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下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会写“蒜、醋”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 等20个词语。
思维发展: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审美鉴赏: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文化传承: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走近老舍
1.勾连旧知,回顾作者
出示老舍的照片,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
(1)学过的课文《猫》《母鸡》《草原》
(2)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2.补充资料,深入了解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京味风俗画——《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初旬 骡马 娴熟 火炽
掺和 正月 白云观 店铺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一擦黑儿 摆摊儿 干活儿
(板书:儿化)
2.感受“京味儿”语言
(1)感受儿化音中的“京味儿”
出示句子: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
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
去掉“儿”对比读,感受儿化音展现的亲切?
(2)感受方言中的“京味儿”
出示句子: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换词对比读,感受方言中蕴含的亲切。
3.整体感知
(1)校对预习第二题,修改
(2)发现交流: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A.北京春节时间很长。
B.北京春节很热闹,习俗很多。
C.哪几天尤其热闹?
D.作者在写的时候,有详有略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三、聚焦“腊八”,初步体会“俗白”语言特点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意思、很有趣,请在文中划出来。
2.交流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感受引用俗语展现的亲切与有趣。
(2)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对比“阅读链接”中的片段,体会老舍写得清楚明白。
探究:怎么写清楚的?(重点关注“——”“( )”两个标点符号)
(3)理解“俗白”
出示: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
师小结:俗、白是老舍语言的风格,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感受比喻的“精到”,体会语言的生动。
3.小结
出示:“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老舍的文字,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用朴实俗白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表达,让文字有了色彩。
4.迁移巩固
出示第二小节,读一读,从“俗白”语言的几个角度分析这段文字。
学生自主谈,重点关注:腊八蒜的泡法、颜色、味道写得很清楚
“色如翡翠”特别生动,让人感觉很好吃
“高醋”源于“高醋矮酱油”的俗语
四、小组共学,自主感受“俗白”语言
1.布置小组共学任务
(1)先各自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老舍“俗白”语言特点的语句/语段。
(2)再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选择一处进行重点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
语句/语段 我们的感受

2.汇报交流。
3.小结:
我们从课文的很多语句中,都能感受到老舍先生俗白易懂但又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剧作家曹禺这样评价他:
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齐读老舍的话: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五、结课延伸
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去看看北京的孩子们过节的情景,也试着写一写我们过春节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了解详略的写法
1、通读全文。
2、梳理:写了哪几个时段的事情?
3、了解农历和公历,知道腊月就是农历12月。
4、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5、怎样把详的部分写详细?
6、分析一个句群:除夕真热闹……
方法一:分类——看到,听到,想到;
方法二:罗列——年菜、新衣、对联……
方法三:渲染——家家,到处,红红的……
老师呈现“方法”,学生再读,揣摩方法的内涵和操作。
7、再研究两个句群: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
二、探究春节的文化内涵
1、梳理:寻找北京的春节与平时不一样的习俗
2、聚焦:
腊八:吃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除夕: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初六:店铺开张、放鞭炮
元宵节:赏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句群训练:
以时间为线索,说清楚每个时间节点的习俗。可以先有序说,再打乱关键词让学生说。最后去掉提示说。
4、深入:
自由选择一个习俗,说说其背后的文化意味。
5、运用: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保护和传承本国的文化,把传统节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从课文中找到春节中的文化元素,每个小组代表中国来一次“申遗”。文化元素越多,讲解越生动,越容易成功。
三、品味语言的味道
1、自由读,看看老舍先生的语言有什么风格?
2、交流
(1)京味儿:儿化音较多;有北京地方话——“闲在”等。
(2)风趣: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彩排”、“农业展览会”
(3)独特:
喜欢用“老”字:老规矩,老习惯,老年间,体现了老北京的风味。
四、对比阅读,寻找年味
1、自主阅读课后链接的文章(斯妤《除夕》),看看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异同,圈点勾画。
2、交流。
五、作业:
1、讲讲“我们家的春节故事”。
2、拓展阅读:
(1)丰子恺:《过年》
(2)《青玉案 元夕》(宋朝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顺序)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在教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力求在未来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受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从教学目标达成来看,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生基本掌握了生字词,能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魅力,像儿化音、方言的运用,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提取信息、联结对比等策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了详略得当的布局效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深刻感受到春节习俗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回顾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勾连旧知,回顾老舍的相关作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出课题。字词教学中,对儿化音和方言的重点讲解,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韵味。在整体感知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发现北京春节时间长、习俗多、详略安排等特点,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聚焦“腊八”段落,从俗语、标点符号等角度,让学生初步体会老舍“俗白”的语言特点,随后的迁移巩固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小组共学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入感受了老舍语言的魅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指导,明确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讲解详略安排时,虽引导学生分析了方法,但在实际写作迁移方面,训练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模仿写作练习。另外,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探究,还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如播放一些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增强文化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增加写作练习环节,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语言品味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朗读和赏析,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舍语言的独特风格。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明确了改进方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与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