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神话是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成为认知各民族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的凭据。然而,神话的价值不止于此。除了填补历史文化记录空缺的作用外,神话的其他价值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发掘——就是神话作为文学的种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散见于各类典籍中,体系上略显不完整,规模上也不够宏大。这给中国神话的系统研究带来不便,但无形中却给神话种子在文学园地的再生和茁壮成长减少了障碍,为神话的文学演绎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历史文化价值,文学价值是其重要方面。中国文学故事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神话文学故事是其中耀眼夺目的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使中国文学更具活力。
“神话还是人类童年的珍贵记忆,充满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幻思维,因而也是启迪激发后人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渊薮。当儿童时期的鲁迅听到一位长辈说起有一本叫做《山海经》的书,里面“画着人面的善,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之后,便对这本神奇的书充满了渴望。直到他的保姆阿长妈妈帮他买到这本书后,他才如饥似渴般大快朵颐了这本他神往已久的神奇之书——这为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注入了重要的营养活力。
(摘编自宁稼雨《中国神话的文学世界》)
材料二:
神话是生成的,而不是虚构创作出来的。所谓生成,是指神话通过某个实在的过程而自然形成,这个过程就是原始巫术仪式的过程。在诞生神话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功夫,更没有欲望来虚构编造,即使那些看似极度夸张、荒诞的幻想,也与原始先民的实际生存紧密地结合着,.神话是他们生活中最核心的部分,神话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站在人类开端的关节点上,人类先祖们的一切能动性的实践无不包含着诗性和神性。
神话的神性与诗性从何而来?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只有联系到神话的本源,亦即巫术和巫术仪式才能做出明确的解答。在巫术中,由巫师体现的巫术意志,集中表达着部落民众对生活之欲、实际功利之念的追求。这种尘世性目的一旦表达为巫术意志的时候,它显现为一种能动的力量,是原始人积极、自信、主动地运用自身一切能力达到目的的精神,因此巫术对原始人来说就是他们一种自治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一种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依凭自身的意志力量创造自身生活、满足自身追求的方式。而诗性就是这种自治的生活方式中最耀眼、最精彩的能动性显现。
神性与诗性合一究竟意味着什么?仪式为诗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充分地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只有在这个舞台上诗性力量才能最充分地把它的能动性化为智慧与勇气,展开充分的想象,去与神性力量周旋、角逐。从象征的意义上看,巫术仪式这种由诗性力量推动的向神性力量合一的运动,正是早期人类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动性向原始的环境抗争,要用能动性燃起的火苗照亮整个荒蛮的宇空。
对诗性力量作如此解读,那么对神性力量又作何解?事实上当把诗性看作日常生活中原始人意识的能动性时,神性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那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强大、无限而永恒,它变化无常,时而雷霆万钧,时而风和日丽,时而冰天雪地,时而春暖花开。它既给原始人巨大的压迫感、恐惧感,却又让他们必须依赖它、离不开它,必须从它那里获取生活资料。因此,神性说到底就是原始人对外在世界的感悟,尽管它包含着外在世界所赋予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内容,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原始人头脑中的一种普遍的混沌的意识。
从自我生存出发,原始人固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的主宰权,但同时他一无所有,只能智慧地采用和的方式,使诗性和神性从对立走向合一,既化解了矛盾,又保持了意志的主宰性,这是巫术最本质的精神所在。人离不开神,神也缺不了人。没有神性的注入,诗性就没有方向,而神性离开了人就没有内容,人与神的结合,诗性与神性的合一,从而使现实的人与他的环境达成了和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巫术是真实的,叙述它的神话也是真实的。它们在人类历史的开端时期,真实地展现了人类遭遇的精神危机,并且用他们稚拙的思维和能动的诗性力量,自主创构了人类第一个生存模式,鼓舞了原始人的生存斗志。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早已逐渐远去,人类文明的荒野也早已是花团锦簇,但神话为整个人类从古到今提供智慧的种子和文化的基因,也为人类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夏锦乾《神话:神性与诗性的合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神话在体系上和规模上的相对不足,为它在文学创作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B.中国神话文学故事极其耀眼,地位突出,有力证明了神话的文学价值远超历史价值。
