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23·黑龙江牡丹江期中)双塔山位于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西南10 km处,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优美,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右图为“双塔山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构成双塔山的岩石所属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 B.②—冷却凝固
C.③—变质作用 D.④—高温熔融
3.塑造双塔山柱形山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
C.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
(2023·山西大同月考)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11°20′N,142°11.5′E)成功坐底,深度达10 909 m。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中国深潜勇士不断向洋底最深处进军。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该海沟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有关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2024·山西大同期末)瀑布是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体,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右图为“一瀑布剖面图”。据此完成6~7题。
6.易于形成瀑布的河床条件是河床( )
A.底部堆积大量砾石粗砂
B.流水下切作用强烈
C.岩层硬度上部大于下部
D.结冰期短或无结冰
7.瀑布形成后其位置会不断推移,一般推移的方向为( )
A.上游 B.下游
C.中游 D.河口
(2023·陕西延安期中)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P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9.按照“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Q地聚落的最佳选址位置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3·江西赣州期中)河流阶地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主要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主要是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图为“某河段的河流阶地剖面图”,洪水期间,河水能淹没河漫滩而达不到T1。读图,完成10~11题。
10.T1表层砂砾层形成期间( )
A.流域内气候干燥 B.地壳迅速抬升
C.风力沉积显著 D.河水流速较快
11.与T2相比,阶地T1( )
A.是流水沉积形成 B.是断裂下陷形成
C.形成时间较晚 D.面积不断扩大
福建省的东山岛风动石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是由于第四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很小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石危势险,摇摇欲坠。下面左图为“风动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风动石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埋藏成岩—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埋藏成岩
C.岩浆侵入—埋藏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埋藏成岩
(2024·吉林通化期中)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完成14~15题。
14.图中M线两侧P岩层厚度不一的原因是( )
A.M线西侧P岩层比东侧抗蚀力强
B.M线西侧P岩层早期沉积厚度大
C.M线东侧P岩层比西侧抗蚀力强
D.M线东侧P岩层受侵蚀程度大
15.上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断层形成
B.岩浆侵入、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
C.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
D.断层形成、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
(2023·吉林通化月考)读“某风力沉积地貌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图是( )
A.a B.b C.c D.d
1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风力作用主要来自( )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山东济南开学考试)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千米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该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 )
A.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洪水冲蚀
19.古人把城址选择在台地上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耕 B.便于商贸
C.军事防御 D.取水方便
20.该城不是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而是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是因为该地有良好的( )
A.气候条件 B.技术条件
C.土质条件 D.地形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24·辽宁沈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折多山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末次冰期冰川大规模发育,对地表形态产生重要影响。与西侧相比,主脊线东侧冰川地貌发育更广泛。下图1示意折多山末次冰期冰川的覆盖范围。图2示意洛基普观测站地表景观。
(1)指出与洛基普观测站地表大块砾石形成有关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分析与西侧相比,主脊线东侧冰川地貌发育规模和空间更大的原因。(6分)
22.(2023·吉林长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图1示意渭河流域,图2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在图2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2分)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6分)
(3)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6分)
23.(2023·山西晋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雅丹地貌是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我国某地地表多为砂岩、页岩,盛行西北风,背斜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雅丹地貌。下图分别示意该区域垄岗状雅丹地貌分布及景观。
(1)推测图中雅丹地貌垄岗的走向,并说明理由。(4分)
(2)分析图示地区背斜构造的形成原因。(4分)
(3)分析该地地质构造对雅丹地貌形成的影响。(4分)
2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区内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地壳运动强烈,崖壁岩穴密布。调查发现,该区域现今岩穴多分布于山体西坡和北坡,山体东坡和南坡较少。下图1为武陵源典型岩穴分布区等高线地形图,图2示意某山体岩穴发育过程。
