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学期初中期末质量监测卷
初一历史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满分为50分。
第I卷 客观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 地处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多年,是无锡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堪称无锡地域文明之源。马家浜文化第一手史料的获得主要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现 C. 史书记载 D. 学者推断
2. 某历史学习小组同学利用AI(人工智能)搜索古人类资料时,输入了“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三个关键词。据此,AI可能展示给他们的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郧县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3. 据考古发现,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品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与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 审美观念提高 B. 社会阶级分化 C. 建筑水平高超 D. 农耕技术发达
4. 考古发掘是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的玉器文物可以印证中华文明的( )
A. 连续性 B. 和平性 C. 创新性 D. 多元一体
5. 据《兰陵县志》记载:周朝时期,在今天兰陵县内出现了向邑(今向城镇)、次室邑(今兰陵镇)、襄贲国(今长城镇)等诸侯国。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实行( )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被使用
B 战国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C.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争夺霸主地位
D.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统一
7.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诗经·荡》中讽刺周厉王暴虐说:“内避于中国,覃及鬼方。”这说明文物( )
A. 能够完全反映历史真实 B. 比文献记载更加真实
C. 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 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
8. 史学家胡宝国在《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中写道:“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中的“政治上结束战国”是指( )
A. 秦灭六国 B. 秦的暴政 C. 割据混乱 D. 商鞅变法
9. 下图为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秦砖上的字体应属于(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楷体 D. 行书
10. 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 严刑峻法 B. 休养生息 C. 分封诸侯 D. 北击匈奴
11. 东汉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如今,对汉武帝的科学评价应该( )
A. 坚信班固的旧观点 B. 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 赞同司马光的认识 D. 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
12. 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 )
A. 王莽建新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开元盛世
13. 《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年幼继位,外戚窦宪兄弟独揽大权,内外臣僚都难以接近皇帝。后来,皇帝借助宦官郑众等铲除了窦氏势力,郑众被封爵加官,登公卿之位。上述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政治的重要特征是( )
A.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C.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 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佛教逐步在中国社会传播开来。西方的罗马贵族以穿中国丝绸为富有和荣耀的象征。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B. 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C.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 导致了国家长期分裂政局动荡
15. 下面流程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 )
洗涤原料——浸渍沤制——烧制草木灰——蒸煮、春捣——制浆——捞取晾晒——码放
A. 青铜铸造 B. 制瓷工艺 C. 造纸技术 D. 农业耕作
16. 东汉班固认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此处的“实录”指的是( )
A. 《离骚》 B. 《春秋》 C. 《史记》 D. 《水经注》
17.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与这两处人文景观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 吴起、张仲景 B. 李斯、张角 C. 管仲、张衡 D. 李冰、张陵
18.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 夏、西周 B. 东汉、西晋 C. 东汉、唐 D. 南宋、北宋
19. 南朝的沈约在《宋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三十余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民庶繁息……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这反映了( )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 政治中心开始调整
C.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D. 商业城市逐渐兴起
20.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此处描述的战役是( )
A. 涿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21.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今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国人多不悦。”这则史料反映的是( )
A. 战国商鞅变法 B. 周平王东迁洛邑 C. 西晋八王之乱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2. 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A 祖冲之 B. 贾思勰 C. 钟繇 D. 蔡伦
23. 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以下图片和文化成就对应准确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汜胜之书》 C. 《伤寒杂病论》 D. 《兰亭集序》
24. 这一时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是各民族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是( )
A. 夏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第Ⅱ卷 主观题(共2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9分,第26题8分,第27题9分,共26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中国道德与政治、法律的结合,即为中国式的德治主义,成了公正与仁爱的典范。他主张欧洲应该引进中国的优良法律和道德。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密《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四 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五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摘编自唐志君《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激烈变革的时代”是哪一历史时期?并据材料一,指出各学派提出各自学说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回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商鞅认为“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属于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4)据材料四,分析“儒学”取得正宗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西汉时期促使“儒学为正宗”的具体措施。
(5)据材料五,指出现代国家的治国方略。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是皇权至上。皇帝将国家一切权力——司法、立法、行政各种大权,皆操在一人手中,成为独裁君主。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就成为专制主义的另一个特点。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此计妙哉。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
图1 秦朝疆域图 图2 西汉疆域图
材料四 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
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1)据材料一,指出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回答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名称。并据材料二指出此计的妙处所在。
(3)观察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与秦相比,西汉的疆域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图2中A处设置的行政机构名称。
(4)据材料四,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秦、楚等国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古代世界有游牧与农耕两大民族,彼此之间冲突不断,……两汉王朝,面对威胁,一方面战争;另一方面本着“和为贵”的理念与传统的“合纵连横”策略,积极从外部世界寻找同盟者。
——摘编自张象《论古丝绸之路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秦、楚”态度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两汉王朝主要受到哪个游牧民族的威胁?并据材料二,指出两汉王
朝面对威胁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三,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两种方式。
2024年秋学期初中期末质量监测卷
初一历史 参考答案
第I卷 客观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 主观题(共2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9分,第26题8分,第27题9分,共26分)
【25题答案】
【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目的: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2)主张:为政以德、德政、以德治国;思想核心:仁。
(3)办法:重刑;学派:法家。
(4)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措施:尊崇儒术。
(5)治国方略: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26题答案】
【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2)名称:推恩令;妙处:平和的手腕。
(3)变化:变大(西汉时疆域多了西域部分);名称:西域都护府。
(4)主流观念:大一统(天下一统)。
【27题答案】
【答案】(1)变化:从视为“夷狄”到承认其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
(2)民族:匈奴;对策:战争(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从外部世界寻找同盟者(派张骞出使西域)。
(3)积极影响: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方式: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