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3.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诗中描写的翠云
廊绵延300余里,植有柏树1.2万余株。习近平总书记
在此地考察时,曾在古蜀道驻足凝望千年古柏,嘱咐
当地负责人“把古树名木保护好”。
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参天古柏,让人们不禁从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古籍里的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导 入
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探寻古籍里的生态智慧,你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思想理念?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2)这一思想理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凝聚了古人关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思考,为我国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慧启迪,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更好范式。
生活观察
学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了以下名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司马迁《史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蕴含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蕴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知识归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什么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2)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3)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知识归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探究与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
候、物侯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对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为农民提供了种植、收获、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指导,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候的变化规律,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农事措施来防范自然灾害。
对日常生活:在不同的节气里,人们根据气候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保持身体健康;在不同的节气里,人们会开展各种民俗活动来庆祝和纪念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尊重自然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和自然环境变化,形成的一套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二十四节气指导古人根据时令和地域特点进行农业生产。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下,古人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依存关系,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爱护。
顺应时节,顺势而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了古人的农业生产,还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古人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饮食、起居和节庆等事宜。
保护生态环境。二十四节气还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知识归纳
如何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
(1)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相关链接
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理解“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天”的含义十分丰富,当代人一般将其理解为自然、自然规律;“人”,主要指人、人类社会。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致力于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还应致力于促进万物的发展和宇宙的和谐,即“赞天地之化育”。
延伸拓展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六个坚持”全面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
知识归纳
如何理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相关链接
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
去研究。”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
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我们过
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知识归纳
如何理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1)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
(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青少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3)培养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5)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
探究与分享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孔
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
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孔子
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
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庶”在孔子的思想中,主要指的是充足的劳动力。这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条件之一。
“富”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指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问题。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指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教育。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庶、富、教”思想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其中,“庶”是基础,“富”是保障,“教”是在“庶”“富”的基础上进行的。
孔子认为,人口(庶)、经济(富)、教育(教)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这一思想旨在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识归纳
如何理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板书设计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作用
内涵
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助于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盐城建湖二模改编] 漫画《穷追不舍》警示我们( )
A.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生产
B.不能伤及任何动物的生命
C.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人不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C
课堂练习
[成都中考改编]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说:“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这旨在告诉青少年( )
①放弃学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②学会苦中作乐,摒弃消极情绪
③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④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D
[江西中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对上述内容概括最全面的是( )
A.最是一年好风景,民生福祉开心颜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居民俱欢颜
C.天生我材必有用,创新敢为天下先
D.水光潋滟晴方好,营商环境日日新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