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科技

文化
对外交流
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
宋代
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元朝
宋朝与西域、中亚的交通被阻断后,辽夏金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仍维持着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
宋代交通
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
元朝交通
北宋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设立市舶司。南宋在广州、泉州和明州设置市舶司。市舶条法鼓励本国商人出海及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制定了发放公凭、保任、发舶、抽解、博买等管理措施,实即确立了海上贸易领域国家与商人的共利分利机制……史籍所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南宋时,北方和西北诸国都与宋朝终断了朝贡关系,保持朝贡关系的全部是海上诸国。“朝贡”关系事实上主要是贸易关系,“朝贡诸蕃”的变化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重心向海路的转移。
——摘编自黄纯艳《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
宋代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由于北方政局变化,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的重视等,宋代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渐向海路转移,贸易目的也逐渐突出经济性质。
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宋代交通
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进入鼎盛时期;
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半岛、日本,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元朝交通
宋代海上交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西北陆路交通受阻,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繁荣。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两宋政府实行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
地理知识的扩充也是海上交通发达的原因之一。
指出宋代海路交通线经过的国家、地区。
向东,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
向南,从泉州和广州南下至占城、真腊等东南亚地区;再横跨印度洋,到达天竺、大食等国家和地区,远至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
指出元朝陆上、海上交通线。
元朝交通路线图
陆上交通线:通过北方和西北的陆路交通线,经中亚、西亚可到达东欧等地区。
海上交通线: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半岛、日本,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
繁荣的海外贸易
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这一时期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六
宋朝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朝廷重视海外贸易。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
宋代时
50-60个
元代时
140多个
元朝交通路线图
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海外贸易中,中国以输出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科、象牙、珠宝等。进口商品到南宋激增至300余种。
六胜塔
温州朔门古港码头遗址
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外国商人居住。他们集中的居住区,政府委派外国商人管理,这些管理人员要穿中国服装。外商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学校,专供他们的子弟受教育。泉州的外商,有不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政府允许他们在那里修建清真寺和公共墓地。
宋元十分重视海外贸易。政府对市舶司中能招引商舶的有功人员,往往给予奖励,对营私舞弊的行为加以禁止。侨居中国的阿拉伯富商后代蒲寿庚,南宋时长期主管泉州市舶司。元政府授予他官职,令他掌管海外贸易,招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西汉时期
开始发展
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时期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宋元时期
设市舶司进行管理,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贸易繁荣
特征:积极主动;国家垄断;出口产品主要为丝织品和瓷器;自然经济模式下的对外贸易,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密切的中外交往
文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
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元朝还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中记载了治疗骨折的方法。
《回回药方》书影
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外销瓷器、丝绸深受外国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的瓷器,器型、花纹和色彩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现场
(1)时期:南宋初期。
(2)简介:是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远洋贸易商船。沉船中发现大量精美的瓷器。
(3)价值:“南海一号”沉船及其出水文物是研究南宋海外贸易的第一手史料。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结合《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和《元朝交通路线图》,谈谈宋元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的发展变化。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
元朝交通路线图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最远可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海路交通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最远可达欧洲。
宋元时期交通的突出特点
(1)陆上交通特点:
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代逐渐形成完善的驿传制度;
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国等国家和地区,范围更广。
(2)海上交通特点:
造船和航海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航海家们还初步掌握潮汛、风信、气象等规律;
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代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元史·兵志四》记载,诸行省共设水站400余处,货物可经由水站输送到泉州、广州等港口,再由海路运往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由此可知元朝( )
A.中外交通发达     B.航海技术高超
C.航运领先世界 D.加强边疆治理
A
(宿迁中考)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A
(安徽中考)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A
材料一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到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所谓“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国对外交通发生了变化。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发达的中外交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材料一认为元代对外交通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请用史实予以证明。
答案来源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变化: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证明:元代时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元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40个。
材料二 如表。
①《真腊风土记》书影
②出使波斯国石刻(拓片)
从海上出访真腊,佐证了元朝海上交通范围。
商人往来于波斯与元朝,佐证了元朝海上交通范围。
描述了元代使者周达观从温州港出发,前往真腊(今柬埔寨) 出访的见闻 记载了泉州籍海商受波斯国之托向元代呈送贡品,后又被委派为中国使者出使波斯的情况
(2)元代中外交通发达。运用材料二中的史料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史料①描述了元代使者从海路出访真腊 ,史料②记载了泉州籍海商往来于波斯与元代 ,两则史料都佐证了元代海路交通范围之广,说明元代中外交通发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