C.诗性力量只有在巫术仪式的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能动性与神性力量周旋、角逐。
D.神话的神性是原始人对外部世界产生的一种混沌意识,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早期的历史记录存在空缺,但作为历史文化起源凭据的神话可以加以弥补。
B.神话文学故事是原始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真实再现,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C.原始人类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发挥能动性来满足生活之欲时,需要全力以赴。
D.因生存需要,原始人用和的方式使神性与诗性走向合一,这是巫术的本质精神。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神性与诗性合一”的一项是(3分)
A.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杀黑龙平息大地,堆积芦灰制止了洪水。
B.西西弗斯因触犯众神,被罚推巨石上山,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C.炎帝女儿在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化作精卫鸟,栖于发鸠山。
D.潘多拉无法抵挡好奇心,打开魔盒,释放出所有的灾难和痛苦。
4.两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

5.游戏“出圈”,文化“出海”,《黑神话:悟空》以现代视角重新演绎东方神话,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能见度和认可度,取得巨大成功,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吴青梁子
蔡测海
吴青梁子贴近我的耳朵,快走,你,我,快走。去陆军监狱。快点。快点。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叫中学,贵州息烽监狱叫大学,陆军监狱搬了几个地方,一直叫小学速成班。我和吴青梁子记事的时候,这些神秘的地方只剩些故事,长满杂草和青苔。
吴青梁子说,外公死了。
我的外公早就死了,外公只是母亲口中的人物。
就是那次放牛,在吴青梁子外公的坟边,他对我喊:去陆军监狱,快点。山坡上有十几座坟,坟里的人都有名字,没有碑,坟头长满了青草和刺莓。我娘说等我长大,去给外公立一座碑,直到娘去世,我也没有看见外公的坟。我想找一处高地,在山顶上给外公立一座碑,让外公能看到每天的太阳,每天的月亮。
外公叫向一木石,不是个正经庄稼人。他正在犁田,听说贺龙的军队来了,就把牛和犁扔在田里,去追赶红军队伍。碰见同乡李三佬——川军连长,拉住他,说川军招人。他问,川军是红军吗?李三佬说,你管他红军白军,跟我走,天天吃鸡大腿。穿了川军衣服,天天操练,吃红薯南瓜。向一木石问,不是讲好天天吃鸡肉吗?没等到吃肉,操练时被老兵踢几脚,他打了那老兵一顿,被关了禁闭。他大喊:老子是红军,放我出去。李三佬来看他,对他讲,你这话,是要砍脑壳的。你不适合在队伍,去做牛客或盐客,赚钱的买卖。
李三佬给他的铜钱,路上遭土匪抢了。寨主是个书生,先前是川军一位师爷。司务长说他费钱乱军,告到上头。师爷一气之下,拉了十几个兄弟,趁夜出走,占了一处山寨,专抢富豪。都是川军出来,向一木石就入了伙。师爷给他制了一身生意人行头,让他做盐客牛客,找那些为富不仁的弄些钱财,买枪招人,等红军来了,我们就跟红军走。
向一本石真做生意,眅贵州黄牛,他熟悉山里路径,把川盐贩到武陵山、大别山的每一处山寨。他赚了很多钱,交给师爷,买了些军械,扯了个旗号,叫武林红。师爷对向一木石讲,我就是个师爷命。川军要我回去,跟日本人打仗。我现在带一个连回川军。你带剩下的几千弟兄投红军。
投了红军,向一木石还是做盐客、牛客。给武陵山、大别山一带的游击队弄军火弄粮食送锅巴盐。那年冬月,大雪加冰冻,冰雪封路。军警换防,花钱买的人情路断了。一粒米一颗盐也不准进山,要把游击队困死在山里。向一木石把粮食、弹药、盐巴装在棺材里,和死人一起抬进山,还把盐化成水浸泡烂棉衣,游击队拿那些烂棉衣熬盐。药品用油纸包好,塞进牛屁眼,再赶牛进山。山里的游击队说,有木石先生就不怕封锁禁运。他像风一样,穿过密林,把盐和粮食送给山里的红军游击队。酉水河的悬崖上,悬棺的石洞里,后来考古队在悬棺里发现盐和子弹,一坛子银元,还有白骨。
外公被捕,不是因为盐和钱,不是因为那条秘密交通线,是因为他一直宣传“赤化”。赤化,就是要把白色的天下变成红色的天下,让山里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有牛贩子通报师爷,师爷带了队伍过来,到警察局,说是把人带回去过军事法庭。师爷对外公说:到处有人捉你,关在陆军监狱最安全。等风头过了,再弄你出去。
日本战败,后来是国共战争。向一木石在陆军监狱策动起义,有个变节者,告发了他。李三佬对他说:这回我帮不了你了,师爷也保不了你,你跑吧。在厨房那边,有个秘密地道口,连接下水道。
向一木石趁天黑钻进地道,下水道出口是一条大河,河那边就是山林,有鸟自由飞翔。悬崖上的岩洞,是他的物资中转站,那里盐、粮食、药品、军火。他燕子衔泥一样,把那些东西送进岩洞,又一点一点送给山里的游击队。过了河,进了山林,他就是一头豹子。
游过大河,上了岸。回望陆军监狱,高墙、铁丝网,像个巨大的兽笼。向一木石想,我被师爷当逃兵关在陆军监狱,现在逃离,不是真的成了逃兵吗?我要回去,举行起义,领牢友一起参加游击队,兄弟们叫我一声大哥,怎么好就这样走了?
