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单元概述】隋唐时期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政府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敢于开放也乐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秀人才为唐政府所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成果被唐朝所吸收借鉴,这些都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繁荣与开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知识要点】(一)隋朝1.隋朝的统一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局面。2.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朝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虚心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开元盛世唐玄宗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唐朝兴盛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统治者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②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工具创新(曲辕犁和筒车);③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使中外交往频繁;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唐朝的对外交往(1)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2)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著有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盛唐气象(1)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曲辕犁、筒车),重视兴修水利。②手工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唐三彩最为有名。③商业繁荣:都城长安国际性的大都会。 (2)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3)唐诗①“诗仙”李白:②“诗圣”杜甫:唐由盛转衰有“诗史”之称③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5.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历史步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个民族政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概述】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与北宋同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知识要点】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1.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如右图)(1)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和平局面。(2)南宋岳飞抗金。2.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1)表现:①农业:引进占城稻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②手工业: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③商业: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临安(杭州)④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结果: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蒙古统一1206年,铁木真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结束了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有许多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有勾栏(专供演出的圈子);②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放鞭炮等,一直流传至今。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2)活字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普及和思想启蒙,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应用:北宋末年,开始使用指南针。(3)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火药的应用(1)发明:唐朝时发明火药。(2)宋代,用于军事领域,元代发明了火铳。(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统治提供了条件。四大发明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宋词和元曲(1)宋词:①豪放派:北宋,苏轼:豪迈而飘逸;南宋,辛弃疾:豪放,报国情怀。②婉约派:两宋之交,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2)元曲: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③元曲四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_、政治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概述】明清时期,指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即清朝前期)的历史。其发展特点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废丞相、特务统治、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经济上继续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关系上,中国开始遭受外来祸患,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文化上,古典小说的高峰,戏剧的繁荣。【知识要点】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②分散兵权,设立五军都督府,(3)设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监视臣民。(4)实行八股取士,控制思想。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明朝的对外关系(1)友好交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到达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2)明朝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3.明朝的建筑艺术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总长万余里。明朝修建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4.明朝的科技名著(1)《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2)《天工开物》:明朝的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是明末农业科学巨著。 1644年,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入关。5.清朝对边疆的管理(1)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2)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3)新疆: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乾隆安置。6.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1)设军机处(雍正时期),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推行文字狱 和文化专制政策,维护了集权统治,但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7.清代文学艺术(1)京剧的形成:乾隆时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2)《红楼梦》: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成为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8.清朝“闭关锁国”国家闭塞,错失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9.中国古代朝代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概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四五千年前,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结成同盟,华夏民族形成了。仓颉造字、神农氏尝百草等故事都表现了炎黄子孙对文明的不懈追求。【知识要点】旧石器文明1.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中国境内最早人:元谋人。2.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距今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2)河姆渡原始居民①长江流域磨制石器,种水稻(干栏式房屋,会挖水井。 (3)半坡原始居民①黄河流域;③磨制石器,种植粟;④半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的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黄帝炎帝:涿鹿之战打败蚩尤,两个部落联盟,发展成华夏族,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概述】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取代了尧舜的“禅让”,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其统治。东周时期,社会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烽烟四起。秦国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作好了准备。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战国时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秦国的李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等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之,商周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昌盛,为第一次大一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知识要点】1.夏朝的建立,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传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2.商朝的文明(1)商汤灭夏(2)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汉字的基本结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青铜器: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3.西周的分封制(大题)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2)内容: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带兵随周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边疆,加强统治,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严格的等级制度。4.春秋时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争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战国初年,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秦国秦孝公时期)(大题)(1)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县制,②经济上: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③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意义: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各国经过变法,纷纷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都江堰战国时秦李冰修筑,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造福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大题)(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①老子:道家学派有《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②孔子:儒家学派。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教育主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①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②孟子,儒家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庄子,道家顺应自然与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⑤韩非,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黄帝内经》最早被称为医之始祖。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概述】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秦王赢政灭掉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始,加强和巩固统治采取重大的措施,因暴政,短命而亡。西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缔造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东汉初期“光武中兴”,但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黄巾起义,最终使其一蹶不振。【知识要点】1.秦统一中国(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西安)。(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史称“秦始皇”;中央设三司设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②文化上:统一文字,通用小篆③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④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⑤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朝的暴政导致灭亡: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③刑罚残酷;④秦二世统治更残暴。第一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刘邦建立汉朝,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目的: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2)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兴办太学(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3)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4)外交: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丝绸之路)。(5)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丝绸之路(大题)(1)陆上丝绸之路:时间: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时)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2)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宗教①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之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②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2)史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科技①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②医学: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制成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编创体操“五禽戏”;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后世称其为“医圣”。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完成短暂的统一,又陷入到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之中。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并非是历史的停滞、倒退。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经济在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知识要点】1.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曹军。此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人口南迁和江南的开发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①迁都洛阳;②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等。)(2)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2)钟繇独创楷书书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3)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