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件 学案 练习,5份打包)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件 学案 练习,5份打包)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分值:61分)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小明到海边写生时,发现海边风向有明显的昼夜变化。下图为一幅小明在当地的写生作品。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中“烟”的飘动方向可知(  )
①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  ②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
③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④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下列选项中能正确示意图中空气流动状况的是(  )
(2024·山东青岛期中)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  )
A.空气受热上升 B.空气遇冷下沉
C.空气遇冷上升 D.空气受热下沉
4.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图中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2024·河北秦皇岛开学考试)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农村
C.近郊区 D.远郊区
(2023·宁夏固原期中)读“中低纬度某海岸地区海洋和陆地夏季气温的日变化图”(图甲)和“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乙),完成7~8题。
7.该地区(  )
A.与同纬度内陆相比气温日较差小
B.曲线①表示海洋气温的日变化
C.曲线②日变化小主要是受天气的影响
D.图乙所示时刻海洋的气温高
8.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为(  )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日16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
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
A.白天 B.夜晚
C.冬季 D.全天
10.A、B、C、D四点的气压值由低到高的顺序应该是(  )
A.A>B>C>D B.AC.D>C>A>B D.C(选择题11~14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024·湖北黄冈阶段练习)科研人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低于四周沙漠的现象。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11~12题。
11.该日绿洲与沙漠风向(  )
A.沙漠吹向绿洲
B.绿洲吹向沙漠
C.白天绿洲吹向沙漠
D.夜晚沙漠吹向绿洲
12.该日绿洲东部地面的风向主要是(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2023·山东德州阶段练习)下图为“山东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据图可知(  )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4.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山顶离太阳近,气温高;山谷离太阳远,气温低
B.晴朗的夜晚,谷地气温下降快,高处大气层降温慢
C.山坡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暖空气被抬升
D.山顶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山谷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15.(2023·河北沧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建绿色景观。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空间分布特点。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火电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4)一般城市中心区降水会比郊区偏多,试分析原因。
答案精析
1.C 2.B [第1题,图中“烟”飘向陆地方向,表明当地吹海风,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①正确,②错误;图中“烟”呈水平方向飘动,表明当地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第2题,由图中“烟”的飘动方向可知,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而图A和图C中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排除A、C;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表明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由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海洋的气温低于陆地。海洋比热容大,白天海洋升温慢而使得气温较低,因此图示时刻应处于白天。故选B,排除D。]
3.B 4.B [第3题,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蜡烛处气温上升、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气流下沉,故选B。第4题,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蜡烛处气温上升、气流上升,蜡烛处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两侧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下沉,台面形成高气压,底层气流由两侧流向蜡烛,高空由蜡烛流向两侧,B正确。]
5.B 6.C [第5题,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因此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低于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为了减少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的污染,在只考虑城市热岛环流的前提下,化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结合图中甲、乙、丙、丁的位置,只有乙符合题意。故选B。第6题,市区的土地价格高,不适合造林;城市造林可以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在农村、远郊区造林没有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内,森林的生态功能对城市影响很小;近郊区是城市热岛环流的必经之地,在城市近郊区造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故选C。]
7.A 8.B [第7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海岸地区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所以与同纬度内陆相比,气温日较差小,A正确;曲线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陆地气温的日变化,B错误;曲线②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海洋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日较差小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C错误;图乙中的海风在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陆地,表明此时在近地面,陆地气温较高,形成低气压,海洋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D错误。第8题,海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出现的条件为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8时至当日16时,此时段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故选B。]
9.A 10.D [第9题,根据图中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方向判断,陆地盛行上升气流,陆地的气温较海洋高,故判断为白天。第10题,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值越低,故C、D点的气压值较A、B点低;同一水平面上,水平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因此A点气压高于B点,D点气压高于C点。]
11.B 12.C [第11题,读图可知,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绿洲的气温都低于沙漠,所以绿洲和相邻的沙漠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沙漠因温度高,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气压;绿洲温度低,气流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风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即绿洲吹向沙漠。故选B。第12题,据材料“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低于四周沙漠的现象”可知,沙漠位于绿洲的四周,绿洲东部地区,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盛行偏西风。故选C。]
13.C 14.C [第13题,P地位于山谷,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此时山谷气压高,空气自山谷流向山坡,盛行谷风,即风向由P到Q,④正确,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同一高度的山谷与山坡相比,山谷因地形遮挡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而升温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因此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②正确,①错误。故选C。第14题,晴朗的夜晚山谷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盛行上升气流,风由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山风来自较冷的山坡上部,山坡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暖空气被迫抬升,谷底上空的大气温度高于谷底,形成逆温,C正确。]
15.(1)从市中心向郊区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高)。
(2)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升温慢,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大气温室效应减弱。
(3)不合理。理由:乙处位于城市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受城市热力环流影响大,污染物会随着城市热力环流进入市中心。
(4)城市中心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物质多,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地理实践力)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运动
(1)形式: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
(2)成因:__________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______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______差异。
2.大气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______的形式。
(2)形成过程
 
