应,有了一种向西方学习的倾向,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起了洋务运动,A项正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民族危机加重,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变法图强,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6.答案:C【模拟训练】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据题干关键信息“只在布新,而没有除旧”“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科技,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C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可知,京师同文馆举行的翻译考试注重专业性、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寻求向西方学习的时代诉求,B项正确;“成为社会的共识”说法夸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教育的根本变革,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3.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880年,天津进口洋煤20000吨,1882年开平煤投入市场后,洋煤进口量迅速降到5416吨,1885年时更降为566吨”,可以得出开平煤矿的煤投入市场后,洋煤进口量迅速减少,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掀起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以求富为口号,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与开平煤矿,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所以A项正确;B项所述与题干材料中的“民用企业创办对于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无关,应排除;C项所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应排除;D项所述是在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下,不符题意,应排除。故选:A。4.答案:B解析: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国;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可以看出,日本在美化对中国的侵略,打着文明的旗帜,对他国进行公然侵略,其目的是掩盖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B符合题意。故选:B。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并能真实反映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开始,这是原始史料,能作为研究戊戌变法运动“一手史料”,B项正确;影视剧中“公车上书”的片段是艺术作品,具有虚构性,排除A项;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学者的著作都有主观创作的成分,是第二手史料,不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CD项均不正确,排除C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08年”“对外笑容,对内怒容”,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对内镇压人民,对外阿谀奉承列强,因此图示讽刺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漫画体现的是对清政府的双重嘴脸的讽刺,不是列强,排除A项;清政府应当是对外妥协,对内独裁,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摇摆多变,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