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 文
2025.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电影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民国的“麒派”绅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域制片厂,都将传承文化作为拍摄电影的第一要义。戏曲电影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路,基本是“制作视觉化的戏曲”。早期戏曲电影直接将大师演出搬上荧屏,当代戏曲电影通过电影元素展现戏曲风采,这些都是戏曲电影传承文化的基本手段。在视觉化的戏曲中,创作者们致力于刻画传统文化的不同面向,其中有社会的人情事理、审美规范,也有儒释道的话语制式。
戏曲电影承袭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并于历时性中传递中国传统的美学信息。从宏观的、统驭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宗教性的人文精神”,其审美文化偏向于道德领域,呈现出“道德”“天理”混而为一的情态。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这种特征,中国审美才兼具抽象、泛道德的属性。如中国艺术注重写意多于注重写实,注重心灵多于注重物质,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派生。在诸多戏曲影视作品中,创作者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其实也频频采用抽象方式。在戏曲电影导演看来,不合适的具象表现手法反而会造成影片的败笔。
例如,应云卫在电影《宋士杰》遭遇滑铁卢后,总结经验,认为宋士杰的落笔姿势过于实化,欠缺意境之美。很显然,《宋士杰》在艺术方面的错误技法,让应云卫更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于是,另一部电影《徐策跑城》,应云卫便更多运用写意,同时将写实手法放在适合剧情表达的部分。影片中,他令周信芳用戏曲中的抽象动作,行云流水地完成“各种不同环境下的‘跑’”,既满足了一般大众理解情节的需求,又不至于让懂得戏曲套数的观众失望。总的来看,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是戏曲电影创作的天然优势。戏曲电影源自戏曲,而戏曲本身经过长时间演变,本就可以达到传统文化审美的通常标准。戏曲电影的唯一难度在于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之间固有矛盾的处理。尤其是“戏曲艺术要求写意,而电影艺术却要求写实”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戏曲电影导演表达的难度,使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节选自杨梅《戏曲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国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发展也逐步成为衡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电影更是让受众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近年来试图通过戏曲电影寻求民族文化振兴的声音也愈加强烈,中国电影迫切需要能表达民族文化的电影形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最新制作形式积极抢占全球电影市场。
戏曲电影,在百年历史的发展中,以鲜明的个性特征、美学追求不断丰富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风格,既表现出作为电影艺术的广泛共性,更体现出戏曲独特的品质与思想内涵,在本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戏曲电影从戏曲纪录片发展至戏曲艺术片,这个艺术门类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散发着魅力。无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需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文艺工作者只有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优秀艺术作品,才是提升国家凝聚力与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根本。但在现代传播媒介影响下,不少文艺作品的缺陷也愈加明显。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并非简单地移花接木,而是在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与融合。
现代媒介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令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随着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大众传媒多样化的到来,现代传播媒介形态不断更新,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信息爆炸,受众可供选择的文化元素堆砌如山。戏曲电影一方面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举步维艰;但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又让戏曲电影有了新拓展,催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如微电影、短视频等。戏曲电影的历史生成与其特定的媒介背景息息相关,传播媒介的嬗变不可避免地对戏曲电影原本的艺术特征(电影仅作为一种手段,辅以呈现拥有一套规范体系的戏曲艺术)作出改变,现代传播手段的介入势必使其发生“艺术的重建”。