①图a:当地面不受热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②图b: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__________,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B、C两地空气__________,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____地向气压低的______两地扩散。
③图c: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______两地流回____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小结
核心归纳 热力环流中的几种关系
温压关系 只考虑热力因素,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气压和高度的关系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等压面凹凸关系 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2023·河南许昌期末)下图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2.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底部两处冷热不均 B.底部两处热力性质差异
C.底部两处气压差 D.底部两处大气逆辐射不同
下图为“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4.图中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④→③ C.①→④ D.③→②
知识点二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常见热力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如________、山谷风、______________等。
2.山谷风: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______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图示
形成 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____,空气密度______,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____,密度仍较____。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____风
影响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3.海陆风:______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图示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4.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中心区和郊区间形成的局地环流。
 
形成 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______,向大气传送的________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聚集,产业发达,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城市中心区的气温______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__________”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通过热力环流进入市区
拓展延伸 沙漠和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1)白天,沙漠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森林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白天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2)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森林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夜晚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综合思维]比较“穿堂风”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2.[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白天“穿堂风”完整的热力环流。
3.[综合思维]简述“穿堂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4.[区域认知]若将该传统民居建在高山峡谷区,试分析“穿堂风”效果怎样。
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点。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降水量
C.海陆位置 D.气压差异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
(2024·河北唐山月考)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水库建成后,对该度假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蒸发量减小 B.晴朗的天气增多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日较差增大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梳理教材新知
1.(1)垂直 水平 (2)太阳辐射 气温 气压
2.(1)冷热不均 简单 (2)②膨胀上升 高气压 收缩下沉 低气压 A B、C ③低气压 高气压 B、C A ④上升 下沉 气压 水平
落实思维方法
1.A 2.A [第1题,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应膨胀上升,底部形成低气压,顶部形成高气压;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应收缩下沉,底部形成高气压,顶部形成低气压,则水平方向上空气(烟)在底部由右至左运动,在顶部相反。A正确。第2题,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从而导致箱中形成热力环流,使得烟随空气流动而飘动,因此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底部两处冷热不均,A符合题意。]
3.C 4.A [第3题,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④>①,③>②;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凹,因此气压①>②,③>④。故四地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为③>④>①>②,C正确。第4题,水平方向上,气压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因此①②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A正确,B错误。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因此①④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④→①,②③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②→③,C、D错误。]
知识点二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梳理教材新知
1.海陆风 城市热岛环流
2.昼夜 快 变小 慢 大 山
3.近海
4.多 热量 高于 城市热岛
探究核心知识
1.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
2.
3.白天,山林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石质地面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空气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形成白天的“穿堂风”。夜晚,山林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石质地面降温快,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形成夜晚的“穿堂风”。
4.效果较差,受山谷风影响,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正好与穿堂风风向相反,使得穿堂风势力减弱。
落实思维方法
1.A 2.A [第1题,地面状况(沙漠和绿洲)不同,导致两地昼夜升温和降温速度不同,造成地面冷热不均,形成不同的风向。第2题,夜间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绿洲降温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沙漠流向绿洲,高空则相反。]
3.D 4.C [第3题,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第4题,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变大,水分蒸发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加,阴雨天气也会增多,A、B错误,C正确。受水库的调节作用,度假村附近的气温日较差会减小,D错误。](共61张PPT)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节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地理实践力)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知识点二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
<
知识点一
1.大气运动
(1)形式: 运动和 运动。
(2)成因: 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差异。
2.大气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 的形式。
垂直
水平
太阳辐射
气温
气压
冷热不均
简单
(2)形成过程
①图a:当地面
不受热时,空
气没有相对上
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②图b: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
时,A地近地面空气 ,到上空聚积,使上
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B、C两地空气
,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于
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 地向气压低的 两地扩散。
膨胀上升
高气压
收缩下沉
低气压
A
B、C
③图c:在近地
面,A地空气上
升向外流出后,
空气密度减小,
形成 ;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
度增大,形成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
两地流回 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
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B、C
A
④热力环流形成
过程小结




