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单元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二、阶段特征:1.美苏冷战: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先后建立,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资本主义国家:(1)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2)西欧各国加强联系与合作,组建了欧共体。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3)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为了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和东欧各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4.亚非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崩溃。三、单元目标:1、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影响;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2、了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4、了解万隆会议的内容和影响;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古巴革命和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过程。第16课冷战1、冷战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背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2)表现形式:政治对抗、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局部热战等;(3)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4)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2、冷战概况(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 的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3)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控制,是美国实施冷战的又一重要步骤。(4)“柏林危机”: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5)1949年,美、应、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1)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欧洲联合(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2)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组建欧洲共同体(作用: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93年,组成欧洲联盟(作用: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成立作用: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地位(性质):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3、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4、二战后日本崛起(1)原因:①美国的扶持;②重视教育,培养人才;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2)表现:①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②日本如何谋求成为政治大国: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5、社会保障制度建立(1)开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2)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3)表现: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4)发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评价:(1)积极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2)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经互会成立(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3)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2、中苏建交(1)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国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3、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2)内容:①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4、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2)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3)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5、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2)内容和影响:①经济方面: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影响:直到1988年,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②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6、东欧剧变(1)原因: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②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多元化的影响。(2)实质: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社会主义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3)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7、苏联解体(1)时间: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2)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长期阻碍,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④其他原因:社会矛盾和民主矛盾的激化。解体实质:社会制度(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1)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2)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8、俄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名称经历了哪些变化?沙俄(十月革命以前)→苏俄(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1922——1991年)→俄罗斯(1991年至今)改变俄国社会性质的事件有哪些?俄国 1861 年改革(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总结: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国家、内容、会议精神、意义时间 1955年4月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会国家 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内容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精神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意义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③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2、归纳: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事件(1)开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①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②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③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2)高潮: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国家先后获得独立;②“非洲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3)结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主要历史事件(1)古巴革命: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部分主权。1990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史料实证】比较二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异同分别是什么?(1)相同点:①注重高科技的发展;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2)不同点:①西欧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②美国战后确立霸权地位的政治要求;③日本利用美国的扶持,给日本带来发展机遇。近现代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斗争 时间 杰出领袖 结果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年 华盛顿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美国独立拉美独立运动 19世纪初 玻利瓦尔、圣马丁 推翻了西班牙等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古巴革命 1959年 卡斯特罗 取得胜利,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1920~1922年,第二次(1930年开始) 甘地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基础埃及华夫脱运动 1918开始 扎格鲁尔 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斗争 20世纪60~90年代 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时空观念】1、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2、社会主义发展历程:3、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历史解释】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原因:①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②德国分裂是英、美、法、苏等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唯物史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改革的结果及启示(1)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共的垮台和苏联解体。(2)启示: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充分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家国情怀】1、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1)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2)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3)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启示是什么?(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3)结合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4)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5)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势力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政治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北约和华约对峙,两极格局形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1955年的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国家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要求。经济方面 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科技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