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外交 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文化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知识清单】
考点1: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朱元璋认为,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为巩固统治,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
2.措施:
(1)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互不统属的“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2)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3.影响: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要求: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文体: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用“八股文”。
3.影响:它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读书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已由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微商、晋商。
考点2: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1433年。
4.次数: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5.到达范围: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影响:(1)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原因: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2.重大事件:
(1)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此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地位: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考点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名著
1.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2.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3)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4)作用: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5)评价: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2.北京城
(1)营建: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成祖从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2)布局: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宫城(即紫禁城)。
(3)风格: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沿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
名称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特点 影响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既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西游记》 吴承恩 明代中期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作者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2.书画艺术: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
3.戏剧:
(1)代表: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2)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考点4:明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政治日益腐败,皇帝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3.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催征如故,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起义。
二、李自成起义
1.口号:“均田免赋”。
2.发展: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明朝灭亡:1644年4月,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
4.结局: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后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三、满族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清: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考点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确立: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巩固: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学,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概况: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迫使赤崁城的荷军投降。包围台湾城,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1662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台湾府的设置
(1)过程: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措施
(1)册封首领: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后又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康熙时,即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4)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5)乾隆时,特意在承德避暑山庄北面,为前来参加祝寿庆典的班禅六世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
2.作用: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西藏维护国家统一: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四、巩固西北边疆
1.措施
①康熙时,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
②乾隆时,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2.作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五、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2.过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3.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六、清朝的疆域
1.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2.地位: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考点6: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1)土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2)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水利工程。
(3)粮食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颇具规模的有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及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2.商业发达: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繁荣,
(2)形成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的大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微商,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社会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考点7: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设立军机处
1.过程
(1)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讨论,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2)康熙时:为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3)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2.意义: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大兴文字狱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
(3)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集书籍活动的同时,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政治:清朝的官僚体制腐败,军备废弛。
2.经济:嘉庆以后,朝廷出现了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国力日益虚弱。
3.社会: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根本原因: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直接原因: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
(1)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2)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3)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3.影响
(1)积极方面: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方面: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考点8: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
2.成书时间:清朝
3.初名:《石头记》
4.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影响:在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
(1)起源: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2)发展:明朝万历末期,改良的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3)特点: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4)代表作: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政治历史剧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5)衰落:清朝中期以后,因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而走向衰落。
2.京剧
(1)背景: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献艺,赢得观众喜爱
(2)形成: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并发展成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重难点易混易错】
明朝的统治
(1)“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明朝。丞相制度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
(2)朱元璋规定:“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强化封建皇权。
(3)《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
2.明朝的对外关系
(1)“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时期的富强和国威。
(2)“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3.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某古代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军机处。
(2)“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典型例题】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载,废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材料说明( )
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
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
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
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