(1)据材料指出同一山体形成多级岩穴需具备的基本条件。(6分)
(2)比较岩穴甲和岩穴乙发育情况的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3)分析武陵源山区现今岩穴多分布于山地西坡和北坡的原因。(4分)
章末检测试卷二
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丁是变质岩,甲是岩浆,乙是沉积岩,丙是岩浆岩。由材料信息可知,双塔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图中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对应乙。故选B。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序号①表示高温熔融,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冷却凝固。故选C。第3题,双塔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是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形成的,D正确;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丹霞地貌是以陆相沉积物为主,与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没有关系,A、C错误。故选D。]
4.B 5.A
6.C 7.A [第6题,瀑布的发育一方面与断层构造有关,断层往往形成陡崖;另一方面还与河床底部岩石的软硬程度有关,河床下部软的岩石被侵蚀掉,上部硬的岩石保留下来,使河床变得高低起伏。故易于形成瀑布的河床条件是河床岩层硬度上部大于下部,C正确。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有瀑布的地方,河流总是会向上游方向侵蚀,河水流速越快,对河道、河岸的侵蚀能力就越强,河流不断侵蚀、瓦解瀑布的上部,使岩层破碎、崩塌,瀑布的位置就逐渐向上游方向退缩,A正确。]
8.A 9.B [第8题,图中P处为山麓冲积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组成物质有分选性,A对,C、D错误;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B错。故选A。第9题,读图可知,甲地距离河流较远,取水不便;丙地地势低平,且处于河流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水质较好,且乙地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因此是聚落的最佳选址位置;丁地位于狭长的小岛上,四面临水,易发生水患。故选B。]
10.D 11.C
12.B 13.C [第12题,由材料可知,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读图可知,④由碎屑物形成,应为沉积岩;②③④均指向①,表明①为岩浆;②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所以③为变质岩。由此分析可知,与风动石一致的岩石类型应为②。第13题,风动石为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形成,所以最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埋藏成岩;之后受地壳抬升至地表,再受海浪等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图示景观,所以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埋藏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14.D 15.C [第14题,图中M线两侧P岩层是同一时期形成的,抗侵蚀力强度应该相同,A、C错误。M线两侧P岩层厚度不一的原因是断层形成后,M线东侧P岩层地势较高,受侵蚀程度大;西侧P岩层是断层下降一侧,地势低,受侵蚀程度较小,B错误,D正确。第15题,沉积岩层一般是位置在下面的先形成,在上面的后形成,后形成的侵入岩层会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N岩层先形成,之后P岩层再形成。各沉积岩层都有明显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形成得较晚。花岗岩没有发生位移,说明它形成于断层之后,C正确。]
16.A 17.D [第16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移动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据此可排除C、D两项。移动沙丘是风扬起缓坡的沙在陡坡堆积,所以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A正确。B为固定沙丘。第17题,根据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可知,风的作用主要来自沙丘缓坡一侧或沙丘移动的后方,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18.D 19.C 20.C [第18题,地壳抬升的尺度相对较大,一般不可能只抬升图示河心洲大小的范围,A错;由材料可知,该河心洲四周崖岸壁立,说明其高出水面较多,河床变低,泥沙淤积难以形成这种形态,B错;该河心洲被河流包围,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小,C错;该河心洲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在初期,两条河流中间的浅滩逐渐稳定,在枯水期不会被淹没,两侧河流呈环状将其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两侧河道把周边区域土层侵蚀变低,河床变低,中间的浅滩高到超出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D对。第19题,由材料可知,河心洲上是一座城池,结合图片可知,河心洲面积相对较小,而农业需求面积较大,该河心洲建成城池后,剩余空间有限,发展农耕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又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吐鲁番附近,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时交通以陆地交通为主。虽古城处有河流,但其航运价值低,选择在河心洲台地上建城,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商贸,B错;由图可知,该台地三面环水,且四周崖岸壁立,可以很好地防御敌人进攻,利于军事防御,C对;台地四周崖岸壁立,距离水面高度较大,故其取水条件相对于河流两岸其他区域并不占据优势,D错。故选C。第20题,由材料可知,该台地是黄土台地,黄土具备较强的直立性,土质条件好,掏挖成建筑后不容易坍塌,可以减少建设难度,节省建设成本,C对。该地气候干旱,但对其采用砖瓦建筑还是在黄土上掏挖建筑没有决定性的影响,A错;砖瓦建筑技术要求更高,且防御性更好,有良好的技术条件,应更倾向于选择砖瓦建筑,B错;该台地上地形相对较平缓,地形条件对两种建筑模式的影响差异不大,不是该城“硬掏出来”的决定因素,D错。故选C。]
21.(1)冰川侵蚀(刨蚀);冰川搬运、沉积(堆积)。
(2)东侧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冰川规模更大;位于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更大,冰川地貌发育空间更大。
22.(1)如下图所示:
(2)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3)北侧沉积物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23.(1)西北—东南走向。理由: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雅丹地貌主要受风力侵蚀形成;该地区盛行西北风。
(2)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隆起,从而形成背斜构造。
(3)砂岩、页岩形成的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影响,岩层更加疏松,岩石较破碎,易被风力侵蚀,形成垄沟相间的雅丹地貌。
24.(1)地壳间歇性抬升;有河流(溪流)发育,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强;有多层较松软岩层与较硬岩层相间分布。