在现代传播媒介背景下,由于负载形式的转变、市场成本的考量、受众心理的揣度等因素,戏曲电影艺术也面临着多重考验:如何使其不流于商业模式化,消解了精英艺术,戏曲电影导演的创作至关重要。由此,如何使戏曲电影在传播媒介转换的背景下生成新的样态与审美特征,戏曲电影导演应该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对其创作理念进行新建构。而传统文化如何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也需要积极探索。
(节选自卢伟敏、郑艾倍《新媒介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以戏曲电影为例》,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作视觉化的戏曲”是戏曲电影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直接将大师的演出搬上荧幕是创作者们最基本的传承手段。
B. 中国审美具有抽象属性,具象的表现是影片的败笔,因此,戏曲电影的创作者们频频地采用抽象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
C. 中国电影发展逐步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民族文化振兴的呼声高涨,这呼唤戏曲电影有所作为。
D.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受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巨大,戏曲电影的发展在这一时代趋势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艺术的重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在戏曲电影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作者们致力于刻画社会的人情事理,可见人们约定俗成的处事方式和观念是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
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宗教性的人文精神”,其审美文化偏向于道德领域,说明西方社会“宗教性的人文精神”并不重视道德约束的作用。
C. 戏曲电影从戏曲纪录片发展至戏曲艺术片,该艺术门类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散发着魅力,这与材料所言戏曲电影发展面临困境并不矛盾。
D. 在现代传播媒介背景下,经济成本的考量、受众心理的变化等因素带来的诸多挑战,是当今任何一个导演在创作戏曲电影时都很难回避的。
3. 下列不能体现材料一中国审美“兼具抽象、泛道德的属性”观点的一项是( )
A.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浪漫动人的爱情主题,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传统观念。
B. 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了营造如真似幻的神话氛围,在拍摄时使用了部分写意元素渲染画面。
C. 革命京剧电影《沙家浜》的化妆虽没用传统脸谱彰显善恶,但观众仍能从英雄的面部化妆技法中看到正义。
D. 八七版《红楼梦》为适应国人的传统审美观,不仅请了大量戏曲演员参演,而且拍摄多展现戏曲的抽象美学。
4. 材料一中提到两部电影上映后的不同结果,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论证作用。
5. 针对材料中提及的戏曲电影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京先生(节选)
赖继
香港的老茶楼“老顺德”和南京的茶楼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大厅角落的包厢内,两名男子正在享用今天的早点。瘦弱的老人有些仙风道骨的模样,他坐着只喝茶,不说话。而他对面的日本年轻人点了一碗又一碗早点,蒸凤爪、奶黄包、虾饺皇……
正在大快朵颐的人正是青田,他很庆幸自己出了这样的一个主意,说动了尾野,要求高鹤松来征募自己的儿子高二郎,也就是代号“南京先生”的军统要员。他甚至觉得高老先生应该感谢自己,若不是自己想出这个让他们父子俩都能荣华富贵的法子,恐怕高鹤松在当日的饭局上就要换地方吃丧席了。这也是青田自诩为高鹤松挚友,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法子。
青田吃饱了饭,准备开始和高鹤松聊正题:“高老先生,您确定您儿子今天会来?”高鹤松道:“我确定他会来。”青田摸着嘴,琢磨了下他的话,点头道:“高老先生,我信您。”
他们二人正说着话,只听包厢外响起了脚步声。
高鹤松放下了杯子,青田的脸色一凝,包厢里的气氛骤然一变。
南京先生高二郎来了。
不,高云山来了。
他的脚步声并不重,每一下却都像踩到了高鹤松的心坎里。
他为什么来香港会面,因为他作为“即将投诚的叛徒”,必须选择安全绕行,找一个相对安全的路径、一个相对安全的城市。选择这样的路径和地点,也是为了让敌人信服他的身份。他在徐希贤书记的安排下更换交通工具,悄然前来赴约。
脚步声停在了包厢门口,高云山的脸倒映在了包厢玻璃门上,他整个人都变了。①他褪去了新四军在战场上那种呼啸叱咤的杀气,穿了一身藏蓝色的宽领西服,戴着整洁的帽子,他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败军之将”的气质。他站在门外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出手敲了敲包厢门。
两人都不说话,竖起了耳朵听。三下短,两下长。这是约好的敲门声。
呀的一声——包厢门开了,包厢里迎来一个尖嘴猴腮的瘦子,他穿着亚麻色大褂,像是旧时当铺里的小厮。
高云山像是松了一口气,包厢里没有高鹤松。
按照青田的计划,高鹤松不能第一时间和高云山见面,他需要判断一些重要细节。所以他和高鹤松坐在二楼甲字间,而和高云山约的地点是三楼丁字间。
当然,所有的监听设备,一个都不少。
青田嘴角露出一丝笑,对高二公子的测试开始了。
那迎面而来的小厮见了高云山,高兴极了,从头到脚都在高兴着,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他拉着高云山的手,简直要喜极而泣:“二少爷,您不认得我了?”
高云山强压了内心的震动,他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信件里邀他赴约的,是父亲,这扑面而来的面孔却颇为陌生——若是不陌生才奇怪了,他毕竟不是把高二郎整个大脑复制过来,他只是阅览过徐希贤提供的“剧本”与相关人员照片。
高云山骤然见到这位喜极而泣的陌生人,一时没关联上他是谁!他的身份却不允许他有这样一丝奇怪或者犹豫的反应。
“二少爷,您——真的不记得我了!”
