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亚洲的自然环境(表格式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亚洲的自然环境(表格式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课题 7.1.2《自然环境》 单元 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水系特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并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水系特点,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区域地理的认知框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亚洲地形特点和水系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地形对河流流向和水系特征的影响。教学难点则是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1.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亚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本大洲所处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2.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人口和经济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亚洲地形图和河流分布图,说出亚洲的地形地势及河流流向。【综合思维】运用亚洲区域图,依据地理位置特点推断亚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空间分布情况。【人地协调观】增强对亚洲的了解和认识,感受所在区域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实践力】初步掌握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地形和气候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尤其是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也有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在系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还存在欠缺,尤其是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合作探究等,这些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地形单元和主要河流的分布,培养区域认识素养。(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地形图,描述某一区域的地形分布特点及其地势起伏状况,培养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亚洲雄风》,同时展示青藏高原、长江等图片 观看视频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温故知新】地形和地势的区别【方法指引】仔细阅读课文P1,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同学们好,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地形和地势》。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地形和地势的区别在哪里?【学生】……(回答略)【教师提示】地形指的是地表形状长什么样,陆地上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地势指的是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学习活动一】地势起伏大【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5,读图7.5和图7.6亚洲的地形,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亚洲有哪些地形?看图归纳亚洲的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用同步课件展示“亚洲立体地形图”【教师】①从亚洲立体地形图可以看出,亚洲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②亚洲中部以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地势最为高峻,四周的地形区海拔较低。【问题引领2】读图7.5,在图中找出亚洲的主要高原,观察高原分布在亚洲的什么位置。【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亚洲的高原如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等,主要分布在大陆中部。【问题引领3】读图7.5,在图中找出亚洲的主要平原,观察这些平原分布在亚洲的什么位置。【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亚洲的平原如西西伯利亚平原、恒河平原、华北平原等,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原的四周。【问题引领4】①观察亚洲大陆沿30°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说出亚洲地势自西向东高低起伏的趋势。【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沿30°N纬线自西向东看,亚洲地势中部高,东西低。②观察亚洲大陆沿80°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说出亚洲地势自北向南高低起伏的趋势。【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沿80°E经线自北向南看,亚洲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教师小结】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地表起伏大。【学习活动二】学与思:帕米尔高原【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为什么把帕米尔高原称为“山结”用同步课件播放视频“帕米尔高原”【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从亚洲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在亚洲中部,多条高大山脉就像在帕米尔高原打了个结,并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多个方向延伸。【学习活动三】亚洲长河众多【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和图7.5,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读图7.5,在图中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观察这些河流分别注入什么海洋。【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源远流长。【教师补充】亚洲是世界上长河最多的大洲,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问题引领2】(内流河)亚洲有些河流并未流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观看同步课件,……(回答略)【教师提示】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水源补充主要依赖阿姆河和锡尔河。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已存在于地球550万年的咸海因人类不科学的过度利用而迅速萎缩。【学习活动四】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和图7.7、图7.8,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中部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师提示】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直接影响河流的流向和分布,请运用北美洲地形图,归纳大洲的地形特征。【学生】观看同步课件,……(回答略)【教师小结】①西部以山地为主,中部是大平原,东部分布有高原和山地。【教师小结】②北美洲地形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高原和山地。【问题引领2】读北美洲地形图,说出北美洲河流的分布特点。【学生】观看同步课件,……(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北美洲河流的特点:以落基山脉为分水岭,西部河流流量小、流程短;②东部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流,流量大,是北美洲最大最长河流。③夏季是汛期,冬季有结冰期。 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读图思考,分析归纳阅读课文,联系已学过的地图知识,回答问题读图思考,分析归纳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并展示交流观看课件演示,思考问题读图思考,分析归纳阅读课文,联系已学过的地图知识,回答问题 明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参与感和责任感、促进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培养读图、用图、析图等地理素养加深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应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知识,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升学习兴趣,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用地图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学习,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内流河的分布及水文特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培养读图、用图、析图等地理素养加深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应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30页—37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亚洲的地势和河流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大,总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四周则以平原、丘陵为主。这种地势特点使得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源远而流长。这些特点不仅塑造了亚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对亚洲的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强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板书 亚洲的自然环境地势起伏大高原:分布在大陆中部平原:分布在中部高原的四周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长河众多外流河:从中部呈放射状注入周边海洋内流河:最终未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中或内陆湖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亚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地图展示、视频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亚洲地势的特点和河流的形成原因。同时,注重突出重点,对亚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以及长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同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鼓励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例如,在小组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围绕“亚洲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