气压


温压关系

只考虑热力因素,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气压和高度的关系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等压面凹凸关系 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核心归纳
热力环流中的几种关系
(2023·河南许昌期末)右图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应膨胀上升,底部形成低气压,顶部形成高气压;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应收缩下沉,底部形成高气压,顶部形成低气压,则水平方向上空气(烟)在底部由右至左运动,在顶部相反。A正确。
(2023·河南许昌期末)下图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2.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底部两处冷热不均
B.底部两处热力性质差异
C.底部两处气压差
D.底部两处大气逆辐射不同

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从而导致箱中形成热力环流,使得烟随空气流动而飘动,因此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底部两处冷热不均,A符合题意。
下图为“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④>①,③>②;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低
压区等压面向下凹,因此气压①>②,
③>④。
故四地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为③>④>
①>②,C正确。
下图为“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4.图中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①→②
B.④→③
C.①→④
D.③→②

水平方向上,气压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因此①②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A正确,B错误。
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
气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因此①④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④→①,②
③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②→③,C、D错误。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
<
知识点二
图示
1.常见热力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如 、山谷风、 等。
2.山谷风: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 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海陆风
城市热岛环流
昼夜
形成 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 ,空气密度 ,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 ,密度仍较 。因 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 风
影响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变小



图示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3.海陆风: 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近海
形成 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 ,向大气传送的____
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聚集,产业发达,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城市中心区的气温 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 ”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通过热力环流进入市区
4.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中心区和郊区间形成的
局地环流。

热量
高于
城市热岛
拓展延伸
沙漠和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1)白天,沙漠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森林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白天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2)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森林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夜晚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右图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综合思维]比较“穿堂风”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答案 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右图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2.[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白天“穿堂风”完整的热力环流。
答案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右图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3.[综合思维]简述“穿堂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答案 白天,山林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石质地面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空气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形成白天的“穿堂风”。夜晚,山林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石质地面降温快,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形成夜晚的“穿堂风”。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右图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4.[区域认知]若将该传统民居建在高山峡谷区,试分析“穿堂风”效果怎样。
答案 效果较差,受山谷风影响,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正好与穿堂风风向相反,使得穿堂风势力减弱。
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点。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面状况 B.降水量
C.海陆位置 D.气压差异

地面状况(沙漠和绿洲)不同,导致两地昼夜升温和降温速度不同,造成地面冷热不均,形成不同的风向。
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
特点。右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
域。据此完成1~2题。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夜间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绿洲降温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沙漠流向绿洲,高空则相反。
(2024·河北唐山月考)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2024·河北唐山月考)读图,完成3~4题。
4.水库建成后,对该度假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量减小 B.晴朗的天气增多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日较差增大

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变大,水分蒸发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加,阴雨天气也会增多,A、B错误,C正确。
受水库的调节作用,度假村附近的气温日较差会减小,D错误。
课时对点练
小明到海边写生时,发现海边风向有明显的昼夜变化。下图为一幅小明在当地的写生作品。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中“烟”的飘动方向可知
①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  ②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
③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④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图中“烟”飘向陆地方向,表明当地吹海风,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①正确,②错误;
图中“烟”呈水平方向飘动,表明当地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小明到海边写生时,发现海边风向有明显的昼
夜变化。右图为一幅小明在当地的写生作品。读图,
完成1~2题。
2.下列选项中能正确示意图中空气流动状况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由图中“烟”的飘动方向可知,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而图A和图C中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排除A、C;
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表明海洋的气
压高于陆地,由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海洋的
气温低于陆地。海洋比热容大,白天海洋升温慢
而使得气温较低,因此图示时刻应处于白天。故选B,排除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山东青岛期中)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
A.空气受热上升
B.空气遇冷下沉
C.空气遇冷上升
D.空气受热下沉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蜡烛处气温上升、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气流下沉,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山东青岛期中)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4.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图中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蜡烛处气温上升、气流上升,蜡烛处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两侧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下沉,台面形成高气压,底层气流由两侧流向蜡烛,高空由蜡烛流向两侧,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河北秦皇岛开学考试)右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
A.甲 B.乙 C.丙 D.丁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因此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低于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为了减少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的污染,在只考虑城市热岛环流的前提下,化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结合图中甲、乙、丙、丁的位置,只有乙符合题意。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市区的土地价格高,不适合造林;城市造林可以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在农村、远郊区造林没有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内,森林的生态功能对城市影响很小;近郊区是城市热岛环流的必经之地,在城市近郊区造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河北秦皇岛开学考试)右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A.市区 B.农村 C.近郊区 D.远郊区

