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演化(课件 学案 练习,3份打包)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地球的演化(课件 学案 练习,3份打包)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分值:69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4·吉林长春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1~2题。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1.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2.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②
大熊猫(如下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据此完成3~4题。
3.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4.下列关于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中地球演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②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③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 
④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发展 ⑤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大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2023·四川绵阳月考)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 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据此完成5~7题。
5.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及其生物发展阶段是(  )
A.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B.中生代,蕨类植物时代
C.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D.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6.该化石能被保存下来,得益于(  )
A.原生物有硬体部分
B.气候高温多雨
C.地势高,容易保存
D.生物遗体瞬间被泥沙覆盖,不会被快速侵蚀
7.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
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
C.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D.在中生代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2023·贵州贵阳月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大众喜爱倾向、经过系统个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们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 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下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顺序。据此完成8~9题。
8.“安徽模鼠兔”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泥盆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古近纪
9.“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  )
A.被子植物大发展
B.人类出现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恐龙灭绝
(选择题10~16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鹦鹉螺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出现在古生代早期 ②出现在中生代 ③属于无脊椎动物 ④属于脊椎动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
①特殊的生存环境 ②特殊的生物属性 ③出现的时期早 ④外形与习性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完成12~13题。
12.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②①
13.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地层剖面略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5.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6.若在甲、乙两地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甲地找到煤层 B.在乙地找到煤层
C.甲、乙两地都找不到煤层 D.甲、乙两地都可以找到煤层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
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答案精析
1.C 2.D [第1题,读表可知,观测点③和④均有被子植物化石,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应是③④,故选C。第2题,该考察观测点中出现了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和祼子植物化石,其中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故选D。]
3.C 4.C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故选C。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大熊猫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①③正确。古生代、中生代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时期,②错误。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发展,④错误。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大发展,⑤正确。故选C。]
5.D 6.D 7.C [第5题,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裸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所处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故选D。第6题,化石的形成条件是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水质纤维等,但这不是其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A错误;生物死亡后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越利于保存成化石,D正确;气候高温多雨,容易被分解,地势高,容易被侵蚀,B、C错误。故选D。第7题,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A错误;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B错误;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地球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的造山运动,D错误。故选C。]
8.D 9.A [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安徽模鼠兔”生活在距今约6 200万年,对应地质年代为古近纪,故选D。第9题,由上题可知,“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为古近纪,属于新生代早期,此时为被子植物大发展时期,A对;人类出现在第四纪,排除B;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和恐龙走向灭绝为中生代,排除C、D。故选A。]
10.B 11.B [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正确,④错误;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和鹦鹉螺等,①正确,②错误。故选B。第11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鹦鹉螺自出现以来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说明其出现时间早;其外形和生长习性稳定,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因此被称为“活化石”,③④正确。故选B。]
12.B 13.B [第12题,叠层石(含原核生物化石)出现在太古宙,其形成时间最早;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其形成时间次之;中生代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其形成时间再次之;在中生代,一些爬行动物向鸟类发展,始祖鸟化石形成时间最晚。所以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是③②④①,故选B。第13题,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叠层石(含原核生物化石)出现在太古宙,主要生活于原始海洋,故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中海洋占优势的是②③。鸟类由部分爬行动物演化而来,其形成时期陆地占明显优势;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故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中海洋不占明显优势的是①④。故选B。]
14.A 15.B 16.B [第14题,三叶虫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古生代早期,①正确;鱼类繁盛于古生代晚期,②正确;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繁盛于中生代,③错误;恐龙生活在中生代,④错误。故选A。第15题,读图可知,在这一时期指的是古生代到中生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动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顺序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鱼类开始为脊椎动物,即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故选B。第16题,主要的成煤期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甲地找不到煤层。乙地为中生代地层,当时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因此乙地可以找到煤层,故选B。]
17.(1)生物化石
(2)该区域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答案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海洋 陆地 抬升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并了解其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地理实践力)2.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地层和化石
1.地层的概念
地壳上部呈______展布的______岩石或堆积物。
2.地层的特点
特点 具体内容
按顺序排列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在____,后形成的在____。但有的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
常含有______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______,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______