(2)差异:岩穴甲比岩穴乙发育程度低(宽度和深度较小)。
原因:岩穴甲处于发育初期,受风化、(流水)侵蚀(外力作用)时间短,被侵蚀、搬运的岩石物质少,形成的岩穴宽度和深度小。
(3)山地北坡为阴坡,西坡与北坡均为夏季风背风坡;侵蚀与风化作用比东坡和南坡小,其形成的岩穴演化较慢,保有量较大。(共50张PPT)
章末检测试卷二
第二章
(2023·黑龙江牡丹江期中)双塔山位于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西南10 km处,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优美,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右图为“双塔山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构成双塔山的岩石所属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择题
√
读图可知,丁是变质岩,甲是岩浆,乙是沉积岩,丙是岩浆岩。由材料信息可知,双塔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图中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对应乙。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黑龙江牡丹江期中)双塔山位于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西南10 km处,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优美,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右图为“双塔山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①—外力作用 B.②—冷却凝固
C.③—变质作用 D.④—高温熔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序号①表示高温熔融,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冷却凝固。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黑龙江牡丹江期中)双塔山位于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西南10 km处,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优美,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右图为“双塔山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3.塑造双塔山柱形山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
C.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双塔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是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形成的,D正确;
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
丹霞地貌是以陆相沉积物为主,与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没有关系,A、C错误。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山西大同月考)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11°20′N,142°11.5′E)成功坐底,深度达10 909 m。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中国深潜勇士不断向洋底最深处进军。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该海沟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海沟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位于消亡边界,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海沟是大洋板块向下俯冲撞击大陆板块,基岩破碎形成的,A正确。
(2023·山西大同月考)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11°20′N,142°11.5′E)成功坐底,深度达10 909 m。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中国深潜勇士不断向洋底最深处进军。据此完成4~5题。
5.下列有关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山西大同期末)瀑布是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体,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下图为“一瀑布剖面图”。据此完成6~7题。
6.易于形成瀑布的河床条件是河床
A.底部堆积大量砾石粗砂
B.流水下切作用强烈
C.岩层硬度上部大于下部
D.结冰期短或无结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瀑布的发育一方面与断层构造有关,断层往往形成陡崖;另一方面还与河床底部岩石的软硬程度有关,河床下部软的岩石被侵蚀掉,上部硬的岩石保留下来,使河床变得高低起伏。故易于形成瀑布的河床条件是河床岩层硬度上部大于下部,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所学知识可知,有瀑布的地方,河流总是会向上游方向侵蚀,河水流速越快,对河道、河岸的侵蚀能力就越强,河流不断侵蚀、瓦解瀑布的上部,使岩层破碎、崩塌,瀑布的位置就逐渐向上游方向退缩,A正确。
(2024·山西大同期末)瀑布是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体,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下图为“一瀑布剖面图”。据此完成6~7题。
7.瀑布形成后其位置会不断推移,一般推移的方向为
A.上游 B.下游
C.中游 D.河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陕西延安期中)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P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图中P处为山麓冲积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组成物质有分选性,A对,C、D错误;
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B错。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陕西延安期中)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8~9题。
9.按照“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之
地建立聚落”的原则,Q地聚落的最佳选址
位置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读图可知,甲地距离河流较远,取水不便;丙地地势低平,且处于河流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水质较好,且乙地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因此是聚落的最佳选址位置;丁地位于狭长的小岛上,四面临水,易发生水患。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江西赣州期中)河流阶地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主要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主要是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图为“某河段的河流阶地剖面图”,洪水期间,河水能淹没河漫滩而达不到T1。读图,完成10~11题。
10.T1表层砂砾层形成期间
A.流域内气候干燥
B.地壳迅速抬升
C.风力沉积显著
D.河水流速较快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如果气候干燥,河流径流量就相对较小,也就无法挟带足量颗粒较大的砂砾物质在此地沉积,A错误;