向一木石再泅水过河,径直来到陆军监狱大门口。遇见了疤脸,几个人上来,把向一木石绑了。监狱里的练操坪,上百号人被绑在那里。见向一木石进来,囚徒们喊:向一大哥,我们被丁疤子害了。大个子囚徒大喊:丁疤子,你这匪种!老子战长沙,战衡阳,战常德,没被日本鬼子打死。我们这些弟兄,都是抗日英雄。我们杀敌的时候,你这狗日的在杀老百姓!谁让你这狗日的当了民团司今?
陆军监狱枪响了好一阵。一河的鱼都变成锦鲤。
')疤子见躺在血泊里的向一木石眼睛睁着,嘴角挂着微笑。丁疤子以为他没死,又补了三枪。还是睁着眼,嘴角挂着微笑。丁疤子把他头割下来,挂在路边大樟树上。眼睛还睁着,嘴角挂着微笑。
师爷带了一千多人和二十根金条,来到监狱捞人。人已被杀了。师爷找到丁疤子,说丁司令好快的刀。师爷抬手开枪,子弹穿过丁疤子眉心,二十粒子弹,一个弹孔。那二十根金条,师爷把它埋在外公住过的牢房。
师爷带着他外孙,在我们村住下。他外孙就是吴青梁子。
外公的事,大多是师爷告诉我的。
吴青梁子在师爷坟边对我说:快点,走,到陆军监狱去。
吴青梁子和我走进去,他指着一处牢房说:这是你外公坐过的。我问:确定?他说:进去吧,快点。
~我们进了牢房,一股霉味,阳光从铁窗照进来。地砖缝里也冒出金光。墙上有题诗:
漫天烽火忾同仇
男儿赤血为国忧
露宿风餐长醉卧
横戈马草埋荒丘
吴青梁子目光炯炯发亮,他手指滑过诗行,念出这首诗。
他蹲下身子,掀开地砖,金子,他说。二十根金条。
出了陆军监狱,金光万丈。吴青梁子指着大河的一处沙洲,他说:在那几棵柳树下,是你外公的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将陆军监狱与其他两处集中营放置一起,其实是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荒凉、冷寂坟地的描写,奠定了小说悲壮的抒情基调。
B.小说写考古队发现的盐、子弹、银元和白骨等,既塑造出向一木石极富智慧的形象,也真实还原了当年向一木石为游击队运送物资的情形。
C.小说中李三佬这一角色虽着墨不多,但为人仗义,形象也较突出。他资助被关禁闭的向一木石离开军营,后来又帮助他从秘密通道逃离监狱。
D.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主体部分主要通过“我”回忆师爷的讲述,展现了外公向一木石平凡而又精彩的一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W.关于文中丁疤子枪杀向一木石等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大个子囚徒之口,道出了所谓民团不思抗日,反而杀害爱国人士的恶劣行径。
B.“一河的鱼都变成锦鲤”,暗示被丁疤子枪杀的人非常多,鲜血染红了一河的鱼。
C.小说三次写外公“眼睛睁着,嘴角挂着微笑”,侧面表现丁疤子的狠毒与残忍。
D.“二十粒子弹,一个弹孔”,既说明师爷枪法高明,又表现师爷内心强烈的愤怒。
8.墙上题诗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意在为无名英雄立碑,富有传奇色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晨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益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侠乐,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节选自苏轼《孟子论》)
[注]①穿窬(yú) : 穿墙(偷盗)。
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方务于合从A连衡B以攻伐为贤C而孟轲D乃述唐虞E三代之德F是以G所如者不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根源,与《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用法不同。
B.序,整理,与《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思不同。
C.夺,改变,与《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的“夺”意思相同。
D.“至宽而不可犯”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夫子认为根据利益而采取行动,会招致怨恨,太史公对此深有感慨。
B.商鞅、吴起、孙子、田忌等人因举措符合所在国家的需要而受到重用。
C.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能形成孝的民风,这是建立王道的必备条件之一。
D.在苏轼看来,建立王政的艰难,从《诗经》和《春秋》中可窥见一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

14.苏轼认为孟子“所以为孟子(亚圣)”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以发号进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扣题,诗人拄杖藜晚步东岗,石桥、小河、秧畦构成一幅绿意盎然的乡间美景。
B.颔联写诗人探险于山间小径,又登台跳远,可见其不畏艰险、胸襟广阔的精神气质。
C.颈联从写景转向写人, “问舍”和“唤船”两句,既有人物情态,也别具生活气息。
D.本诗围绕“晚步”,移步换景,展示出一幅幅具有不同特点的清新画面,富有情趣。
16.诗的尾联有“转笔之妙”,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借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 如“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了。春节以它A 、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世界所熟知。列入非遗名录的春节,已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必定受到更广泛的关切。