3.研究地层与化石的意义
(1)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______。
①生物是从简单向______、从______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②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______的化石。
③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______________的化石。
(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______特征。
①红色岩层指示______环境。
②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______环境。
③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______环境。
④破碎的贝壳指示______环境。
拓展延伸 研究地层的意义
(1)确定地层形成时间
水平状态的岩层,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2)确定地壳运动状况
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发生明显的上下位移,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垂直运动;有的地层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可能发生过抬升,并受到外力侵蚀。
(3)确定地理环境特征
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时是海洋。
(2024·广西南宁期末)2023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完成1~2题。
1.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地层都含有化石 B.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C.时代不同,化石不同 D.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晚
2.众多此类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证明了杭州市富阳区胥口镇当时(  )
A.草原植被茂密 B.裸子植物繁盛 C.是温暖的浅海 D.处于深海环境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1.地质年代
(1)概念: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______和顺序。
(2)具体划分:按宙、代、____等时间单位进行编年。
(3)地质年代表
2.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大约经历了40亿年)
①冥古宙: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②太古宙:地球是一片广阔______,______活动剧烈,是形成______的重要时代。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③元古宙: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______,出现了______、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2)显生宙
①时间:指________以来的时期。
②划分:按照早晚顺序,显生宙依次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③演化过程
阶段 地球演化过程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古生代 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中后期,_____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早期,是海生_____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_____;后期,出现_____,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中后期,_____植物繁生。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 后期是重要的_____时期
中生代 _____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_____运动剧烈,形成高大_____ _____动物盛行,_____繁生,出现_____;_____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末期,_____灭绝 _____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
新生代 发生规模巨大的_____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_____动物和_____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_____
1.时间线: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生物演化
演化规律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海洋向陆地扩展;伴随着生物的衰退和灭亡,出现新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动物繁盛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前寒武纪)→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鱼类(晚古生代)→两栖动物(晚古生代)→爬行动物(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人类时代(新生代)
植物繁荣 海生藻类(早古生代)→蕨类植物(晚古生代)→裸子植物(中生代)→被子植物(新生代)
生物灭绝 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动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恐龙灭绝(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
3.构造运动:海洋和陆地形成(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古生代)→联合古陆解体(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新生代)。
4.矿产形成:前寒武纪岩浆活动频繁,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荣,为煤炭成矿期→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荣,为煤炭成矿期。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1.[综合思维]推测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指出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当地的典型植被,并说明该植被大规模死亡后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3.[综合思维]简述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动物的演化特征。
下图示意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阴影部分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宙 D.新生代
(2023·福建宁德期中)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质时期是(  )
A.寒武纪 B.前寒武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4.乙地质时期(  )
A.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 D.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5.丙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
①裸子植物兴盛 ②蕨类植物繁生 ③全球冷暖变化频繁 ④地壳运动剧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地层和化石
梳理教材新知
1.带状 层状
2.下 上 化石 遗体 遗迹
3.(1)顺序 ①复杂 低级 ②不同 ③相同或近似 (2)环境 ①氧化 ②还原 ③浅海 ④滨海
落实思维方法
1.C 2.C [第1题,并不是所有地层都含有化石,A错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指的是地层,B错误;时代不同,化石不同,C正确;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早,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故选C。]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梳理教材新知
1.(1)时间 (2)纪 (3)古生 中生 新生
2.(1)②海洋 岩浆 铁矿 ③陆地 藻类 (2)①寒武纪 ②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③欧亚 无脊椎 鱼类 两栖类 蕨类 造煤 陆地 地壳 山系 爬行 恐龙 始祖鸟 裸子 恐龙 金属 造山 哺乳 被子 人类
探究核心知识
1.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湖沼面积广。
2.祼子植物。意义:中生代末期,祼子植物大规模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一次重要的成煤期,为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
3.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
落实思维方法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年代距今越来越近,所以图中生物从早到晚出现的顺序应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阴影部分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中后期横向阴影最宽,表明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故选B。]
3.B 4.A 5.C [第3题,甲地质时期自地球诞生到距今约5.41亿年,为前寒武纪。故选B。第4题,乙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A正确;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在中生代,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发生在前寒武纪,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发生在新生代,B、C、D错误。第5题,丙地质时期大致为中生代,该时代裸子植物兴盛,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①正确;古生代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全球冷暖变化频繁发生在新生代,②③错误;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将森林植被埋藏在地下,促进了煤炭的形成,④正确。故选C。](共53张PPT)
地球的演化
第四节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并了解其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地理实践力)
2.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地层和化石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地层和化石
>
<
知识点一
特点 具体内容
按顺序排列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在 ,后形成的在 。但有的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
常含有_____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 ,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_____
1.地层的概念
地壳上部呈 展布的 岩石或堆积物。
2.地层的特点
