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2课时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政治认同:
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树立远大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责任意识:
对自己负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做到对他人负责,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人物故事导入:于敏
于敏是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为中国核武器研究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他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两年后转入物理系,专注于理论物理研究,学习成绩名列榜首。
他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关键作用,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推动了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他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与杨立铭教授合著了中国第一本原子核理论专著。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被誉为具有极高天赋和爱国情怀的科学家,其事迹体现了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名言导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行有道,四时成序,天下万物,流布成形,年年岁岁,无有差错,故《周易》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天道刚强劲健,与此相应,君子处世为人,也应该效仿天道,力求进步,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坚毅的个性品质。
3.英雄模范事迹导入:生活观察
(1)你还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英雄模范的事迹?
(2)结合英雄模范的事迹,说说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多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自强不息、百折不晓、英勇奋斗的英雄模范,既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
●精神之光,永不媳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奋斗不息,以身许国。—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
●面向屠刀,视死如归。—陈延年
●勤奋工作,踏实劳动。—许振超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原因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难点
重点
活动一:人物分析
宋濂幼时酷爱读书,但因家贫无计,只能向藏书人家借阅书籍,逐字抄下。为了保证按时还书,数九寒天手指都冻僵了,他仍坚持抄书。为了得到名师指点,宋濂常常冒着凛冽寒风,蹚着数尺深的大雪,翻越一座座大山,寻师求教。见到老师后,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在求学这条路上,宋濂可谓拼尽了全力,终从寒门书生成长为一代大儒。
1970年11月15日,年仅47岁的“铁人”王进喜因身患胃癌医治无效去世。他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
活动一:人物分析
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记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伴随着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成为最鲜亮的底色,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法宝。
阅读上述材料,你能否从中探寻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文化密码?
活动二:习语近人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讲到:“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希望和要求?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原因。
(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沉淀出的优良传统。
(2)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我们手握历史的接力棒,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活动三:人物分析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11月,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开始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紧相连。
上中学时,王永志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改变梦想,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学成归国,王永志成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一员,投身到了我国航天事业。
活动三:人物分析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是组织交给王永志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足以让一个人穷其一生。
有人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强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根据王永志的事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活动四:人物分析
(1)陆鸿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加倍努力,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材料一:童年时代,陆鸿常常被小伙伴嘲笑为“傻子”,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他虽然心里难过,但他一直很努力地读书。因为生病导致手指功能受损,他写字特别慢,每次考试常常来不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但是他却以顽强的毅力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终成功考入了一所承诺毕业后包分配的中专。
然而,毕业时现实却又开起了无情的玩笑,班上其他五十几个人都被用工单位接收了,唯独他因为残疾而被拒之门外。求职屡屡遭拒,父亲却在此时病情加重,他当时就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拼命努力,早日成为这个家的主心肾。没有手艺、没有本钱,他就选择先去跟亲戚学门手艺。无论学敲白铁皮、修自行车还是做开水房的小本经营,陆鸿都非常用心。他明白,自己是个残疾人,要比平常人更加努力拼搏,事业才可能成功。
活动四:人物分析
(2)陆鸿身残志坚,不断拼搏的事迹,对于我们培养自强精神有什么启示?
材料二:后来,陆鸿下定决心自主创业。经历了无数底层职业的摸爬滚打,他靠着自强拼搏,将生意从开照相馆、做电子相册加工,逐渐拓展到纸质影集生产,从6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几十位员工的实体相册加工厂。他不但用自己残疾的身躯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还为几十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在陆鸿的带领下,相册工厂2022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 400万。现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辞为: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重点】
(1)树立远大理想。
要怀有拳拳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找到青春进取的方向和力量,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2)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①要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夯实基础。
②要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①要在做事中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
②要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
③每一项事业,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向桂海潮学习,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探路太空,17岁的桂海潮看到电视上这一幕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心底种下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太空。”从此,桂海潮发奋学习。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桂海潮一点没有懈息。他的师兄贾关宏说:“他可能是整个专业最勤奋的人,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他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曾经有人问桂海潮为什么会远择这个专业,他很坚定地说:“希望能够在国家航天航空领域上有所建树。”二十年后,桂海潮的“飞飞天梦”终于成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我们应该怎样向桂海潮学习,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①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找到青春进取的方向和力量,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我们要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夯实基础;要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我们要在做事中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
做自强
不息的
中国人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原因
如何做自强不
息的中国人
树立远大理想
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