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课件 26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课件 26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温度变化可使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
2、了解温度变化可使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3、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有特殊现象;
4、了解化学变化中会伴随物理变化;
5、根据分析现象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一、知识点梳理:
1、物质的三态变化说明 对物质物理性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 性质没有变化;如,温度升高时,冰会 或升华;温度降低时水会 或液化;
2、加热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一会儿固体变成白色粉末,说明 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产生了影响,使物质发生了 变化,生成了 物质;
3、化学变化中 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 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如 ;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会伴随 的变化,如,物质燃烧时出现 现象;
6、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现象,如出现 、 、 等,并可依据这些现象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 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例题2、某同学点燃蜡烛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如图所示,下列能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证据的现象是(  )
A.出现蜡油 B.蜡烛变软 C.杯壁出现水珠 D.蜡烛体积减小
(例题2图) (例题是的图)
例题3、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 都是化学变化
C. 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例题4、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 电水壶通电放热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 鞭炮爆炸发声
例题5、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
(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   。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   。
(3)水的化学变化:   。
三、课后练习: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 食品腐烂 B. 水结成冰 C. 钢铁生锈 D. 燃放烟花
2、下列各项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是( )
A. 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导电性 B. 木炭具有可燃性,氧气能供给呼吸
C.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具有可燃性 D. 铁会生锈,水能够结冰
3、下列诗句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C.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
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
5、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6、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 9m,纳米科技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面。纳米材料科技是纳米科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 100nm)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这种加工过程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又不是化学变化
7、以下都是辨别“地沟油”的简易方法,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看油是否透明 B.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
C.闻油是否有异味 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
8、判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烛芯周围石蜡熔化 B.产生明亮火焰 C.放出热量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
10、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物理变化 B. 一定是化学变化
C. 一定不是物理变化 D. 无法确定
11、新型客机波音787的“电子窗帘”用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按钮随意改变透明状态的调光玻璃。使用“电子窗帘”时,发生变化的是( )
A. 质量 B. 硬度 C. 比热容 D. 透光度
1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C.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 矿石粉碎
1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臭氧在通常情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
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得多。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
氧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若将氧气通
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氧气中含有3%的臭氧。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
(2)臭氧的化学性质有: ;
(3)臭氧的用途: 。
14、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
氯化钠、碘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
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态,这是加碘盐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 性质。
15、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
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那么你认为a是 变化过程,c是 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
(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温度 化学 吸收 熔化 凝固
2、温度 化学 新
3、一定同时 不一定
4、硫酸铜晶体 加热 硫酸铜粉末 +水
5、能量 放热
6、放热 产生气体 出现沉淀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A.物理性质不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比如颜色和气味,故A错误符合题意;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属于化学变化,但是蜡烛的状态也同时发生变化,这是物理变化,因此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A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A、出现蜡油是蜡烛熔化成的,是物理变化,A错误;B、蜡烛变软,蜡烛是非晶体温度升高后会变软,是物理变化证据,B错误;C、 杯壁出现水珠是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证据,C正确;D、蜡烛体积减小,没有指出新物质的生成,不是化学变化的证据,D错误。故C符合题意。
例题3、D
解析:张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由于哈出的水蒸气温度高,遇到温度低的烧杯放热液化成水珠,这就是看到的水雾。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点燃打火机,其中的燃料燃烧,即与氧气反应生成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内壁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水雾。由于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D符合题意。
例题4、A
解析:A、电水壶通电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B、蜡烛燃烧发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煤燃烧火力发电,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鞭炮爆炸发声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所以A符合题意。
例题5、(1)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2)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
(3)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解析:(1)水的化学性质: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3)水的化学变化: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三、课后练习:
1、B 2、C 3、B 4、C 5、D 6、B 7、B 8、D
9、C 10、D 11、D 12、C
13、(1)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2)臭氧不稳定、有强氧化性;(3)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4、固;物理;易;化学
