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播州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学科(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 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 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 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 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 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 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 ”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爱”的“智”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A“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B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从思想领域的语言说,这是如何更准确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来阐释传统,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词汇为基本工具的现代语言。我们不必追随马一浮。马游学美国,且有译著,却拒绝现代通用语言,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 ”。此路难通,已成史实。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哲学”一词未可废“本体论”“现象”“本体”“形而上学”“超验 ”等等也仍需采用,尽管中国向无Being问题,也少“超验”观念,“本体 ”与“现象 ”并不两分。相反,灵肉不分、一个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过程大于重存在,申说“过犹不及”的“中庸”辩证法等等,却是来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这些“本性”,了解自己传统,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摘编自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联系著作中的暗示内容,不能只读译文。B. 中国哲学学术常规采用西方框架剪裁方式,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C.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D. 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B. 中国哲学思想中没有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修身养性、明辨义理等与修身和伦常相关的内容。C. 中国“哲学史”课本中对“哲学”的探讨常常与现实伦常政治、个体修身教导紧密联系。D. 研究并揭示“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3.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B.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四章》)C.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4. 文中A、B两处的“无哲学”内涵有何不同。5.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很难准确阐释,请结合材料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亚哈船长第三次率领自己的队伍,踏上了找莫比·迪克复仇、殊死相争的航程。“他的心简直是铁打的。”大船上的斯达巴克望着亚哈船长他们远去的小艇,喃喃地说。“别说是莫比·迪克,这回恐怕是一群鲨鱼就能把你们都嚼碎了呀!”“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了。”就在斯达巴克吐露着自己最后的心声时,一只一直跟着他们盘旋的老鹰又落在了主桅顶的球冠上,并且开始用尖嘴啄起风信旗来。只几下,老鹰便将它啄烂了。之后,①那老鹰振翅飞起,将风信旗也给叼走了。斯达巴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冷笑起来:“亚哈船长,你看看这场面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黄昏就是我们的末日了!”“嗨,桅项上的人,看见家乡小山坡上我那可爱的孩子了吗?”斯达巴克动情地嚷道。“快点回来吧,亚哈船长,快点回来吧,鲨鱼,鲨鱼上来了呀!”可是亚哈船长并没有听到这叫喊。只一小会儿,鲨鱼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艇的四周,好像是瞬间从深渊里升上来的一样。那些鲨鱼开始狠狠地咬起水手的桨叶来,就像它们当初咬拖在大船旁的死鲸一样。这时,海浪大了起来。隆隆的响声过后,莫比·迪克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冲上了半空。“快冲上去!”亚哈船长对桨手们叫着,小艇们在他的号令中先后冲了上去,闪亮的标枪飞向莫比·迪克。莫比·迪克一边奋力向前游,一边用它的大尾巴在小艇之间一通乱思。小艇让它弄得不得不分散开了,除了亚哈船长的小艇没事之外,另两条小艇的艇头已经被碰碎了,刀枪都掉到了海里。只有亚哈船长的小艇好好的,甚至一点伤痕都没有。“破了的艇赶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来,我的船接着去追,船上的人谁也不准动,否则我就让他尝一下做给莫比·迪克的标枪。”可是莫比·迪克却不想恋战,而是想走了。斯达巴克扯开喉咙向亚哈船长嚷道:“不要再追了,亚哈,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你没发现?莫比·迪克对你并没仇吗,现在是你的问题,你不要跟它没完没了啦!”“少废话,赶快把大船掉头,跟着我,注意保持距离。”亚哈船长对斯达巴克下着命令。现在,莫比·迪克游进的速度已经开始慢了下来。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历经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还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样。桨手们以比平时多出许多的力气来划着桨。他们的桨现在已经变成像很大的锯齿一样参差不齐了,每划两三下才和平常划一下起到的作用一样。