(2023·宁夏固原期中)读“中低纬度某海岸地区海洋和陆地夏季气温的日变化图”(图甲)和“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乙),完成7~8题。
7.该地区
A.与同纬度内陆相比气温日较差小
B.曲线①表示海洋气温的日变化
C.曲线②日变化小主要是受天气的
影响
D.图乙所示时刻海洋的气温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海岸地区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所以与同纬度内陆相比,气温日较差小,A正确;
曲线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陆地气温的日变化,B错误;
曲线②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海洋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日较差小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C错误;
图乙中的海风在近地面由海洋
吹向陆地,表明此时在近地面,
陆地气温较高,形成低气压,
海洋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海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出现的条件为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8时至当日16时,此时段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故选B。
(2023·宁夏固原期中)读“中低纬度某海岸地区海洋和陆地夏季气温的日变化图”(图甲)和“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乙),完成7~8题。
8.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为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日16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A.白天
B.夜晚
C.冬季
D.全天

根据图中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方向判断,陆地盛行上升气流,陆地的气温较海洋高,故判断为白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10.A、B、C、D四点的气压值由低到高的顺序应该是
A.A>B>C>D
B.AC.D>C>A>B
D.C
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值越低,故C、D点的气压值较A、B点低;
同一水平面上,水平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因此A点气压高于B点,D点气压高于C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湖北黄冈阶段练习)科研人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低于四周沙漠的现象。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11~12题。
11.该日绿洲与沙漠风向
A.沙漠吹向绿洲
B.绿洲吹向沙漠
C.白天绿洲吹向沙漠
D.夜晚沙漠吹向绿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读图可知,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绿洲的气温都低于沙漠,所以绿洲和相邻的沙漠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沙漠因温度高,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气压;绿洲温度低,气流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风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即绿洲吹向沙漠。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湖北黄冈阶段练习)科研人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低于四周沙漠的现象。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11~12题。
12.该日绿洲东部地面的风向主要是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据材料“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低于四周沙漠的现象”可知,沙漠位于绿洲的四周,绿洲东部地区,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盛行偏西风。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东德州阶段练习)下图为“山东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据图可知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地位于山谷,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此时山谷气压高,空气自山谷流向山坡,盛行谷风,即风向由P到Q,④正确,③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同一高度的
山谷与山坡相比,山谷因地形遮挡获
得的太阳辐射少而升温慢,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因此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
在白天,②正确,①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东德州阶段练习)下图为“山东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4.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
现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
高的现象),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山顶离太阳近,气温高;山谷离
太阳远,气温低
B.晴朗的夜晚,谷地气温下降快,高处大气层降温慢
C.山坡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暖空气被抬升
D.山顶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山谷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晴朗的夜晚山谷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盛行上升气流,风由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山风来自较冷的山坡上部,
山坡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
底的暖空气被迫抬升,谷底上空的
大气温度高于谷底,形成逆温,C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3·河北沧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
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
建绿色景观。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空间分布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从市中心向郊区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高)。
15.(2023·河北沧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
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
建绿色景观。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
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升温慢,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大气温室效应减弱。
15.(2023·河北沧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
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
建绿色景观。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
计划将火电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
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答案 不合理。理由:乙处位于城市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受城市热力环流影响大,污染物会随着城市热力环流进入市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3·河北沧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
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
建绿色景观。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4)一般城市中心区降水会比郊区偏
多,试分析原因。
答案 城市中心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物质多,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微专题3 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读气压高低
(1)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A>PC、PB>PD。
(2)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B处比A处气压高。即PC>PD、PB>PA。
(3)综上,PB>PA>PC>PD。
2.判读气流流向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气流流向A处,高空气流流向与近地面相反。
