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本试题卷共9页,22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
1. 痕迹器官是生物体在发育中退化,无明显功能的器官。生活在海中的鲸的后肢已经完全退化,但在体内还有陆生脊椎动物具有的腰带骨、股骨和胫骨等后肢骨的遗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鲸体内保留的肢骨痕迹说明陆地动物起源于鲸等海洋动物
B. 痕迹器官是长期适应新环境的结果,环境改变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C. 痕迹器官的功能已经退化了,不利于了解该种动物的进化历程
D. 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与人类生活习性改变有关,本质上是发生进化
2.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沙漠中植物稀少——环境影响生物
B. 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 蚯蚓疏松土壤——环境影响生物
D. 北极熊皮下脂肪厚——生物适应环境
3. 体液是指机体内所含有的大量水分以及溶解在这些水中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下图是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d分别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b中的蛋白质含量比d高
B. d中含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尿酸等物质
C. 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c、d
D. 人取食酸杨梅时内环境的pH能维持稳态与a中NaHCO3、Na2HPO4相关
4. 病毒入侵肝脏时,人体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肝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
B. 细胞4是记忆T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分化
C. 细胞2分泌的物质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D. 物质Y与抗原结合后,可使抗原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
5. 褪黑素是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致盲小鼠松果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多,可能是有关酶的活性升高导致的
B. 熬夜会影响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
C. 某人长期熬夜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
D. 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6. mRNA疫苗打破了传统灭活、减毒疫苗的免疫激活模式,创新性地利用人体本身细胞生产抗原,以此激活特异性免疫。如图为mRNA疫苗的作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其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B. 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进入人体细胞的是病毒的mRNA,其作为抗原激活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D. 相比灭活病毒的疫苗,mRNA疫苗注射后,人体内存在病毒抗原的时间较久
7. 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选取长势相同的绿豆芽,用不同浓度NAA溶液和清水分别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定根数量和胚轴长度,计算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NAA与IAA分子结构不同,具有的生理效应类似
B. 10-10g/mLNAA促进胚轴生长,10-6g/mLNAA抑制胚轴生长
C. NAA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D. 每组设置多粒绿豆芽进行平行重复实验能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8. 进行生态研究时,经常需要通过调查法获得重要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使估算结果偏大
B. 不能用样方法调查青蛙、跳蝻的种群密度
C. 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最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并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小动物的种类数
D. 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9. 阿利效应指出,某些生物群聚的种群密度处于某个适宜的范围时,其种群数量能够得以增长,种群密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种群数量呈现负增长。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B. 初始密度介于0~a时,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C. 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D. 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则人为降低雌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10. 植物生命活动受植物激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菊花是自然条件下秋季开花的植物,遮光处理可使其延迟开花
B. 玉米倒伏后,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引起近地侧生长素含量较低有关
C. 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值高时能诱导根的分化
D. 土壤干旱时,豌豆根部合成的脱落酸向地上运输可引起气孔关闭
1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B. 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 在“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受食物短缺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 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12. 为了验证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玉米胚芽鞘、琼脂块和14C-IAA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应充分浸泡胚芽鞘片段,排除内源性激素对结果的干扰
B. ①③对照,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C. 单侧光照射下,①中受体块左右两侧14C-IAA的含量差异显著
D. ①②对照,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不受重力作用的影响
13. 《孟子·梁惠王上》说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说明间歇性砍伐,可源源不断获得“材木”
B. 不违农时,体现了生物因素对于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C. 使用大孔渔网捕鱼,则可以保证鱼鳖不可胜食(鱼鳖吃不完)
D.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谷”、“鱼鳖”、“材木”的种群数量
14. 图示为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其中活化的细胞3表面存在PD-1蛋白。某些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3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抑制剂会加重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B.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的活化过程
C. 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病
D. 细胞1、2、3、4均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15. 一群互相从未见过的母鸡被放在一起,通常会互相打斗,一段时间以后打斗日趋减少,最后形成稳定的单线式社会等级,使产蛋量增加,给群体带来好处,这种现象属于进化稳定对策。相比之下,群体成员不断更换会带来更加频繁的打斗,这样群体产蛋量就会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 进化稳定对策发生有利于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C. 进化稳定对策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环境的剧烈改变可能导致上述现象被削弱
16. 下图表示桥本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 患者浆细胞会分泌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C. 甲状腺细胞的坏死/凋亡只是体液免疫的作用