妈的!第一关就这么刺激……高云山暗自骂了句娘,他脑中一阵抽抽,②他先冷冷地哼了两声,哼得对方有点尴尬。他盯着对方,那眼神像刀,能把对方从头到脚剥开一遍,③对方竟然被看得一颤。
他终于在脑中找到了这张脸孔的关联,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徐希贤的“剧本”里只描述了他一两句话。青田和高鹤松竖着耳朵听,只听高云山道:“邓四,你这些年怎么不长进,还这么娘娘腔?”
高云山终于把邓四对上号了,他是高二郎在南洋商行的一个合作伙伴。
邓四一抿嘴,准备进入正题:“二少,我是来接您回家的。”
高云山瞪着邓四,道:“这国都破了,哪里还有家?”
邓四神色夸张,激动道:“南京就是‘新国家’的起点!那里有高老爷子,有我们啊。”
高云山冷冷道:“邓四你什么时候也成了狗?”
邓四道:④“当狗有什么不好?”
高云山喝了口茶,嘴里迸出两个字:“不——好——”
邓四滔滔不绝,高云山有一搭、没一搭地接话,他时而心不在焉,时而话锋凌厉,然而任他如何逼邓四,邓四也一直堆着笑,旁人若是见了这样的情状,非要以为邓四有受迫害癖好不可。当然,聪明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邓四的别有用心。只有别有用心的人,才能忍受高云山此刻的冷漠和尖酸!
……
天色暗淡下来,青田悠悠然站在高鹤松背后,高老先生,您该给我一个判断了。
“来者是您的儿子高二郎吗?”
青田的问话像在天外,高鹤松手心捏出了汗,这天底下哪有不认识自己儿子的父亲,他知道来的是自己的儿子,可是来的并不是高二郎!
他已经意识到大致发生的事情,差一点就老泪纵横。青田看着他,目光化作巨大压力,笼罩着高鹤松瘦弱的身躯。
他必须要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可是,问题的另一端过于残忍,高鹤松该怎么办?
“高老爷子,我最后一次问,来者是您的儿子——高二郎吗?”
高鹤松转过头,按下了心中的惊涛骇浪,他强自撑出了云淡风轻的自若,用坚定的眼神告诉青田一个字:“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田大快朵颐时,高鹤松却坐着只喝茶,看出他对于好友成功招募儿子并无把握,表面镇定,内心焦虑。
B. 高云山一看到包厢里没有高鹤松时便松了口气,是因为他担心父亲认出自己,从而导致本次任务失败。
C. 邓四见到高云山便拉着他的手,喜极而泣,这是他伪装出来的,目的就是试探试探“南京先生”的真假。
D. 青田嘴上说着相信高鹤松,实际上并不信任对方,所以才在后面亲自或安排邓四对高氏父子多次试探。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呼啸叱咤的杀气”这一描述,暗示了高云山的身份——于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新四军战士。
B. 句子②冷哼了两声这一细节描写,是高云山掩饰自己的手段,目的在于拖延时间,寻找应对的办法。
C. 句子③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邓四反应让人感受高云山眼神凌厉,同时表明邓四之前的热情是伪装的。
D. 句子④通过反问句,表明邓四此时已成为日军的走狗,也暗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交锋中他处于上风。
8. 本文很多看似轻描淡写的动作、神态描写,对人物塑造都有大作用。请结合青田形象,任选两处作简要说明。
9. 本文善于在每处悬念后故意营造情节的延宕效果,请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而发于近者,其毒常浅;无形之可窥,虽甚智勇亦忽于防闲,而发于迟者,其毒常深。昔者五代之祸晋室,其起非一朝之故也。探其基而积之,乃在于数百岁之淹缓。国更三世,而历君者数十。平居常日,不见其有可窥之形,是以一发而莫之能支。夫非无形也,盖为祸之形常隐于福,为福之形常隐于祸。人见其为今日之祸福而已,不就其所隐而逆窥之。是以于其未发,皆莫睹其昭然之形。此其为祸至于不可胜救之也。先王之世,侯甸要荒各以其职来贡。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使得与夫备物盛礼之观,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悦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其事肇于汉之孝宣,渐于世祖,而盛于魏武。或空其国而罢徼塞之警,或籍其兵而为寇敌之捍。夫既去其侮而又役其力,可谓世主之大欲,国家之盛福矣。不知积之既久,而大祸之所伏,一旦汹然,若决防水,莫之能遏。晋为不幸而适当之,以其平居常日不睹其昭然之形故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
材料二: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节选自苏洵《古文观止·辨奸论》)
【注】①忮(zhì):嫉恨。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无A惠帝B仅得C中主D虽衍E百千F何G从而乱天H下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因而、从而,与《论语·八佾》“人而不仁”的“而”意义不同。
B. 悦,感到 喜悦,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C. 因,因循,与《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因”意义不同。
D. 夺,影响,与《屈原列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的“夺”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代时期的祸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原因在于数百年因素的累积,其端倪在晋朝已经出现。
B. 周公后世的君王没有留意到他们对待诸侯方式存在积患,与晋朝忽略祸患迹象的道理是一致的。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人人都能根据人事的发展变化规律预测结果。