(2)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3)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2023·湖南娄底联考)下图示意某日高空等压面形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空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日M、N两地中(  )
A.M地气温更低 B.N地气温日较差更小
C.M地近地面空气密度更小 D.N地降水更多
(2024·广东佛山月考)海陆风由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组成,是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造成的。下图示意某时段我国沿海某地区等压面的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时段,海陆之间(  )
A.陆地增温慢,温度低
B.陆地增温快,温度高
C.海洋降温慢,温度高
D.海洋降温快,温度低
4.图示时段,空气做上升运动的是(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a、d之间
(2024·西藏那曲校考)下图示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某时刻垂直方向气压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该图示意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
(2023·浙江宁波期末)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  )
A.②>③=① B.④>②>③
C.④>③>② D.④>①>③
9.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两地间大气运动状况相符的是(  )
(2023·海南海口期中)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方向上四点的气压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空气流动方向不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丁→丙
11.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丙处垂直方向上等值线配置的是(  )
12.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16分)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______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4分)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6分)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6分)
13.(2024·山东日照月考)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下面图甲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乙为部分课题研究成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甲中近地面温度高的地点是________(填字母)、降水概率较小的地点是____________(填字母),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在A、B、C、D间会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8分)
(2)图乙中大气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填“逆时针”或“顺时针”)。(2分)
答案精析
落实思维方法
1.B 2.C [第1题,据图可知,①④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③④位于近地面N地上空不同高度的两点,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所以③<④;M地高空等压线上凸,说明高空为高气压,①<②,所以空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②,B正确。第2题,根据高空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可知,M地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A错误,C正确;N地气温较低,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水汽不易凝结,多为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气温日较差大,B、D错误。故选C。]
3.C 4.D [第3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由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陆地气压凸向高海拔处,即凸向低压,所以图示时段陆地为高气压,同理海洋为低气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故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为夜晚。海水比热容大,夜晚海洋降温慢,温度高,C正确。第4题,由上题可知,此时为夜晚,海洋近地面为低气压,低气压处气流垂直上升,故a、d之间空气做上升运动,D正确;b、c之间做空气下沉运动,a、b之间、c、d之间空气做水平运动,排除A、B、C。故选D。]
5.C 6.C 7.C [第5题,根据等压面形态判断可知,近地面②处气压高于③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③处低气压是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所致,②处高气压是由空气冷却下沉所致,因此③处气温高于②处,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②③两处气温分别高于①④两处。因此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③处,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第6题,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温较高,位于气流上升的近地面,即③,C正确。第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②处气流冷却下沉,②处气压高于③处,④处气压高于①处,因此水平气流由②流向③,由④流向①,图C环流与之相符,C正确。]
8.C 9.B [第8题,图中①③两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同;②点位于等压面之上,气压低于①③两点,④点位于等压面之下,气压高于①③两点,故四点气压④>①=③>②。故选C。第9题,读图可知,甲地等压面向上凸,故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乙地等压面向下凹,故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从高气压甲地流向低气压乙地。故选B。]
10.A 11.A [第10题,图中甲、乙两处海拔较高,表示高空气压分布,丙、丁两处海拔较低,表示近地面气压分布;近地面丙处气压低于丁处,空气流动方向为丁→丙,垂直方向上丙处气流上升,丁处空气下沉;高空甲处气压低于乙处,空气流动方向为乙→甲,垂直方向上空气流动方向为甲→丁,丙→乙。故选A。第11题,根据热力环流空气流动方向可知,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等温面向高空弯曲,等压面向近地面方向弯曲。故选A。]
12.(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
(2)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必须平行于等高面);两个等压面如下图所示:
(3)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解析 第(1)题,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第(2)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第(3)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分析。
13.(1)A B B>A>C>D 地表冷热不均
(2)顺时针(共33张PPT)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节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等压面图的判读
微专题3
1.判读气压高低
(1)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A>PC、PB>PD。
(2)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B处比A处气压高。即PC>PD、PB>PA。
(3)综上,PB>PA>PC>PD。
2.判读气流流向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气流流向A处,高空气流流向与近地面相反。
(2)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3)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2023·湖南娄底联考)下图示意某日高空等压面形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空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据图可知,①④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
③④位于近地面N地上空不同高度的两点,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所以③<④;
M地高空等压线上凸,说明高空为高气压,①<②,所以空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②,B正确。
(2023·湖南娄底联考)下图示意某日高空等压面形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2.该日M、N两地中
A.M地气温更低 B.N地气温日较差更小
C.M地近地面空气密度更小 D.N地降水更多