亚哈手持自己的标枪站了起来,就像是一个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他的身子向后一仰,双臂笔直地高举起来,对准莫比·迪克的眼睛,连同他无比恶毒的咒骂一起,把手里闪着寒光的标枪扔了出去。标枪和着亚哈船长的叫骂,一起插进了莫比·迪克的眼窝,②就仿佛陷进了一个深深的无可自拔的泥渊。莫比·迪克身子一扭,侧腹猛地滚动了起来。小艇灵活地一闪,躲开了这致命的打击,但却被弄了个底朝天。小艇上所有的人都被翻进了海里。“快,放绳,把小艇靠上去,别让它跑。”亚哈船长着急地嚷着。莫比·迪克感到小艇追上来了,急忙转身,用自己的额头去迎击。就在它回转身来的时候,它看到了那艘应亚哈船长的命令紧紧跟着小艇的大船。一时之间,它把千仇万恨都集中在了那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身上,在它看来,那也许是它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莫比·迪克毅然转身,向大船的船头扑去,用它疯狂的大嘴,对着船头乱咬乱嚼起来。莫比·迪克痛快淋漓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这时候,一切都是它的仇敌。“那白鬼在咬我们的大船呀!”小艇上的一个桨手绝望地叫起来。他的声音颤抖着,叫人听了感到可怖。“我的眼瞎了吗?”亚哈船长有些神志恍惚地问,他的气力已经到了最后。“快呀,快划呀,快去阻止那疯鬼,救我们的大船,那是你们所有人的命呀!”亚哈船长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莫比·迪克,你这混蛋!你这疯子!你只管冲我来,管斯达巴克他们什么事!你放开他们,让我俩一决生死!来呀,你来呀!”可是莫比·迪克不理会亚哈船长的叫阵,依旧疯狂地沉醉于对大船的专心致志地扑咬之中。亚哈船长举起最后的一支枪,用尽最后的力气,掷了出去。“你这无法征服的家伙,我会记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狱,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还要接着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枪下之鬼为止,呸!”最后的枪击中了莫比·迪克。莫比·迪克用尽最后的体力,狂奔起来。捕鲸索绞在了一起。亚哈船长弯腰去解。如飞的绳索勒住了他的颈。亚哈船长一声没吭,就被绳子拖了出去,不见了。绳子放尽的时候,索桶弹了出来,一下子就把一个水手射倒了,只见他往海里一沉,立时没了。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静静地仰在不远的水面上,白光一片。③几个原本在高处的水手,现在正以一种安详的神态,随着大船一起下沉。红色的风信旗在水面翻卷着。一群苍鹰赶来,围绕在这周围。④一只鹰用长嘴去啄那旗,不料旗子一卷,正把它给卷了进去,于是它随着最后的旗帜一起,没进漩涡。海面上顿时死一般沉寂。海鸟围着此地盘旋,声声凄厉。海涛滚滚而去,仍旧寻常。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一样。(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斯达巴克吐露的心声,表现了他眷恋家庭,忧心忡忡,不愿再与白鲸搏斗。B. 白鲸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侧面展现了白鲸的凶猛和捕鲸者的穷追不舍。C. 密密麻麻的鲨鱼象征大海中无时不在的风险,会时时威胁船员的生命安全。D. 白鲸游进速度变慢,表明它在迷惑对手,后文的乱咬、扑咬、狂奔便是印证。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中老鹰叼走风信旗,象征大船迷失了航向,预示了小说悲剧的结局。B. 句子②既是标枪插入眼窝形象表述,又是下文捕鲸者们陷入深渊的预兆。C. 句子③中“安详”写出了几个水手面对船长不见、死亡来临时的镇定与从容。D. 句子④中老鹰被卷走这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匠心独运。8. 请结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概括亚哈船长和圣地亚哥形象的不同。9. 画外音指电影中不是画面中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外加于人物或事件的议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鲸与亚哈船长同归于尽的近景与远景,并拟写画外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文本二: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①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②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③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节选自《过秦论·中篇》)文本三: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感,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节选自《过秦论·下篇》)【注】①元元:众百姓;善良的百姓。②离:古同“罹”,经历。③三王:指夏商周开国元首。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其衰也F百姓怨G而海内H畔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天下笑,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句式相同,均为被动句。B. 易,改变、更换,与《老子》“其未兆易谋”中的“易”含义相同。C. 因,沿袭,与贾谊《过秦论》中“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D. 去,相距,距离,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指出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旧,说明东方诸侯国是败于秦国地理形势的变化。B. 文本二指出天下可怜的百姓诚心景仰皇上,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始皇一统天下是符合民意的。C. 文本三贾谊认为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之士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在于秦朝的风气多有禁规。D. 文本三指出先王治理天下的成功之处在于认识到壅塞不通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律设立刑罚。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14. 三则材料都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①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②。