15、(1)物理;化学;(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收,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6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3.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三章
“第2课时”
物质的特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变化可使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了解温度变化可使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有特殊现象;了解化学变化中会伴随物理变化;
科学思维:根据分析现象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探究实践:通过探索活动,了解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现象;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态度责任:提升描准确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解决问题
复习:
1、下列叙述中属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
A. 纯铁是银白色固体
B. 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
C. 钨的熔点高
D. 铜易导电
2、下列是酒精在实际应用时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将酒精擦拭在皮肤上,一会儿消失
B.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其燃烧
C. 食品工业用酒精来酿制醋酸
D. 用酒精制作乙酸乙酯香料
B
A
解决问题
复习:
3、 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B. 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 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 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4、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液氢可以做燃料 D.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
(4)属于物质用途的是 。
A
B
A
D
C
新知导入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物质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物质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如冰熔化;录温度继续升高时,物质会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如水的蒸发或沸腾;当温度降低时,物质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如凌晨空中的雾和植物叶片上的露;当温度继续下降时,物质会从液态变成固态,如水结冰,等。
水、冰和水蒸气虽然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间的空隙却发生了变化。
可见,温度不仅对物质的状态产生影响,还会对物质的性质产生影响。
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温度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如,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沸腾,水变成水蒸气,这是因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 吸收热。反之,高温的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逐渐液化成水,甚至 凝固成冰,这是因为物质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
探索活动:
温度的变化除了会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
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晶体颜色由蓝色慢慢变成白色粉末
粉末颜色由白色又变成蓝色
液体的温度明显高于室温
探究新知
2、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如物质受热分解等。
(1)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如,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如,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探究新知
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1、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现象:
注:沉淀是指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不溶于反应物所在溶液的物质。
活动:
观察沉淀的产生:
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2)用胶头滴管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慢慢
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蓝色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注:
沉淀的颜色有多种,不同沉淀颜色不同,如氢氧化铁为红褐色,碳酸钙为白色,氯化银为白色,等。
探索活动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用砂纸轻轻打磨,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2)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银白色固体
铜片:紫红色固体
镁条:银白色固体
易弯曲而不容易折断
探索活动
3)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
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4)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镁条和镁条表面都有大量气泡产生,并逐渐溶解;
并且触摸试管外壁,有发烫现象,试管壁内出现水珠;
但镁条反应更剧烈些;
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打磨金属丝、金属丝弯曲或断开,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
铁与白醋反应、镁与白醋反应,发生了是化学变化,因为金属变少而出现大量的气泡,说明生成了化学变化。
视频:
镁条与盐酸反应
(点击图片播放)
说明:
白醋和盐酸都是酸;镁条与盐酸反应、镁条与白醋反应,现象差不多,只不过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些。
探究新知
2、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
探索活动
1)取一段长约10cm的镁条,用砂纸轻轻打磨;
2)点燃酒精灯,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引燃;
3)迅速移去酒精灯,将燃着镁条迅速移到石棉网上方,
观察并描述现象。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探索活动:
1)取一小块木炭,放在燃烧匙中;
2)点燃酒精灯,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使木炭开始燃烧起来,观察和描述现象;
3)将燃着木炭和燃烧匙一起迅速移到氧气瓶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4)燃烧结束后,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几下,观察并描述现象。
发出白光,剧烈燃烧,放热;
木炭燃烧生成的氧化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发出红光,放热;
视频:木炭燃烧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 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
课堂练习
2、某同学点燃蜡烛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如图,下列能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证据的现象是(   )
A.出现蜡油 B.蜡烛变软
C.杯壁出现水珠 D.蜡烛体积减小
C
课堂练习
3、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 都是化学变化
C. 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
课堂练习
4、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 电水壶通电放热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 鞭炮爆炸发声
A
课堂练习
5、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
(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
   。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
   。
(3)水的化学变化:
   。
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
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课堂总结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
…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1、温度对物质性质影响:
温度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温度改变时,物质发生三态变化;
温度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物质受热发生分解反应;
2、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并出现现象:气泡、沉淀、放热,等。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复习“3.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6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3.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教学设计