根据高空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可知,M地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A错误,C正确;
N地气温较低,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水汽不易凝结,多为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气温日较差大,B、D错误。故选C。
(2024·广东佛山月考)海陆风由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组成,是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造成的。下图示意某时段我国沿海某地区等压面的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时段,海陆之间
A.陆地增温慢,温度低
B.陆地增温快,温度高
C.海洋降温慢,温度高
D.海洋降温快,温度低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由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陆地气压凸向高海拔处,即凸向低压,所以图示时段陆地为高气压,
同理海洋为低气压。气温越高,气压
越低,故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为
夜晚。海水比热容大,夜晚海洋降温
慢,温度高,C正确。
(2024·广东佛山月考)海陆风由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组成,是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造成的。下图示意某时段我国沿海某地区等压面的分布。据此完成3~4题。
4.图示时段,空气做上升运动的是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a、d之间

由上题可知,此时为夜晚,海洋近地面为低气压,低气压处气流垂直上升,故a、d之间空气做上升运动,D正确;
b、c之间做空气下沉运动,a、b之间、c、d之间空气做水平运动,排除A、B、C。故选D。
(2024·西藏那曲校考)下图示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某时刻垂直方向气压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根据等压面形态判断可知,近地面②处气压高于③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③处低气压是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所致,②处高气压是由空气冷却下沉所致,因此③处气温高于②处,海拔越高,气温
越低,故②③两处气温分别高于①④两
处。因此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③
处,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024·西藏那曲校考)下图示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某时刻垂直方向气压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7题。
6.若该图示意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城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温较高,位于气流上升的近地面,即③,C正确。
(2024·西藏那曲校考)右图示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某时刻垂直方向气压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7题。
7.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②处气流冷却下沉,②处气压高于③处,④处气压高于①处,因此水平气流由②流向③,由④流向①,图C环流与之相符,C正确。
图中①③两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同;②点位于等压面之上,气压低于①③两点,④点位于等压面之下,气压高于①③两点,故四点气压④>①=③>②。故选C。
(2023·浙江宁波期末)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
A.②>③=① B.④>②>③
C.④>③>② D.④>①>③

(2023·浙江宁波期末)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8~9题。
9.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两
地间大气运动状况相符的是

读图可知,甲地等压面向上凸,故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乙地等压面向下凹,故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从高气压甲地流向低气压乙地。故选B。
(2023·海南海口期中)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方向上四点的气压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空气流动方向不正确的是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丁→丙

图中甲、乙两处海拔较高,表示高空气压分布,丙、丁两处海拔较低,表示近地面气压分布;近地面丙处气压低于丁处,空
气流动方向为丁→丙,垂直方向上丙处气流上
升,丁处空气下沉;高空甲处气压低于乙处,
空气流动方向为乙→甲,垂直方向上空气流动
方向为甲→丁,丙→乙。故选A。
(2023·海南海口期中)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方向上四点的气压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1.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丙处垂直方向上等值线
配置的是

根据热力环流空气流动方向可知,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等温面向高空弯曲,等压面向近地面方向弯曲。故选A。
12.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______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
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12.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
答案 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必须平行于等高面);两个等压面如下图所示:
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
12.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
答案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分析。
13.(2024·山东日照月考)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下面图甲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乙为部分课题研究成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近地面温度高的地点是______(填字母)、降水概率较小的地点是______(填字母),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在A、B、C、D间会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
B
B>A>C>D
地表冷热不均
13.(2024·山东日照月考)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下面图甲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乙为部分课题研究成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乙中大气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填“逆时针”或“顺时针”)。
顺时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