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恐龙化石时间的脚印陶世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zōng jìwābēngfènghōngfǔ shíxìshènbàolìxiēdǎnhún zhuólùhèdiànyíhǔ pòxījūnwéidǐng踪迹 低洼 崩落 裂缝 烘烤 腐蚀孔隙 渗入 刨刮 沙砾 楔形 掸去浑浊 山麓 沟壑 沉淀 遗体 琥珀犀牛 龟裂 帷幕 钟鼎文划分结构 标题 具体内容第一部分 ( - ) 时间漫谈 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第二部分 ( - ) 石头的故事 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 ( - ) 读懂石头,造福人类 总结全文,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1 45 2930 31文中有很多段落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请小组合作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①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 (5)由人类日常记录时间的方法,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②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③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总括上文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④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承上文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启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⑤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岩石可以反映地壳活动。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岩石石子沙砾、泥土搬运、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假设虚线内是1米厚的岩石,请同学们猜测这部分岩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形成 3000到10000年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推断事物出现先后顺序。最早形成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做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请同学们思考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状况大树木化石三叶虫化石长毛象化石“寒武纪”时代“第四纪”冰期“石炭纪”时代温暖潮湿气候寒冷海洋宽广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记录时间石头颜色化石找寻宝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说明文。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事理活动一:判断说明方法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不能。“大约”表示约数,是人类的推测,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太过精确,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不好。“爬”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冰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冰河势不可挡的威力,换成“流”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活动二:体会说明语言流wù ǎijiānxǐdǔzhǎo zémiáoshòuxuánrǎngyāodiāozàoxīmíkōngmō目空一切:偷偷摸摸: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