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极地地区 课前导学(含答案)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极地地区 课前导学(含答案)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11极地地区——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2024)课前导学
一、课前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冰雪覆盖的地区
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南极地区主要位于[1]________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2)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主要位于[2]________以北,包括[3]________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2.极地地区的气候:极地地区共同的气候特征是气温[4]________、降水[5]________、风速[6]________。
(1)南极地区的气候
气温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5℃,是地球上最[7]________的地区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被称为“[8]________”
风 地球上的“[9]________”,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称号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
(2)北极地区的气候
气温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没有南极地区那么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
降水 年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在100~250毫米
风速 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3.代表动物
(1)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10]________
(2)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11]________
知识点2 科学考察的宝地
1.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科考站 建站时间 位置
[12]________ 1985年2月14日 南极洲乔治王岛
[13]________ 1989年2月26日 南极大陆
[14]________ 2004年7月28日 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北极)
[15]________ 2009年2月2日 南极内陆
[16]________ 2014年2月8日 南极地区的伊丽莎白公主地
秦岭站 2024年2月7日 南极恩克斯堡岛
(2)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
(1)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17]________,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现状: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航运、旅游业等悄然兴起。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频繁。
4.科考时间
(1)去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极地地区的暖季。南极地区的暖季是每年[18]________月至次年的[18]________月,北极地区的暖季为每年的[20]________月至9月。
(2)原因:暖季气温较[21]________,且有[22]________,可以充分利用白昼时间。
知识点3 保护极地环境
1.生态环境的现状
(1)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
(2)过度捕杀鲸、[23]________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3)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
(4)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为此,国际社会制定了《[24]________》《[25]________》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二、课后巩固练
1.我国南极科考已进入“航空时代”。科学家可利用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对南极部分地区冰下山脉、湖泊以及深部峡谷进行深入探索。相较于地面科考,南极地区航空科考的优势不包括( )
A.减少地面考察对南极生态的影响 B.不受南极酷寒、烈风等环境影响
C.可以深入探索地面考察受限区域 D.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航空科考数据
2.去南极地区进行科考、旅游,最好选在( )
A.12月—次年1月 B.7月—8月
C.4月—5月 D.9月—10月
3.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B.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C.南极地区海拔高 D.南极地区冰层厚,白色反光强
4.近年来,北极地区卫星图像显示,“白色”面积逐渐减小,“蓝色”面积不断扩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地震、海啸 B.板块运动 C.注入的河水增加 D.全球气候变暖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科考新站秦岭站建成使用,下图为南极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秦岭站主建筑下部架空是为了( )
①防风
②防寒
③防积雪
④防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选择在11月至次年2月,其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
A.为暖季,食物充足 B.为旱季,降水较少
C.为暖季,白昼时间长 D.游客少,不受干扰
南极地区有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4个特殊点。昆仑站是我国在“南极高点”附近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我国曾在昆仑站附近钻取了800米深的冰芯,该冰芯能反馈十万年至百万年气候的变化信息。如图示意南极四点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 )
A.极点纬度是90° B.冰点位于极点的东北
C.磁点位于高点的西北 D.高点海拔4000米以上
8.我国在南极钻取冰芯的目的是( )
①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研究
②对地球历史的研究
③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④开发南极固体淡水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2022年4月2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了第38次科考任务,本次科考历时173天。一位参与本次科考的队员说:“一到中山站,可爱的南极动物就向我们迎面走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科考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可能会遇到下列哪种现象( )
A.阴雨连绵 B.酷暑 C.酷寒、狂风 D.因纽特人在捕鱼
10.在中山站迎接本次科考队员的动物是( )
A. B. C. D.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集合了高效、绿色、智能的优点,其所在的罗斯海是南极海冰生成地,生物资源丰富,对全球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图为我国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秦岭站一般选择在12月到2月建设,主要是因为此时南极( )
A.降水丰富,积雪最多 B.有极夜现象,极光很美
C.正逢春节,寓意吉祥 D.有极昼现象,气温较高
12.未来维持秦岭站正常运行的绿色能源最有可能是( )
A.风能 B.水能 C.石油 D.天然气
13.下列科考活动中不适宜在秦岭站进行的是( )
A.观测海冰动态 B.分析气候变化
C.调查南极生态系统 D.研究雨林生态问题
14.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读“北极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①处沿东北航线航行,终点为________洲。
(2)若夏季在两条航线上航行,乘客可能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
①可爱的企鹅
②漫长的极夜
③因纽特人在捕鱼
④漂浮的冰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北极地区都是海洋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冷
C.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D.北极地区可大量建居民点,发展旅游业