(甲)?不难。他们只要能有机会和中国人过几天春节,参与其中,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春节的炽烈与温馨,还可以从习俗里了解到中国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比方说为什么非要在除夕这天赶回家。为什么金家要一起守岁,为什么除夕夜晚不熄灯,为什么压岁钱必不可少。为什么过年要穿新衣裳,为什么太红色突然成了年的标志色,为什么平常看不到的门神、财神、灶王、三星、八仙,这时候全胃出来了……外国朋友会从中知道中国人的重视亲情,孝敬父母,生活理想,还有淳朴美好的价值观。
春节源自农耕生活。①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生活依从生产,生产依从大自然的四季。②新一轮大自然四季的更替,也是人间新一轮生产、生活的开始。③当一年一度冬去春来的节点到来时,就分外重要了。④人们自然要把对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向往,全放在对年的祝愿里。⑤所有人间的美好期许,也都一拥而来,汇成年的主题。人们表达这种对生活的向往与盛情,落到行动上是 B 的民俗,大到民间灶火和庙会,小到一枚巴掌大,美丽、鲜亮的窗花。没有一处灶火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枚剪纸不带着自己地城的风情与传说。
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者是少数身怀绝技的人,(乙)。一代代中国人不仅仅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如果说,万里长城是我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春节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
当春节习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给人类文明大大增添奇光异彩和多样性,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拓开一条宽展的大道。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七个“为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以说,我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乎自己的人是否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4分)
①材料一论述了神话在历史、文化以及启发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②材料二重在论述神话的生成来源及其诗性与神性合一的基本特征。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6分)
①注重挖掘神话内涵,吸收神话的营养,拓宽创作的视野。
②充分利用神话的启迪功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③汲取神话中的智慧与精神力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6. B
7. C
8.(4分)
①题诗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使人物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加的丰满立体。
②题诗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卒章显志,弘扬革命者勇于牺牲的精神。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9.(6分)
①小说情节曲折,极具传奇色彩,主人公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英雄,经历一波三折;
②人物形象有传奇色彩,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和想象、夸张的运用,刻画主人公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③小说立足现实进行历史叙事,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 BCF
11. C
12. D
13. (8分)
(1)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采纳(孟轲的)言论道义,却认为孟子见解大而无当,做事情不切实际。。(“适”“果”“见”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2)所以《诗经》作为教化民众的作用,是教会人们歌舞娱乐,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教”“要”“正”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14. (5分)
①深入研究《诗》《春秋》,理解孔子思想;
②全面、细致、深入地阐述孔子的学说;
③主张仁政,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5. B
16.(6分)
①表达上的转笔。前三联叙写晚步的过程并描绘一幅幅乡村美景,最后一联转入抒情。
②感情上的转笔。晚步时是闲适愉悦,收笔时却表达诗人身在江湖而心忧国事的情怀。(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6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无丝竹之乱耳/终岁不闻丝竹声/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皆不得分。)
18.(2分)
A.博大精深 B.形形色色 (每空1分,其它答案符合语境也可得分)
19.(4分)甲:外国人想了解春节难吗?
