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政治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经济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文化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清单】
考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异常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拨乱反正
(1)表现:
平反冤假错案:
A.受到迫害的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陷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B.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
考点2: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概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经营权。
(4)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全面展开:①所有制形式: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4、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
①建立: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②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时间 概况
1984年 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 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1990年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对外开放的地域向沿江城市、内陆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等纵深推进;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的内陆市县
2001年 中国成为WTO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3)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5、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带来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打破了阻碍中国发展的体制坚冰开启了中国发展的动力源;促进了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把中国发展融入了世界发展之中。
6.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
(1)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划了蓝图
(2)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3)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
(1)邓小平理论
①形成
项目 具体内容
产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提出 中共十二大(1982年):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 中共十三大(1987年):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充实 南方谈话(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完善 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确立 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②意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引导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确立: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意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
①确立: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意义:对于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确立:2017年,在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实现中国梦
(1)宏伟蓝图:
①中国梦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共力量。
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①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②意义: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3)新发展理念:
①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②作用: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3、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1)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丰硕,中共十六大以来先后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些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①举措: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②表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3)社会: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等。
(4)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5)体育: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位居金牌榜第一位。
【重难点易混易错】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在经济方面上的含义是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经济体制改革
(1)“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2)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体现史料主张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世纪80年代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前者指的是土地改革,后者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对外开放
(1)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设立4 个经济特区。
(2)“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史料表明中国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典型例题】
1.[2024年陕西中考真题]对下表所列史实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影响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A.A B.B C.C D.D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在参观展览时,小朱同学看到了一段文字: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引进外商和外资。这里还诞生了许多突破旧思想束缚、催人开拓奋进的新口号,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段文字反映了( )
A.改革开放探索 B.“一国两制”实践 C.科教兴国推进 D.“一带一路”建设
3.[2024年山西中考真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
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
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4.[2024年甘肃中考真题]1984年,刚上任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从青岛冰箱厂存在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该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改革开放
5.[2024年湖北中考真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5千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这表明我国( )
A.教育事业获得突破性进展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D.国防军队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6.[2024年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乐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后,绘制了如下示意图。该图最能反映的历史大趋势是( )
A.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C.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
【模拟训练】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中国目前的总方针。下列对于改革开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辩证融合
B.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是邓小平理论的要素之一
2.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媒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C.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D.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C.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 D.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4.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梦想”是( )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5.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管子·法法》中提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材料中蕴含的理念、精神正好彰显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从严治党
6.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 D.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完善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制定了《共同纲领》,而不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而不是“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提出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可知,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内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因此选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符合题意,C项正确;特区的建立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示范,而非对改革提供了示范,排除A项;对外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而非改革开放,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1984年、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体现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我国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B项正确;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排除A项;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涵盖了城市经济,也包括农村经济等其他经济,排除C项;改革开放不仅包含了国内的经济改革,还包含了对外开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6.答案:A
【模拟训练】
1.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说法不准确,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内容表述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正确。D.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故选:C。
3.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选项B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体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排除A项;中共八大后的十年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中国加入世贸使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答案:A
解析:依据习主席的相关论述可知,“这个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内涵,A符合题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BC不符合题意,D表述不属于中国梦内涵。故选:A。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意思是,宪令法律制度都必须符合法制的道理,号令必须显明,赏罚必须信守承诺,这是端正人民的法则,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一致的,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法制,不是说现代化和改革,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治党,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可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森林覆盖率增加,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A项;“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材料没有提到其他国家,排除C项;能源结构的调整从煤炭石油等能源逐步转向清洁能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