D. 虽然王衍后来的作为印证了山巨源的判断,但是苏洵仍认为假如条件变化其结果也未必如此。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14. 隐性祸患积久而发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泛三江海浦
陆游
鳌负三山①碧海秋,龙骧万斛放翁游。
少舒我辈胸中气,一扫群儿分外愁。
醉斩长鲸倚天剑②,笑凌骇浪济川舟。
悠然高咏平生事,龌龊宁能老故丘。
【注】①传说东海中巨鳌背负着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②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有诗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鳌负三山”“龙骧万斛”的壮阔景象开篇,起笔便透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B. 颔联紧承首联的不凡气概,以直抒胸臆手法一吐心中块垒,读来令人酣畅无比。
C. 尾联诗人从容高咏自己的平生事迹,并表示宁愿终老故土,也不愿在污浊中苟活。
D. 本首诗以江海为背景,展现了昂扬的进取精神,与《书愤》抒发的情感有同有异。
16. 此诗颈联表现主题的手法颇为巧妙。请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箜篌和瑟都是我国古代的弦乐器。根据《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和《锦瑟》“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这两种乐器琴弦的数量。
(3)古人常从头发的细微变化中生出对年华流逝的深沉感喟,这样的佳句在唐宋诗词中经常见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 甲 )。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它的含义很丰富,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 A 将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 乙 ),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
它是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 B 地生长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中,每到春节,不用招呼,就抽枝生芽。于是,福字包括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是写坏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 C 了五千年吗?
①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一个黑色的简简单单的福字,②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③因而,每每春节到来,④不论陕北山村还是江南水乡,⑤不论声光电化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⑥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⑦它总是伴随着纷纭的雪花,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下列句子中的“纠结”和文中加点的“纠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唐朝诗人李白在《古意》一诗中写道:“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B. 只短短一瞬间,他的眼神里就纠结了愤怒、压抑、失望与痛苦。
C. 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D. 这帮狗官纠结一起,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对百姓敲骨吸髓。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例如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健康平安、和谐美满、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只有守住欲望的闸门,其精神才有可能充盈。”
你是否认同以上观点?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 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宋士杰》因过于写实遭遇滑铁卢,而《徐策跑城》多运用写意取得了成功。
②通过对比,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是戏曲电影创作的天然优势。
5. ①将写意和写实结合,在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适当迎合现代电影特点。
②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创新戏曲电影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抢占全球市场。
③避免简单移花接木,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展多层面的创新融合。
④因应现代传播形势,在遵循艺术规律前提下对创作理念进行“艺术重建”。
⑤借助现代传媒媒介,积极创新其全新的表现形态,创造新的审美特征。