闻说阆山③通阆苑④,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①欧阳修被贬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远道来访,遂作此词。②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③阆山:即阆风巅。山名,在昆仑之巅。④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词人通过回忆,用“金銮”和“春风”形象地描绘了曾经的荣耀和美好。B. “十年”两句写自己被贬多年无所成就,辜负了当年皇上对自己的隆恩和风光荣耀。C. 上片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宦海浮沉、遭受贬谪境遇的郁闷与悲叹。D. “孤城寒日等闲斜”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立意相似。16. 前人评价此词风格“飘逸”,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日月之光类比屈原志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3)“碣石”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我们所学过的许多古诗词中都有诗人提及此意象,比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逻辑是 ① 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 ② ,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把握信息,辨识事实真相。学点儿逻辑,【甲】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乙】我们应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展开论证、进行推理,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对其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一个警察抓了四名嫌疑犯甲、乙、丙、丁。他们的供词是:甲说:不是我偷的。乙说:是甲偷的。丙说:不是我。丁说:是乙偷的。已知他们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谁是小偷?( )A. 甲 B. 乙 C. 丙 D. 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什么是英雄?在中国古代, ① 。刘劭《人物志》中写道:“英”是野草中精秀茂盛者,所以“英”代表聪明秀出的英才,指的是文韬;而“雄”指自然中善战的所有雄性动物,所以“雄”代表胆识过人的雄才,指的是武略。千年大变局中的盗火者严复,在一片颓废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这便是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三国豪杰,于群雄逐鹿的时代里,用战戟搅动风云,这就是雄才。如今,英雄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2020年不畏劳苦的在抗疫中的医护人员,2023年重庆山火期间自发组织的救援队,2024年拯救一整车人的钱云剑、蒋成磊等浙江“好汉”……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我们如果套用《人物志》里对英才和雄才的描述,就很难确定哪些人是英才,哪些人是雄才。他们在成为英雄之前,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称他们为英雄,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点, ② 。英雄的内涵,经过时光的淬炼,已经从个人的才能、成就,转变为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在西方传统文化中, ③ 。比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战斗英雄奥德修斯,他以机智和勇毅在各种困境中生存下来。他表现出来的智慧、胆识,都是中国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质。但到了近现代后期,一些不太典型的英雄形象开始重新被挖掘,比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哲学家加缪称他就是真实世界里的你我他,似乎毫无意义,但一直在努力。人生在世,哪来那么多的英雄伟业,即使人生毫无成效,西西弗斯也在用自己的抗争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在哲学家的重新诠释之下,西西弗斯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英雄。从被仰望者到普罗大众,再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外历史文化里,英雄的内涵,在不断丰满。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 第一段画波浪线句中将严复比喻为“盗火者”,其效果如何?“颓废的土壤”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意思是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巴金说:“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唯有前进。”“进”与“止”体现了古今哲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播州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学科 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B 3. D4. ①德里达的“无哲学”是站在西方角度评论,认为中国不具备西方哲学的特点,因为中国哲学往往与政治思想、修身等联系在一起,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②李泽厚的话是站 在中国的角度评论,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没有必要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即使不纳入西方认为的哲学范畴,也没有妨碍。5. ①中国古代哲学表达不明晰、具有暗示性,阅读时存在语言障碍;②中国古代哲学不只是哲学命题,更多是实践法规,用学术常规(西方框架)阐释会有失真相;③用传统词汇阐释中国古代哲学走不通;④普世性现代哲学词汇,使用到中国文化上会造成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局限与缺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D 7. C8. ①亚哈船长固执自私,极端自我,蔑视自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自大狂和偏执狂。