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茨威格
新课导入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
学习目标
/ Learning objectives
1. 把握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理解作者的评价,感受托尔斯泰的“天才灵魂”。
2.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3. 体会文章传神的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修辞手法
的精彩运用。
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走近作者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写作背景
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写作背景
他是文学界的泰斗,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复活》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它撕去了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文体知识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3.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文体知识





rán


yǒu





quán


zhì


hàn

liǔ
广

mào


xuān
侏儒
zhū rú
尴尬
gān gà


mèi


zènɡ

qiào
预习检查
字音字形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闷而不快乐。寡,少。欢,欢乐、快乐。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小巧玲珑:
入木三分:
麻木不仁:
微不足道:
无所事事:
形容小而灵巧、精致。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刻画外貌 (1-5)
描写眼睛
(6-9)
列夫·托尔斯泰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须发特点:
面部轮廓:
面容表情:
长相平平:
令拜访者失望:
面部多毛 须发浓密
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消沉忧郁 丑陋可憎
普通平常 大众一员
期望眼见 巨大反差
品析课文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头 发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眉 毛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鼻 子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胡 子
品析课文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大众化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
说明




品析课文
读第二部分(6~9)赏析下列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品析课文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恰当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品析课文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品析课文
文章是如何把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的这么真实的呢?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的神奇效果
比喻: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夸张: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品析课文
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半部分又描绘了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在文学上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一是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二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在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品析课文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幸福”,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托尔斯泰的一生,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他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他将自己与俄国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视作最大的幸福,拥有一颗伟大、真实而忘我的心。
品析课文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强调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这样写有何深意
品析课文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他的精神已然与俄国普通劳动大众站在了一起。因此作者强调托尔斯泰有“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其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小测
A.胡髭(zì) 长髯(rán) 一绺绺(liǔ) 鬈发(quán)
B.黝黑(yǒu) 粗劣(liè) 滞留(zhì) 穹顶(qióng)
C.可憎(zēng) 蒙昧(mèi) 貂皮(diāo) 酒肆(sì)
D.掠过(lüè) 颔首(hàn) 锃亮(zèng)轩昂(xuān)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堂小测
A.粗织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赫立鸡群
B.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致疑
C.暗然失色 广袤无垠 气宇轩昂 引人注目
D.平淡无奇 能工巧匠 小巧玲珑 入木三分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小测
(1)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2)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
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4)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 夸张 排比 拟人
B.拟人 夸张 排比 比喻
C.夸张 拟人 排比 比喻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D
仿照本文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300~500字。
要求: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恰当地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准确地使用丰富的词语。
课下作业
下 节 课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