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井冈翠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层层推进的结构和寓情于竹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学习和分析文章内容及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句式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军民的勇敢与顽强,学习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难点学习寓情于物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分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问答法。课前准备1.井冈山翠竹图片;2.查阅井冈山的相关资料;3.课文朗读音频。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的竹。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我国古今文人,爱竹咏竹者也众多,如苏轼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井冈山的翠竹是什么样的吧!作者简介袁鹰(1924—2023),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作家。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他的作品以散文最为著名,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文本链接井冈山,在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在此处的统治力量薄弱。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湘南起义农民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年5月,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分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整体感知1.听朗读音频。(1)感受文中浓郁的带有抒情意味的语句。(2)体会其中洋溢着对井冈翠竹及其所代表的井冈军民的浓烈赞美之情。2.在作者眼中,井冈翠竹有哪些特色?郁郁苍苍、密密麻麻、修直挺拔;甘于奉献,勇挑重担,坚贞顽强,吃苦耐劳,不屈不挠。3.这是一篇什么样体裁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记叙文(散文)。主要讲述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课文精读1.作为自然界的竹子,井冈山的翠竹有哪些特点?竹多,竹密,有的修直挺拔,有的亭亭玉立。2.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井冈山的翠竹做过哪些事?搭帐篷,做梭镖,盛水,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摆过竹钉阵等。3.根据语气,指出下列语句的类别。“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疑问句/反问句)“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疑问句/设问句)“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感叹句)“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感叹句)“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祈使句)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陈述句)4.辨析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1)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运用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示井冈山竹多,井冈山竹美,井冈山竹像红军战士般机警、沉着,表达了对井冈山竹热情的赞美。(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前一句运用反复、顶真、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毛竹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不低头”“不弯腰”的品质与精神;后一句运用反复、顶真、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竹子所遭遇的种种磨难,突显竹子强大的生命力:表达毛竹的坚韧不拔。(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古诗,表达井冈山翠竹旺盛的生命力,且表现井冈山人有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性格特征。(4)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抒写了井冈翠竹重生的现实状态,又暗示了新中国的成立。(5)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党的好儿女开发建设井冈山所经历的艰苦、付出的辛劳。(6)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展现井冈山建设者开山伐竹的成果,表达作者对井冈山建设者的颂扬。(7)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运用拟人、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升华井冈山人革命气节与革命精神的象征意义,表达赞美与歌颂。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本文表达了对具有各种各样使用功能的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对甘于奉献、乐观向上、勇挑重担、不屈不挠、坚贞顽强、吃苦耐劳的井冈山人的赞美与颂扬之情。第二课时复习提示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井冈翠竹》的行文思路,初步感受了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井冈翠竹及其象征的井冈山人的赞美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巩固理解1.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建立时,这里的竹子为战士们提供了许多的用处;面对白匪的封锁,井冈老表冒着生命的危险用竹筒给山上的红军送粮食;以毛委员长和朱军长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军队伍用毛竹做的扁担下山挑粮,他们在此之后经过漫漫长途,直到进入北京城取得革命的胜利;红军下山之后,面对血雨腥风,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新中国成立后,党派来的好儿女秉承当年老红军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开山伐竹,并将这些毛竹运送到山下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2.第6自然段中为什么要写到两位老表?展示井冈山人曾为红军做过的贡献,表达井冈山军民间浑厚的情感。3.第6自然段中,为什么要引用红军唱的歌?表达红军战士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这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与井冈山人坚韧的品格一脉相承。4.第7自然段中为什么说“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竹子做的扁担结实耐用,故当年毛委员长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挑粮;另一方面把无产阶级革命家比作竹扁担,他们能挑起一副关系全国人民的重担,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这四个“一天比一天”描摹出一番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风雪一天比一天大”突显了天气的恶劣;“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突显人们不向恶劣的天气屈服,他们迎风雪而上,干劲十足且精神抖擞;“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表明人们伐竹的速度快、效率高。四个“一天比一天”描摹出一番热火朝天的伐竹场景。这样写,既照应了前面对井冈人不屈不挠形象的刻画,也突显了井冈山建设者们对祖国的建设满腔热忱,表达了对这些井冈好儿女的热情歌颂与赞美。6.如何理解“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穿”“钻”“呼啸”“滑”“转”“流”“挤”“走”,一连串的动词,既展现翠竹热火朝天奔向全国各地的繁忙景象,又表达了翠竹(井冈山人)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欢悦之情。7.文章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记叙?(1)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2)本文以竹喻人,把竹当作人来写,抒情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竹子,便于抒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井冈山的翠竹。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政权建立时,井冈山翠竹为井冈山上的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用途;红军下山后,井冈山翠竹坚贞不屈并等待红军的归来。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的井冈建设者们伐竹、运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升华主题——歌颂翠竹所象征的井冈山人甘于奉献、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文章主旨本文以竹为题,从竹写起,以竹喻人,明写井冈山翠竹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经历的凡此种种,暗喻井冈山人甘于奉献、坚贞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表达对以英雄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热情赞美与歌颂。写作特点1.层次清晰。先写五百里林海里的井冈翠竹,后写革命战争年代井冈翠竹甘于奉献、坚贞不屈,再写新时代井冈山翠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最后升华主题,歌颂翠竹所象征的井冈山人甘于奉献、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2.线索明了。文章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一线串珠,贯通全文。3.首尾呼应。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发端,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结束,行文前后连贯,自然流畅。4.语言优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表达丰富的含义,又增加文章的美感,突显作者对所歌颂对象的热情赞美与深厚喜爱。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其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红军在井冈山的那段历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为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贡献。其二,“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这当然与毛主席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分不开。但,竹子本身具有多功能的用途,且生命力顽强。希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习井冈山翠竹这种具有多功能用途且生命力顽强的品质特征,学习井冈山人民的甘于奉献、坚贞不屈、吃苦耐劳和奋斗不止的精神品质,并将这些内化于心,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实施和践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