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司马迁)
(蒲松龄)
(鲁迅)
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情境导入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或思考下列问题: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3.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4.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的大意。
5.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6.通过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预习问题
情境导入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背景简介
自我研习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 ,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自我研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白 莽
柔石
冯铿
李伟森
胡也频
龙 华 千 载 仰 高风,
壮 士 身 亡 志 未 终。
墙 外 桃 花 墙 里 血,
一 般 鲜 艳 一 般 红。
《为了忘却的记念》研读点拨
研读点拨
研读探究
任务一: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 “埋得不能呼吸”。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郁结心中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研读探究
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血债,对战友为革命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
“忘却”
“摆脱”、“搁置”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战斗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写作缘由
回忆烈士
记念意义
作者的悲愤
回忆柔石
简介李维森、胡也频
研读探究
任务二:感知全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五人被害后社会反应
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一部分
交代白莽、柔石被捕
简介冯铿
悼念柔石
第二、三、四部分
控诉敌人罪行,给人民以启示
第五部分
研读探究
任务三:探讨白莽的形象特点
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1.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
2.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
3.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
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
研读探究
任务四:探讨柔石的形象特点
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
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与他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
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
狱中来信
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天真、上进和“迂”
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跟女性走路、和作者走路的表现
淳朴、善照顾人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
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
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就是这样好的一个青年,却被捕了,被敌人杀害了,作者能不悲愤?
任务四:探讨柔石的形象特点
  1.找出课文一、四部分的记叙与议论,并具体说明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研读探究
任务五:探究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叙 述 议 论 表达效果
1 赠给白莽的两本书而失落 两本书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 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2 柔石被捕,“官厅”因印书合同“在找寻我”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 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明对反动官府的蔑视。
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 批判空盼“剑侠”的无稽,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倡导 “韧”的战斗精神。
研读探究
叙述 议论 表达效果
3 抄录了柔石的来信 “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 善意地指出柔石的“迂”,更是强烈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一贯残酷镇压革命人民的法西斯暴行,表示了作者的革命义愤。
4 叙述柔石和其他23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 “原来如此!……” 对战士惨死的无限悲痛和无比的惋惜之情,又有对反动派血腥暴行的满腔愤怒和强烈的抗议之意。
5 …… ……
研读探究
叙述 议 论 表达效果
6 “一个深夜”环境的沉寂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以那脍炙人口的七言诗表示抗议
7 …… …… ……
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
议论或是对所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内容,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
找出文中三处用典,体会其作用:
1.从柔石的硬而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
2.从柔石被捕、自己避难而掉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  
这三个典故都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一个宗旨,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
研读探究
3.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由。  
硬 气

方孝孺
朱 棣
柔 石
国 民 党
惨无人道、滥杀无辜 揭露与控诉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
踏实苦干
不屈不挠
单纯善良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
了镣,开始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
怕难以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
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
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哪里知道,
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岳飞
秦 桧
高僧
莫须有
真 话
(“坐化”)
青年
国民党
鲁迅
谁也不明白
印书的合同
(“逃走”)
白色恐怖的世界有如秦桧当道的苦海
高僧有涅槃之法,鲁迅有壕堑战术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惯于长夜过春时》
写于1931.2;1932.7.11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1.26题赠许寿堂
文网森严、钳口结舌的黑暗现实
怀念亡友、长歌当哭的悲愤心情
年青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里的“夜”象征当时的黑暗社会,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漫漫长夜;“路”象征什么革命的道路,就是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文章结尾与开头互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革命。
体会结尾句的作用:
研读探究
让死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不会白流
他们含笑的躺在路上
仿佛还诚恳地向我们点头
他们的血画成地图
染红了多少农村,城头
他们光荣地死去了
我们不能向他们把泪流
敌人在瞄准了
不要举起我们的手
让死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
漫漫长路横在前头
走去吧
斗争中消息不要走漏
他们尽了责任
我们还要抖擞
——白莽《让死去的死去吧》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拓展阅读
本诗表明了鲁迅对敌人的藐视和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 “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