课题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第2课时,主要介绍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前面已学的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温度可改变物质的物理性质,也可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通过活动探究,直观地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产生气体、出现沉淀等,并可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本课时是后续继续学习化学等知识的基础性内容,故处于比较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变化可使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了解温度变化可使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有特殊现象;了解化学变化中会伴随物理变化;科学思维:根据分析现象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探究实践:通过探索活动,了解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现象;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态度责任:提升描准确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 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的特殊现象;
难点 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下列叙述中属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 A. 纯铁是银白色固体 B. 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 C. 钨的熔点高 D. 铜易导电2、下列是酒精在实际应用时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将酒精擦拭在皮肤上,一会儿消失 B.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其燃烧
C. 食品工业用酒精来酿制醋酸 D. 用酒精制作乙酸乙酯香料 3、 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B. 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 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 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4、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液氢可以做燃料 D.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4)属于物质用途的是 。 参考答案:(1)B (2)A (3)A (4)B A D C 导入: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物质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物质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如冰熔化;录温度继续升高时,物质会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如水的蒸发或沸腾;当温度降低时,物质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如凌晨空中的雾和植物叶片上的露;当温度继续下降时,物质会从液态变成固态,如水结冰,等。 水、冰和水蒸气虽然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间的空隙却发生了变化。 可见,温度不仅对物质的状态产生影响,还会对物质的性质产生影响。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温度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如,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沸腾,水变成水蒸气,这是因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反之,高温的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逐渐液化成水,甚至凝固成冰,这是因为物质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温度的变化除了会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参考:加热晶体时颜色由蓝变白色粉末;加少量水时白色又变蓝,溶解于水中时温度较室温高。2、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如物质受热分解等。 (1)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如,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如,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1、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现象: 注:沉淀是指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不溶于反应物所在溶液的物质。 活动:观察沉淀的产生: 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2)用胶头滴管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并描述现象。参考: 注: 沉淀的颜色有多种,不同沉淀颜色不同,如氢氧化铁为红褐色,碳酸钙为白色,氯化银为白色,等。 探索活动: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用砂纸轻轻打磨,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2)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3)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4)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参考:1)铁丝和镁条都是银白色固体 ;铜片:紫红色固体 ;2)易弯曲不易折断;3)镁条和镁条表面都有大量气泡产生,并逐渐溶解;并且触摸试管外壁,有发烫现象,试管壁内出现水珠;但镁条反应更剧烈些;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4)打磨金属丝、金属丝弯曲或断开,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铁与白醋反应、镁与白醋反应,发生了是化学变化,因为金属变少而出现大量的气泡,说明生成了化学变化。 视频:镁条与盐酸反应说明:白醋和盐酸都是酸;镁条与盐酸反应、镁条与白醋反应,现象差不多,只不过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些。 2、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 探索活动:1)取一段长约10cm的镁条,用砂纸轻轻打磨; 2)点燃酒精灯,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引燃; 3)迅速移去酒精灯,将燃着镁条迅速移到石棉网上方,观察并描述现象。 参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探索活动: 1)取一小块木炭,放在燃烧匙中; 2)点燃酒精灯,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使木炭开始燃烧起来,观察和描述现象; 3)将燃着木炭和燃烧匙一起迅速移到氧气瓶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4)燃烧结束后,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几下,观察并描述现象。 参考: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热;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视频:碳燃烧 温度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是前面知识点的延伸,如状态变化,从状态、密度等变化认识温度影响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陌生,本节课中需要大量事例来加以表述,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现象描述,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教师要加以引导和规范增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实验,一是为让学生认识第一次接触的沉淀的含义,二是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对现象描述也是重点,要多模仿多练习为后续学习化学打基础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 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B.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C. 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某同学点燃蜡烛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如图所示,下列能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证据的现象是( C ) A.出现蜡油 B.蜡烛变软 C.杯壁出现水珠 D.蜡烛体积减小 (例题2图) (例题3图)3、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D ) A.都是物理变化 B. 都是化学变化C. 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4、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 )A. 电水壶通电放热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 鞭炮爆炸发声5、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   。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   。 (3)水的化学变化:   。 参考:(1)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2)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 (3)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