乙: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全体中国人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0.(4分)
②语序不当,将“大自然”与“新一轮”对调。
③成分残缺。在“成为”前加“年”
(每改对一处给2分。)
21.(3分)
①排比列举中国春节的各种习俗,表现中国春节文化的丰富性。
②采用“为什么”句式,表现外国友人对中国春节的好奇心理。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2.(5分)
示例:
①原文巧用比喻,将春节比作万里长城,生动地表现出春节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地位。
②原文用假设语气,更符合评判的逻辑。
③原文句式回环交错,更具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23.参考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该题是一道关于自我认知与幸福感关系的思辨性作文题目。题目要求考生探讨“在乎自己”与“获得更多的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生需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谈论其中一点而不做关系的探讨,是不合适的。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定义。“在乎自己”指的是个体对自身需求,如情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可以理解为自我关怀、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等具体行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包括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安全感等具体表现。而“更多”意味着相对于那些不在乎自己的人而言,在乎自己能在幸福感上有更积极的体验。那么,回答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就是把前者的具体行为与后者的具体表现进行连接,找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一,可以探讨适度在乎自己可以带来幸福感。例如,自我关怀可以提升自尊自信,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自我肯定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提升整体幸福感。
其二,可以从过度在乎自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自我中心主义、忽视他人感受、社交障碍等,这些因素可能反而降低幸福感。其三,适度拓展对“在乎自己”和“幸福”的理解范围与层次,如把“在乎自己”与“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与祖国”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幸福“小确幸”与关爱他人、报效祖国“大幸福”联系起来。
【参考立意】
1.正面角度:强调自我关注对个体成长、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积极作用。如①悦纳自我,拥抱幸福②在乎自己,幸福花开③为自己赋能,为幸福添彩。
2.反面角度:强调过度自我关注可能导致的自私、孤立等消极后果,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 如①每个人都不是孤岛②勿过度“自我”。
3.综合角度:突出平衡自我关注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力争实现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如①心怀自我,情系家国②追寻大我之幸福。
【特别提醒】
作文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来写作,将自我与社会有机融合。考场作文虽然没有样式要求,但反对宿构是作文阅卷一直以来的基本原则,而套路化写作就是宿构的典型特征,部分考生生搬硬套,或陈词滥调,或花里胡哨,都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好的作文理应文质兼美,不能只重文采,而忽视思维与思想,更反对滥用、乱用诗词与名言。写作示例:
皎洁自我之月 点亮行路之灯
月出青山之上,徘徊行路之间,既照亮了黯淡隐晦的角落,亦氤氲在自身的皎洁柔光。穿花拂柳,荆棘坎坷,都成了同行的路。此时的幸福,是自我与他人眼光的共同投射,即是自我的行径,亦是与他者彼此成就的道路。
当然,人生之路各不相同,我们时而相遇、时而独行,需要有自我的规划。在意自身意愿、关注自我的觉醒与成长、拥有坚定的自我信念是人生行稳致远的基点。只有正确地认清内心需求,才能以一颗悦纳之心去感知幸福。
当工业化潮流滚滚而来时,梭罗却在瓦尔登湖畔盖起小木屋,观察自然、反思人生,把握自己的人生节奏。而如今自媒体时代迅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抓住机会,纷纷投进创业的洪流之中,展示自我、获得利益。不管是如梭罗的退,还是现代许多人的进,都是在关注自我欲望下的即刻行动力。但若无自身内核的稳定,只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甚至被利己的功利所裹挟,那么再精致的利己也会成为自私的枷锁,让我们迷失看向远方的视野,成为短视的奴隶。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虽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状。但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与他人碰撞、磨合,在切磋之下才能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圆融。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当我们把目光看向他人时,也意味着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自我与他人始终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给予他人,亦是为我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并不矛盾。苏轼在自嘲平生功业之时,殊不知在他坎坷的半生中,都在为民奉献。修堤坝、建水库、办学校、兴农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虽身处逆境,当他为国为民之时,既帮助了他人,亦得到了幸福平静的心灵之地,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与不平凡。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我们作为社会、家庭的一份子,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科学家们的实干笃行、功不唐捐,凡人微光的善良担当、积极无私,都在影响着社会向前的每一步发展。若只对他人的境遇作壁上观,或只一味维护自我欲望,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会变得促狭与紧张,更不利于我们走得更高、更远。
青山载月,蓦然回首,既皎洁了自我,也照亮了他人。把握好自我与社会的天平,方能觅得生命的真正价值,踏上幸福的旅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