⑥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让戏曲电影焕发新生的路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吃饭点了一碗又一碗,“稳操胜券”的行状表现了他得意与自负的嘴脸。
②说相信高鹤松前,先“摸着嘴,琢磨了下”,可见口是心非、为人奸诈。
③听见脚步声后,“青田的脸色一凝”,可以看出其内心阴冷可怕。
④对来者开始测试前,这时他“嘴角露出一丝笑”,可见其阴险狡黠。
⑤“青田悠悠然站到高鹤松背后”以方便观察高鹤松,可见其生性多疑。
9. ①交代高二郎要来后不直接揭示谜底,却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放慢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②高云山入门并未如人所料直接见到父亲,先穿插邓四的试探,让情节再生波澜和延宕。
③邓四出场让高云山安危难料,小说故意放缓展现他被确认身份的过程,情节惊心动魄。
④高鹤松被问来者身份后悬念再生,但小说先细致刻画他的心理等活动,增强了可读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1)只有天下那些充满静气的人,才能从细微中看到大的趋势。
(2)今天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蒙受酷刑,也实在是甘心以之为乐。
14. ①事物发展趋势的端倪和迹象不明显。
②人疏忽大意,发现迟缓,不加防范。
③爱憎之情和利害关系扰乱了人对事物趋势的判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醉斩长鲸”和“笑凌骇浪”使用夸张、想象,展现了英雄主义情怀
②“长鲸”“骇浪”象征艰难险阻,“斩鲸”“凌浪”隐喻自己的政治理想。
③“醉斩长鲸倚天剑”是用典,化用李白诗句表达了杀敌建功的雄心壮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疾痛惨怛 ②. 未尝不呼父母也 ③. 二十三丝动紫皇 ④.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⑤. 尘满面 ⑥. 鬓如霜(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甲:自然是快过年了
乙:端正地写在大红纸上
19. A.迫不及待
B.根深蒂固
C.源远流长 20.
B 21.
①原文使用排比,三个短句分列,读来很有节奏感,让人印象更深刻。
②原文构成递进,含义从个人逐步上升到国家,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③原文“是”表判断,对各“含义”有强调作用,而“如”只是举例。
④原文各短语后都使用了逗号,停顿感更强,每个信息都得到了突出。
22.
(1)序号①,将“黑色的”调整至“简简单单的”之后。
(2)序号⑦,将“纷纭”改为“纷飞”。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惟控制欲望,方可丰盈精神
有人说:“一个人只有守住欲望的闸门,其精神才有可能充盈。”诚哉斯言,欲望如果守不住,就会如洪水猛兽,易放难收,甚至让人堕入地狱深渊,更别说充实精神了。看看被媒体报道的贪官污吏出境忏悔场景,我们便明白——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钱却把人带进了坟墓。因此,惟有控制好欲望,才会让我们的精神丰盈。
控制欲望,激发斗志,建功立业,丰盈自我。欲望是激发人斗志的一种动力,但这种欲望要保持适度,要在可控范围内。被世人称之为“两个半圣人”的他们,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周游列国的孔子,带领弟子四处宣讲他的“仁”的理想,虽未被当时国君采纳,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精神却流传下来。龙场悟道的王守仁,致力于“人人皆可为圣人”的追求,最终让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亘古流芳。号称“地主阶级中最厉害人”的曾国藩,虽天赋不高,甚至被小偷嘲笑,但他肯下笨功,没太大欲望,久久为功,也成就了他的千古伟业,一部《曾国藩家书》更是影响后世。他们虽有欲望的追求,但都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最终不仅收获功业,让人敬佩,而丰富的精神财富,泽被后人。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充盈的人。
当然,我们或许成不了伟大的人,平凡如你我,不去追求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欲望,不去跟别人做无谓的比较,不去卷自己办不到的事,平凡人生同样可以过得幸福,也可算得上完满人生吧。
但是,我们又看到,如果一味压抑欲望,我们的精神不仅不会充实,可能会萎缩,最终让人嘘唏感叹。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正准备决定实施时,别人泼来冷水,让你无所适从,到底听还是不听呢?当你的欲望不再翻腾,或许躺平就是最好选择,但夜深人静之时,曾经的想法又会涌上心头,到底该坚决行动,还是维持现状呢?拖延踌躇中,纠结矛盾中,“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古人教训,就被你一一实践了,徒留一声长叹!
加缪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外面的诱惑太多,一旦把控不好,多巴胺就会牢牢拴住我们,让我们失去抵抗的能力;再加上“精致利己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你要想成为精神丰盈的人,就必须多多分泌自己内啡肽,把不合时宜的欲望从体内驱逐走,要不然,别说获得一份精神的充实,沦为欲望奴隶,也是早晚的事了。
惟有控制好欲望,才会让我们的精神丰盈;惟有精神丰盈的人生,才会让我们不虚此行,走出一条属于你我的康庄大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