带状
层状


化石
遗体
遗迹
3.研究地层与化石的意义
(1)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 。
①生物是从简单向 、从 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②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 的化石。
③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 的化石。
顺序
复杂
低级
不同
相同或近似
(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 特征。
①红色岩层指示 环境。
②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 环境。
③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 环境。
④破碎的贝壳指示 环境。
环境
氧化
还原
浅海
滨海
拓展延伸
(1)确定地层形成时间
水平状态的岩层,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2)确定地壳运动状况
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发生明显的上下位移,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垂直运动;有的地层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可能发生过抬升,并受到外力侵蚀。
(3)确定地理环境特征
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时是海洋。
研究地层的意义
(2024·广西南宁期末)2023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完成1~2题。
1.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地层都含有化石 B.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C.时代不同,化石不同 D.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晚

并不是所有地层都含有化石,A错误;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指的是地层,B错误;时代不同,化石不同,C正确;
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早,D错误。故选C。
(2024·广西南宁期末)2023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完成1~2题。
2.众多此类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证明了杭州市富阳区胥口镇当时
A.草原植被茂密 B.裸子植物繁盛
C.是温暖的浅海 D.处于深海环境

根据材料可知,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故选C。
地球的演化史
>
<
知识点二
1.地质年代
(1)概念: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 和顺序。
(2)具体划分:按宙、代、 等时间单位进行编年。
(3)地质年代表
时间

古生
中生
新生
2.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大约经历了40亿年)
①冥古宙: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②太古宙:地球是一片广阔 , 活动剧烈,是形成 的重要时代。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③元古宙: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 ,出现了 、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2)显生宙
①时间:指 以来的时期。
②划分:按照早晚顺序,显生宙依次划分为 、 和 。
海洋
岩浆
铁矿
陆地
藻类
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阶段 地球演化过程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古 生 代 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中后期, 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早期,是海生 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 ;后期,出现 ,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中后期, 植物繁生。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 后期是重要的____
时期
③演化过程
欧亚
无脊椎
鱼类
两栖类
蕨类
造煤
阶段 地球演化过程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中 生 代 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 运动剧烈,形成高大_____ 动物盛行, 繁生,出现 ; 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末期, 灭绝 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
新 生 代 发生规模巨大的 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动物和 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_____
陆地
地壳
山系
爬行
恐龙
始祖鸟
裸子
恐龙
金属
造山
哺乳
被子
人类
1.时间线: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生物演化
演化规律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海洋向陆地扩展;伴随着生物的衰退和灭亡,出现新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动物繁盛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前寒武纪)→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鱼类
(晚古生代)→两栖动物(晚古生代)→爬行动物(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人类时代(新生代)
植物繁荣 海生藻类(早古生代)→蕨类植物(晚古生代)→裸子植物(中生代)→被子植物(新生代)
生物灭绝 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动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恐龙灭绝(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
3.构造运动:海洋和陆地形成(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古生代)→联合古陆解体(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新生代)。
4.矿产形成:前寒武纪岩浆活动频繁,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荣,为煤炭成矿期→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荣,为煤炭成矿期。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1.[综合思维]推测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特征。
答案 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湖沼面积广。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2.[综合思维]指出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当地的典型植被,并说明该植被大规模死亡后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答案 祼子植物。意义:中生代末期,祼子植物大规模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一次重要的成煤期,为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3.[综合思维]简述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动物的演化特征。
答案 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
下图示意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阴影部分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读图可知,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年代距今越来越近,所以图中生物从早到晚出现的顺序应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故选D。
下图示意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阴影部分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2题。
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宙
D.新生代

由材料可知,阴影部分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中后期横向阴影最宽,表明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故选B。
(2023·福建宁德期中)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质时期是
A.寒武纪
B.前寒武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甲地质时期自地球诞生到距今约5.41亿年,为前寒武纪。故选B。
(2023·福建宁德期中)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4.乙地质时期
A.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
D.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乙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A正确;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在中生代,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发生在前寒武纪,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发生在新生代,B、C、D错误。
(2023·福建宁德期中)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5.丙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
主要是由于当时
①裸子植物兴盛 ②蕨类植物繁生 
③全球冷暖变化频繁 ④地壳运动
剧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丙地质时期大致为中生代,该时代裸子植物兴盛,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①正确;
古生代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全球
冷暖变化频繁发生在新生代,②③
错误;
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将森林植被
埋藏在地下,促进了煤炭的形成,
④正确。故选C。
课时对点练
读表可知,观测点③和④均有被子植物化石,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应是③④,故选C。
(2024·吉林长春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1~2题。
1.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⑤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该考察观测点中出现了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和祼子植物化石,其中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故选D。
(2024·吉林长春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1~2题。