沉积物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地壳
的快速升降变化对沉积物的形成不利,并且地壳抬升会使侵蚀作用加强,导致砂砾难以沉积,B错误;
此处是流水沉积,不是风力作用,C错误;
流水的搬运能力与径流量、河水流速呈正相关,T1表层砂砾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水的流速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江西赣州期中)河流阶地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主要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主要是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图为“某河段的河流阶地剖面图”,洪水期间,河水能淹没河漫滩而达不到T1。读图,完成10~11题。
11.与T2相比,阶地T1
A.是流水沉积形成
B.是断裂下陷形成
C.形成时间较晚
D.面积不断扩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T1、T2都是流水沉积形成,不是断裂下陷形成,A、B错误;
距离河流越近,阶地的形成年代越新,图中河漫滩形成最晚;T1比T2更靠近河流,
所以阶地T1比T2形成的晚,C正确;
只有最靠近河流的河漫滩可能继续接受流水沉积而扩大,其余的阶地因随地壳抬升远离河流,失去了形成地层的泥沙来源,面积无法继续扩大,反而会因流水和风力等外力侵蚀导致面积缩小,最后被侵蚀殆尽,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福建省的东山岛风动石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是由于第四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很小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石危势险,摇摇欲坠。下面左图为“风动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风动石一致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材料可知,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读图可知,④由碎屑物形成,应为沉积岩;②③④均指向①,表明①为岩浆;②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所以③为变质岩。由此分析可知,与风动石一致的岩石类型应为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福建省的东山岛风动石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是由于第四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很小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石危势险,摇摇欲坠。下面左图为“风动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3.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埋藏成岩—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埋藏成岩
C.岩浆侵入—埋藏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埋藏成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风动石为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形成,所以最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埋藏成岩;之后受地壳抬升至地表,再受海浪等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图示景观,所以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埋藏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吉林通化期中)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完成14~15题。
14.图中M线两侧P岩层厚度不一的原因是
A.M线西侧P岩层比东侧抗蚀力强
B.M线西侧P岩层早期沉积厚度大
C.M线东侧P岩层比西侧抗蚀力强
D.M线东侧P岩层受侵蚀程度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图中M线两侧P岩层是同一时期形成的,抗侵蚀力强度应该相同,A、C错误。
M线两侧P岩层厚度不一的原因是断层形成后,M线东侧P岩层地势较高,受侵蚀程度大;西侧P岩层是断层下降一侧,地势低,受侵蚀程度较小,B错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吉林通化期中)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完成14~15题。
15.上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断层形成
B.岩浆侵入、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
C.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
D.断层形成、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沉积岩层一般是位置在下面的先形成,在上面的后形成,后形成的侵入岩层会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N岩层先形成,之后P岩层再形成。各沉积岩层都有明显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形成得较晚。花岗岩没有发生位移,说明它形成于断层之后,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吉林通化月考)读“某风力沉积地貌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图是
A.a B.b C.c 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移动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据此可排除C、D两项。
移动沙丘是风扬起缓坡的沙在陡坡堆积,所以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A正确。
B为固定沙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吉林通化月考)读“某风力沉积地貌示意图”,完成16~17题。
1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风力作用主要来自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根据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可知,风的作用主要来自沙丘缓坡一侧或沙丘移动的后方,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山东济南开学考试)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千米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该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
A.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洪水冲蚀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地壳抬升的尺度相对较大,一般不可能只抬升图示河心洲大小的范围,A错;
由材料可知,该河心洲四周崖岸壁立,说明其高出水面较多,河床变低,泥沙淤积难以形成这种形态,B错;
该河心洲被河流包围,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小,C错;