D. 通过药物抑制相应的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有改善、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作用
17. 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t)和一年后(Nt+1)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1=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
B. F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K值
C. 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
D. 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18. 如图是人体有关激素分泌调控的模式图,图中X、Y、Z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①~④表示相应激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下丘脑,Y是垂体
B. 寒冷刺激引起①②③分泌增加
C. ③对X、Y的调节方式依次属于正反馈和负反馈
D. ④可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二、非选择题(四道大题,共64分)
19. 某高中生物小组在学习了“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后,在学校附近的废弃农田及河流周围调查某些杂草的种群密度。回答下列问题:
(1)田野中的狗尾巴草(叶片呈披针形,叶脉是平行脉)不宜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是_________。
(2)该小组在废弃农田中对马齿苋进行取样时采用了五点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如图是小组成员设计的几种取样草图,最合理的取样设计图稿是_________(填字母)。经小组调查发现,河流边马齿苋种群密度小于农田中马齿苋种群密度,据此_________(“可以”或“不可以”)判断农田马齿苋数量将快速增长。
(3)该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沿河流生长着一种高度在2米左右的开着黄花的杂草,经调查为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该小组随即对其密度进行调查,如图是该小组一位成员记录的某个样方该植物分布情况,下表为另一位小组成员记录的相关数据结果。
样方序号 S1 S2 S3 S4 S5 S6
数量/棵 8 5 6 4 7 10
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__取样法,上图记录的是上表中样方_________(写样方序号)的结果。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计算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20.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会诱发宫颈癌等疾病。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的生理活动和机体部分免疫应答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HPV入侵机体后,经[ ]______细胞处理传递HPV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使Th会向Th2方向分化,Th2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______,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2)当HPV侵入皮肤细胞后,Th向Th1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b,物质b促进______细胞的分裂、分化,从而促进靶细胞的裂解,物质b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______。
(3)HPV病毒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据图推测,HPV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HPV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会偏向______(填“Th1”或“Th2”)方向;二是皮肤细胞中表达的HPVE5蛋白可抑制物质b的分泌,从而抑制细胞免疫,降低了宿主的免疫______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
(4)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通常要进行三次疫苗接种,原因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______。三次接种必须间隔一定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
21. 植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协调自身生长和逆境响应(应对不良环境的系列反应)的关系,研究者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
(1)生长素(IAA)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脱落酸(ABA)可提高抗逆性并抑制茎叶生长,两种激素均作为_____分子,调节植物生长及逆境响应。
(2)TS基因编码的蛋白(TS)促进IAA的合成。研究发现,拟南芥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表达下降,生长减缓。研究者用野生型(WT)和T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ts)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甲。图甲结果显示,TS基因功能缺失导致_____。
(3)为了探究TS影响抗旱性的机制,研究者通过实验,鉴定出一种可与TS结合的酶BG。已知BG催化ABA-葡萄糖苷水解为ABA。提取纯化TS和BG,进行体外酶活性测定,结果如图乙。由实验结果可知TS具有抑制BG活性的作用,判断依据是:_____。
(4)为了证明TS通过抑制BG活性降低ABA水平,可检测野生型和三种突变株中的ABA含量。请在图丙“(_____)”处补充第三种突变株的类型,并在图中相应位置绘出能证明上述结论的结果_____。
22. 秋冬季节易爆发流行性感冒,其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疼痛、发热等症状。流感病毒侵染导致发热、疼痛、鼻塞等现象与内环境中的前列腺素含量提高有关,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异丁苯丙酸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成分,+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以下问题:
(1)研究发现前列腺素能降低神经细胞K 通道活性,尝试分析前列腺素导致痛觉敏感度提高的原因______。
(2)研究发现,前列腺素作用于下丘脑,引起了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产热增多,这个过程存在分级调节,这种调节的生理学意义是______。
(3)据图分析流感病毒侵染导致鼻黏膜出现组织水肿(鼻塞)的原因是______。
(4)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患者体内前列腺素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上升,此时患者将出现______(至少答出2点)等生理现象。根据上述信息,据图分析异丁苯丙酸退烧的机理?______。
(5)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体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反射等调节活动,反射是指______。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四道大题,共64分)
【19题答案】
【答案】(1)狗尾巴草属于单子叶植物,为丛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2) ①. 随机取样 ②. a ③. 不可以
(3) ①. 等距 ②. S6 ③. 1.67棵/m2
【20题答案】
【答案】(1) ①. [甲]抗原呈递(或APC) ②. 发生改变并与B细胞结合
(2) ①. 细胞毒性T ②. 免疫活性物质
(3) ①. Th2 ②. 监视
(4) ①. 抗体和记忆细胞 ②. 若提前接种,疫苗会与上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结合,导致疫苗失效
【21题答案】
【答案】(1)信息 (2)IAA含量下降,在干旱条件下ts的生存率高于WT
(3)在0~2μg的浓度范围内,随着TS浓度的升高,BG活性逐渐降低
(4)
【22题答案】
【答案】(1)前列腺素可以降低神经细胞K+通道活性,K+外流减少,更容易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刺激强度减弱,从而引起痛觉敏感度提高
(2)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由于前列腺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血浆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同时组织液渗透压增高,从而引起鼻黏膜出现组织水肿(鼻塞)
(4) ①.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②. 异丁苯丙酸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使人体内的前列腺素含量下降,下丘脑中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5)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