2.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
A.① B.③ C.⑤ D.②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大熊猫(如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据此完成3~4题。
3.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大熊猫(如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
为“中国国宝”。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在第四纪大
冰期中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成为“活化石”保
存到了今天。据此完成3~4题。
4.下列关于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中地球演化现象,描
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②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③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 ④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发展 ⑤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大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上题分析可知,大熊猫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①③正确。
古生代、中生代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时期,②错误。
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发展,④错误。
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大发展,⑤正确。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四川绵阳月考)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 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据此完成5~7题。
5.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及其生物发展阶段是
A.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B.中生代,蕨类植物时代
C.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D.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裸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所处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四川绵阳月考)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 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据此完成5~7题。
6.该化石能被保存下来,得益于
A.原生物有硬体部分
B.气候高温多雨
C.地势高,容易保存
D.生物遗体瞬间被泥沙覆盖,不会被快速侵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化石的形成条件是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水质纤维等,但这不是其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A错误;
生物死亡后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越利于保存成化石,D正确;
气候高温多雨,容易被分解,地势高,容易被侵蚀,B、C错误。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A错误;
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B错误;
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地球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的造山运动,D错误。故选C。
(2023·四川绵阳月考)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 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据此完成5~7题。
7.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 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
C.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D.在中生代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贵州贵阳月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大众喜爱倾向、经过系统个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们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 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下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顺序。据此完成8~9题。
8.“安徽模鼠兔”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A.泥盆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古近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安徽模鼠兔”生活在距今约6 200万年,对应地质年代为古近纪,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贵州贵阳月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大众喜爱倾向、经过系统个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们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 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下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顺序。据此完成8~9题。
9.“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
A.被子植物大发展  B.人类出现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恐龙灭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上题可知,“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为古近纪,属于新生代早期,此时为被子植物大发展时期,A对;
人类出现在第四纪,排除B;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和恐龙走向灭绝为中生代,排除C、D。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正确,④错误;
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和鹦鹉螺等,①正确,②错误。故选B。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鹦鹉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出现在古生代早期  ②出现在中生代 
③属于无脊椎动物  ④属于脊椎动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鹦鹉螺自出现以来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说明其出现时间早;其外形和生长习性稳定,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因此被称为“活化石”,③④正确。故选B。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回答10~11题。
11.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①特殊的生存环境  ②特殊的生物属性 
③出现的时期早  ④外形与习性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完成12~13题。
12.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②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叠层石(含原核生物化石)出现在太古宙,其形成时间最早;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其形成时间次之;中生代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其形成时间再次之;在中生代,一些爬行动物向鸟类发展,始祖鸟化石形成时间最晚。所以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是③②④①,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完成12~13题。
13.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叠层石(含原核生物化石)出现在太古宙,主要生活于原始海洋,故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中海洋占优势的是②③。
鸟类由部分爬行动物演化而来,其形成时期陆地占明显优势;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故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中海洋不占明显优势的是①④。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三叶虫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古生代早期,①正确;
鱼类繁盛于古生代晚期,②正确;
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繁盛于中生代,③错误;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④错误。故选A。
读“地层剖面略图”,回答14~
16题。
14.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读图可知,在这一时期指的是古生代到中生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动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顺序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鱼类开始为脊椎动物,即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故选B。
读“地层剖面略图”,回答14~16题。
15.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
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主要的成煤期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甲地找不到煤层。乙地为中生代地层,当时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因此乙地可以找到煤层,故选B。
读“地层剖面略图”,回答14~16题。
16.若在甲、乙两地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在甲地找到煤层
B.在乙地找到煤层
C.甲、乙两地都找不到煤层
D.甲、乙两地都可以找到煤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化石
该区域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答案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积
古生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海洋
陆地
抬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