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 设置通判 设三司 恢复设置行省
3.(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加强监察制度
C.加强皇帝对中央机构的管理 D.推进民族交融
4.(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5.(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面为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摘录,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为( )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抗击沙俄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模拟训练】
1.明太祖时,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廷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明朝刑法的严苛 B.皇帝权威的提高
C.明朝吏治的腐败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行了全国户籍清查。实施严格的户籍分类;农村居民被编入里甲,城镇居民编入坊厢,且出行受到严格限制。据此可知,明朝户籍管理旨在( )
A.促进人口迁移 B.加强社会管控
C.提升文化素养 D.刺激经济发展
3.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古代盛世”,有同学按任务搜集整理了以下表格,对下表中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盛世\治世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治国理政 政治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任用贤能;废除酷刑苛法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经济 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关心农桑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发展生产;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倡导节俭 重视农业生产
A.盛世局面都离不开开明的民族政策
B.唐朝对汉朝的治国理政有继承无创新
C.制度革新和民生发展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D.“康乾盛世”创造了我国人口增长的新高峰
4.阅读下列史料,通过三位历史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微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A.劫富济贫 伸张正义 B.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C.坦荡无私 清正廉洁 D.反抗侵略 维护主权
5.某同学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了如下的内容: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政府于1885年在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等。这位同学阅读的内容是( )
A.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B.边疆的加强与巩固
C.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6.某学校开展了以“古代文明·异彩纷呈”为主题的微型科技图片展,下面三幅图片是其中一个展区的展品,这一展区的标题是( )
A.科技名著 B.医学典籍 C.文学经典 D.农业巨著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之后造成皇帝工作量加大,B项正确;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后增加皇帝工作量,没有体现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 ”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 即使是最大的王室成员, 他们的财富也不过是像江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一样, 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而已。 这句话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繁荣,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明朝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比如小说、书法、绘画等,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没有涉及市民阶层扩大,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明朝农业科技的改进,比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对农业科技改进方面的记载等,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设置通判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设三司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恢复设置行省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因此题干措施均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加强监察制度与郡县制、设三司、恢复设置行省无关,排除B项;郡县制、设置通判、设三司等均是地方制度,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可知,文字狱在乾隆年间风行全国,造成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这体现了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A项正确;文字狱强调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其不一定属于犯罪,“打击了违法犯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儒学在清朝本身就是正统思想,且文字狱并未提高其地位,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发展”说法错误,文字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61年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戚继光抗倭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安全;1661年,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率领25000名将士,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的南部,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使得被荷兰占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但俄国继续增兵。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使得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康熙帝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题干同学学习笔记摘录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项正确;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表现在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实行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题干学习笔记摘录反映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信息,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涉及的唐诗宋词元杂曲、明清时期小说以及京剧等相关内容,包括了我国古代的几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的研究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文学种类,未涉及思想以及教育的内容,排除AD项;材料仅涉及中国的文学形式,未反映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C项。
【模拟训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明太祖时,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可知,“廷杖”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皇帝利用权力直接对大臣进行惩处,这体现了皇帝个人权威的极端强化。大臣的进谏若不符合皇帝心意,就可能遭受严厉的处罚,这无疑增强了皇帝的权威,B项正确;“廷杖”是一种刑罚手段,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皇帝通过这种手段来惩处触怒自己的大臣,而非单纯描述刑法的严苛性,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吏治腐败的情况,而是专注于皇帝如何惩处大臣,因此C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廷杖”制度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个人权威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描述的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行了全国户籍清查。实施严格的户籍分类;农村居民被编入里甲,城镇居民编入坊厢,且出行受到严格限制。这些说明明朝户籍管理旨在加强社会管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户籍管理,其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管理,而不是促进人口迁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清查及管理,不能提升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的目的是加强管理,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但不会刺激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的治国理政都强调了制度革新和民生发展。例如,文景之治强调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贞观之治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开元盛世任用贤能,废除酷刑苛法;康乾盛世重视农业生产。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制度革新和民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C项正确;表格中并未提及所有盛世都离不开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唐朝在治国理政上有自己的创新,排除B项;虽然康乾盛世确实是我国人口增长的新高峰,但这并不是表格中信息的主要解读点,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根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根据材料“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微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刹”是指沙俄。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发动了雅克萨之战,保卫祖国疆土。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的共同特征是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是民族英雄,D项正确;劫富济贫指的是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与材料抵御了外来侵略不符,排除A项;淡泊名利指的是不强求名声和财利,康熙帝是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淡泊名利与“康熙帝”不相符,排除B项;清正廉洁指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无私,与材料反侵略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建立台湾行省管理台湾,总结主题为边疆的加强与巩固,B项正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与经济和文化无关,排除AC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属于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不属于对外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称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也涉及一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总结,这两部都属于科技名著范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其对药物的研究和记载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精神,这个展区可用科技名著来概括,A项正确;《本草纲目》属于医学典籍,《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不属于此类别,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编著的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编写的医药学巨著,《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编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这三部著作都不是文学经典作品,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农业巨著,《天工开物》不属于农业巨著范畴,《本草纲目》不是农业方面的书籍,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