(4)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5.南极地区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天然实验室。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读中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南极地区冰川广布,平均厚度2000多米,说明南极地区________资源丰富;但南极地区又被称为“白色荒漠”,根本原因是________稀少。
(2)南极地区的气候恶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3)企鹅是南极大陆的主人,它们体型肥大,皮下厚厚的脂肪层,有利于它们________。
(4)中国南极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站,该站位于南极点的________方向。
答案以及解析
一、课前知识梳理
[1]南极圈;[2]北极圈;[3]北冰洋;[4]低;[5]少;[6]大;[7]寒冷;[8]白色荒漠;[9]风库;[10]企鹅;[11]北极熊;[12]长城站;[13]中山站;[14]黄河站;[15]昆仑站;[16]泰山站;[17]固体淡水资源;[18]11;[19]3;[20]5;[21]高;[22]极昼;[23]海豹;[24]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25]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二、课后巩固练
1.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相较于地面科考,南极地区航空科考可减少地面考察对南极生态的影响,可以深入探索地面考察受限区域,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航空科考数据;南极地区航空科考依然会受南极酷寒、烈风等环境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A
解析:去南极地区进行科考、旅游大都选择在12月—次年1月,原因是12月—次年1月是南极洲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考察。故选A。
3.答案:D
解析: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无论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北极地区中部是海洋,南极地区中部是陆地,南极地区海拔高,南极地区冰层厚,白色反光强,所以南极比北极更冷;根据题意。故选D。
4.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白色是指冰川,蓝色是指冰川融化后汇入海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蓝色海洋面积扩大,跟踪考察表明,在1978—1996年间,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缩小了约6%,即每年实际减少约3万平方千米;冰层的平均厚度也由原来的310厘米减少到180厘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山脱离南极大陆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大陆冰盖的体积迅速缩小。故选D。
5.答案:B
解析:南极洲风力强劲,地面多积雪,经常有风雪天气,类似于沙漠上的沙丘移动,所以秦岭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是为了防风、防积雪,①③正确;下部架空不能起到防寒的作用,南极地区干燥,降水少,不必防潮,②④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11月至次年2月份为南极暖季,此时气温高且白昼时间长,食物不是从南极获取。A错误,C正确;南极全年干旱,降水少,南极气候恶劣,全年几乎没有游客,BD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图中极点纬度是90°S,A错误。冰点位于极点的正北方向,B错误。磁点位于高点的东北,C错误。图示等高距为1000米,可判定,高点海拔4000米以上,D正确。故选D。
8.答案:D
解析:我国在南极钻取冰芯的目的是对地球历史的研究和对气候变化的研究,②③正确;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研究和开发南极固体淡水资源不是我国在南极钻取冰芯的目的,①④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极地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所以科考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可能会遇到酷寒、狂风的现象,AB错误,C正确;因纽特人位于北极地区,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A选项为熊猫,B选项为北极熊,C选项为企鹅,D选项为大象,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被称为“南极的主人”,所以在南极中山站迎接本次科考队员的动物是企鹅,C正确;熊猫、北极熊和大象都不分布在南极地区,ABD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秦岭站一般选择在12月到2月份建设,主要是因为此时南极,有极昼现象,气温较高,有太阳光照,方便建设,B错误,D正确;此时南极降水少,A错误;正逢春节,寓意吉与秦岭站一般选择在12月到2月份建设无关,C错误。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南极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因此秦岭站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是风能,A正确;南极地区气候寒冷,水资源主要以固态的形式存在,这不利于水能资源的开发,B错误;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化石能源,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CD错误。综上,故选A。
13.答案:D
解析:在秦岭站可以进行的是观测海冰动态、分析气候变化、调查南极生态系统,ABC不符合题意;南极地区没有雨林,不能研究雨林生态问题,D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1)欧
(2)D
(3)C
(4)气温低(寒冷);降水少(干燥);多狂风
解析:(1)北极航线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连通亚欧及北美。狭义的北极航线分为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两部分,由图可知,图中①处沿东北航线航行,终点为欧洲。
(2)夏季在两条航线上航行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可以看到漂浮的冰山和因纽特人在捕鱼;故选D。
(3)北极地区就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以海洋为主,A错误;南极比北极冷,B错误;大量建居民点,发展旅游业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D错误;2004年中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也是我国唯一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C正确;故选C。
(4)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处高纬度,太阳辐射少,都具有气温低(寒冷)、降水少(干燥)、多狂风的特点。
15.答案:(1)淡水 降水
(2)酷寒 干燥 烈风
(3)保暖
(4)长城 正北
解析:(1)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岸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极地区冰川广布,95%以上的面积为冰雪覆盖,平均厚度达2000余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称,由于海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南极冰川为淡水结冰而成,说明南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由于该地区气候酷寒,且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被称为“白色荒漠”。
(2)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说明南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并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极地地区;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其根本原因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所以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归纳为酷寒、干燥、烈风。
(3)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南极气候酷寒,企鹅体型肥大皮下脂肪厚,有利于保暖。
(4)根据所学及图可知,我国南极地区的五个科考站分别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以及罗斯海新站。由于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正北方向,其中长城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而且位于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