该河心洲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在初期,两条河流中间的浅滩逐渐稳定,在枯水期不会被淹没,两侧河流呈环状将其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两侧河道把周边区域土层侵蚀变低,河床变低,中间的浅滩高到超出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D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山东济南开学考试)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千米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18~20题。
19.古人把城址选择在台地上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农耕 B.便于商贸
C.军事防御 D.取水方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材料可知,河心洲上是一座城池,结合图片可知,河心洲面积相对较小,而农业需求面积较大,该河心洲建成城池后,剩余空间有限,发展农耕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又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吐鲁番附近,属于我国西
北地区,古代时交通以陆地交通为主。虽古城处有河流,但其航运价值低,选择在河心洲台地上建城,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商贸,B错;
由图可知,该台地三面环水,且四周崖岸壁立,可以很好地防御敌人进攻,利于军事防御,C对;
台地四周崖岸壁立,距离水面高度较大,故其取水条件相对于河流两岸其他区域并不占据优势,D错。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3·山东济南开学考试)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千米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18~20题。
20.该城不是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而是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
是因为该地有良好的
A.气候条件 B.技术条件
C.土质条件 D.地形条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材料可知,该台地是黄土台地,黄土具备较强的直立性,土质条件好,掏挖成建筑后不容易坍塌,可以减少建设难度,节省建设成本,C对。
该地气候干旱,但对其采用砖瓦建筑还是在黄土上掏挖建
筑没有决定性的影响,A错;
砖瓦建筑技术要求更高,且防御性更好,有良好的技术条件,应更倾向于选择砖瓦建筑,B错;
该台地上地形相对较平缓,地形条件对两种建筑模式的影响差异不大,不是该城“硬掏出来”的决定因素,D错。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2024·辽宁沈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折多山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末次冰期冰川大规模发育,对地表形态产生重要影响。与西侧相比,主脊线东侧冰川地貌发育更广泛。下图1示意折多山末次冰期冰川的覆盖范围。图2示意洛基普观测站地表景观。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指出与洛基普观测站地表大块砾石形成有关的主要外力作用。
答案 冰川侵蚀(刨蚀);冰川搬运、沉积(堆积)。
(2)分析与西侧相比,主脊线东侧冰川地貌发育规模和空间更大的原因。
答案 东侧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冰川规模更大;位于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更大,冰川地貌发育空间更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2023·吉林长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右面图1示意渭河流域,图2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在图2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答案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2023·吉林长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右面图1示意渭河流域,图2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答案 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2023·吉林长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右面图1示意渭河流域,图2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3)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答案 北侧沉积物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2023·山西晋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我国某地地表多为砂岩、页岩,盛行西北风,背斜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雅丹地貌。右图分别示意该区域垄岗状雅丹地貌分布及景观。
(1)推测图中雅丹地貌垄岗的走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 西北—东南走向。理由: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雅丹地貌主要受风力侵蚀形成;该地区盛行西北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2023·山西晋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我国某地地表多为砂岩、页岩,盛行西北风,背斜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雅丹地貌。右图分别示意该区域垄岗状雅丹地貌分布及景观。
(2)分析图示地区背斜构造的形成原因。
答案 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隆起,从而形成背斜构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2023·山西晋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我国某地地表多为砂岩、页岩,盛行西北风,背斜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雅丹地貌。右图分别示意该区域垄岗状雅丹地貌分布及景观。
(3)分析该地地质构造对雅丹地貌形成的影响。
答案 砂岩、页岩形成的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影响,岩层更加疏松,岩石较破碎,易被风力侵蚀,形成垄沟相间的雅丹地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区内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地壳运动强烈,崖壁岩穴密布。调查发现,该区域现今岩穴多分布于山体西坡和北坡,山体东坡和南坡较少。下图1为武陵源典型岩穴分布区等高线地形图,图2示意某山体岩穴发育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据材料指出同一山体形成多级岩穴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案 地壳间歇性抬升;有河流(溪流)发育,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强;有多层较松软岩层与较硬岩层相间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比较岩穴甲和岩穴乙发育情况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 差异:岩穴甲比岩穴乙发育程度低(宽度和深度较小)。
原因:岩穴甲处于发育初期,受风化、(流水)侵蚀(外力作用)时间短,被侵蚀、搬运的岩石物质少,形成的岩穴宽度和深度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分析武陵源山区现今岩穴多分布于山地西坡和北坡的原因。
答案 山地北坡为阴坡,西坡与北坡均为夏季风背风坡;侵蚀与风化作用比东坡和南坡小,其形成的岩穴演化较慢,保有量较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