②圣地亚哥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是永不气馁的“硬汉”形象。9. ①近景:亚哈船长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起飞,不见踪影;莫比·迪克不再狂奔,停止挣扎。②远景:迷蒙的大海,远处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静静仰在远处水面上。③画外音:人与自然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EF11 B 12. A13. (1)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2)在这个时候,保持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败的关键就在于此了。14. ①文本一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②文本二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改变路线、政令,依然实行严刑酷法;③文本三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独断专行,实行严酷的言论压制,君臣离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①多重时空转换变化:有重聚的现在,有同榜及第的十年前,还有即将到来离别之后;有词人与朋友都风光得意的汴京,有词人“薄宦老天涯”的滁州,有朋友即将赴任的阆州,还有神仙居处的阆苑,境界开阔。②想象奇特:词人忽发奇想,将人间僻地的阆州点化为天上仙境阆苑,赋予阆州以神奇、浪漫、缥缈的特点,具有神话色彩。③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推此志也 ②.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③.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④. 任重而道远 ⑤. 斜月沉沉藏海雾 ⑥. 碣石潇湘无限路(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①无处不在 ②五花八门19. 甲: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乙:我们应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20. 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22题答案】【答案】21. ①英雄是有文韬或有武略的人物。②那就是他们都有奉献精神。③英雄的形象和中国古代是很相似的。22. (1)将严复比喻为“盗火者”,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强调了他在引进西方思想、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和牺牲精神。(2)“颓废的土壤”这一比喻的本体是腐败落后的晚清。四、作文(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知进与知止雄鹰搏击长空,虽风雨而不畏前进;长河东流入海,纵澎湃也止步于斯。那飞翔的雄鹰和奔流的长河就是“知进”和“知止”,了解“进”与“止”的一笔一划,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让我们拥有鹰的勇气和长河的智慧。“知进”与“知止”,是对“进”与“止”两种选择的有意觉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道要主动推动事物发展是知进;“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知道要暂时放缓步伐叫知止。有了对“进”与“止”二者的刻意留心,我们才能在行动中有主动评估下一步动作的意识,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而能否在恰当的时机意识到“进”与“止”,就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标准不同,“知进”与“知止”的程度也会出现偏差。当人以长远而非短浅的标准看事物,对“进”与“止”的觉知将更加理智。视角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以短浅的目光思考问题,思维过于集中在狭小的界域,很容易被一时的冲动束缚,因为眼前小事而忽视了“进”或者“止”,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行动,要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而目光长远者则能不被一时的局势迷惑,不会只受一种想法的引导,而能依时而动,以更宏观的视角纵观全局,对“进”与“止”的察觉更符合目标需要。当人以群利而非私利考虑问题,我们将以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式做到“知进”与“知止”。人类能屹立于万物之林,靠的绝不是个人的强大,而是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与坚守。许多时候,人们并非不知“进”与“止”,而是整体的利益屈服于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屏蔽了“进”或者“止”:“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自私自利,让人们用垃圾“装点”风景名胜,用污水“侵染”江河湖海,只“进”而不知“止”;固守于传统职业而不愿做基础领域的拓荒者,只“止”而不知“进”。人的社会属性,让我们生而具有以整体的利益考虑“进”与“止”的责任。当然,运动是相对的,这意味着自我认为的知进、知止,可能并非实际上的“进”与“止”。古代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始终在专制的牢笼中寻求“进”,看似是知“进”的。当西方各国“切换赛道”,以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开创了新的篇章,我们眼中的“进”,也就成为了停滞在旧时代的“止”。故而,真正的知“进”与知“止”,外物的参照便尤为重要。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思虑再长远、再无私,最终也可能原地踏步而不自知,成为了“芝诺时”中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阿克琉斯。人的本质是发展。向更远的未来、更高的维度狂飙突进吧,进一步将海阔天空;但为了潜在的问题收手止步吧,退一步则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陷入进退维谷之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