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技法12 什么样的事物可言志(托物言志手法)-【好作文什么样】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微技法12 什么样的事物可言志(托物言志手法)-【好作文什么样】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作文 什么样
——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
好作文什么样
). 12.什么样的事物可言志 ————-托物言志手法
微技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对托物言志的作文,最恰当的选择是一开始就引出事物,一定要选择自己的心爱之物、美好之物、熟悉之物。然后,我们要对所选的事物仔细观察并深刻思考,从它们身上寻找可以“喻人”或抒情的点,抓住了相似点去状摹事物,进而展开联想,把所喻的人物品质特征融入到描绘的物象中,为“言志”架桥铺路,才能使“托物”和“言志”契合交融。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先极力写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写自己受到它的感染,感悟到生活哲理,热爱生活,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着意描绘事物。对所托之物要进行精妙细致的描写,这是写好这一类作文,让情景交融的重要环节。“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对“物”的描写是为了“言志”,描形是为了传神。否则,就成了水中浮萍,随风飘荡,没有了根基,没有了依托,就无从“言志”。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内在的“神”。在《一棵小桃树》中,作者抓住小桃树的成长历程来写,突出其成长中的精神意志,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托物言志的作文,要“立意在先”,对所咏之物,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选择最能体现“物”的“人格”化的一面来生发联想,找到“物”与“人”的契合点。在叙事描写中,把物与人放在同一背景中展现,将“物”人格化,这“物”就成为一种象征,就能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表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赋予“落红”人的情感,表达出诗人的心志。
名家范
心中的芦苇
张弛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它们是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的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用诗化的语言描绘芦苇的形象特点:空灵悠远、孤独清高。?】
芊芊芦苇,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生命的句号。【进一步写独特,独特在“摇曳”与“张力”的巧妙结合。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描绘芦苇形象。】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意气风发的少年水手,采兰拮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厚重的中华诗篇,多与芦苇结缘,成作家爱“物”。】
【给芦苇一个深厚的文化背景,描写、抒情融于一体写芦苇。】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芦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苇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回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芦花”与我深情款款。眼前是芦花?还是人?人与芦花映衬,芦花形象与沧桑前人暗相唱和,绵绵情意不尽……“物”与情融合,抒发悲怆情感。】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已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结尾引用名言点出主题。能将芦苇的精神内涵挖掘到这个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自然表达“心中”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顽强向前追求美好的愿望,该是托物言志的极致了】【由物及人,托物言志。芦苇形象,象征人类形象——柔弱但韧性无穷地一路向前。这就是作者讴歌的“芦苇”精神。 】
【点评】
文章主要有三个特点:立意独特、通篇象征、语言诗意。?
 立意独特:很少有人歌唱芦苇的柔韧与坚强,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做到了。它将情与景、事与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现实与历史熔于一炉,刻画了芦苇非凡的品性与气节。通篇运用象征手法。文章句句芦苇,字字人。我们似乎在每一次描述“芦苇”的字里行间,都能看见坚韧高洁、悠远独立的人类灵魂,体会到作者洋溢其中的对芦苇坚韧品性的赞美与崇尚。这,就是象征手法用得好的效果了。
 语言诗意,是需多说的。我们感觉到了一幅幅的画,很美,那就是“心中的”诗意……
同龄作1
枯荷
午后,带着考试失意的落寞,拖着久坐无力的双腿,我踽踽而行,来到小区的荷塘边。随意看一眼,见不到一丝生命的气息。肆虐的冬寒掐灭了一池冷水,只留下一片沉寂。【①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失意的“心”看到一片沉寂的景色。“掐灭”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冬寒的肆虐。】
近处看来,池中只有几枝枯荷竖立着,光秃秃的,形影相吊。【②点题 ,再次表现低沉的情绪】
倏忽间,眼前浮现出夏日荷花塘的光景:一片片绵延的绿云,烘托出一朵朵半开的红莲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夏日荷花绰约的风姿】那样的欲开不开,将香不香,这美丽而又耐人寻味的红莲装饰了我的多少个仲夏夜之梦啊!④【描写、抒情相结合,盛赞夏荷,为下文做铺垫】
而眼前这茕茕孑立孑立立的枯荷自然更不能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红”的盛景相提并论了。我心灰意冷,正欲离去,⑤【对比映衬中更显枯荷的冷寂“我心灰意冷”直抒胸臆】却又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池塘边画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凑上前去观看,那画纸上呈现的不正是这一池枯荷吗?【⑥文笔一转,引起下文】看着我一脸疑惑,老人笑着发话了:“孩子,你也喜欢荷花?”我不解的嘟囔着:“不就是一池破败的河吗?有什么好赏的?”⑦【任务的神态、语言描写。凸显人物精神】
听完这话,老人的变得严肃起来,说道:“怎么说没有好赏的?你看那挺立的的茎,无论风吹雨打,它总是挺直了腰杆,绝不弯折;看那枝头。尽管没有花朵点缀,却已有了点点新绿,即将生出新骨朵;在看那一个个莲蓬,它们日日朝向东方,时时盼着新春,并不死寂。⑧【排比句彰显文采】哪怕在这寒冷充斥的时节,荷也这般寻春盼春,不折不挠,用尽心力生长,何来无赏之说?老人捋了捋胡子,又长叹道,“荷开之景固然美,但现在——花开之前努力生长的经历——才是最美的。⑨【巧借老人之口,揭示荷花给人们的精神启迪。人物语言生动,富有哲理】
说完,他将视线转向前方,我顺着他的目光仔细看去,果然看见枯荷在寒风中摇晃,却也执着地竖立,枝头泛出点点清白的生机。我恍然间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多么浅薄。正如老人所说,花开的果子或许很美了,但为了花开而付出的努力、花开之前的过程才是最美的。盛夏绽开的荷花的确是美景,美景凋零之后的那份追求与执着,才是荷花真正的灵魂。【⑩议论抒情,展现“我”对老人所说的话的感悟】
荷花能经受严冬的折磨,就不能经受学业暂时失败的考验吗?荷花能支撑盛开的梦想,我也能实现学业有成的辉煌。(11)【句式整齐,展现“我”对老人说的话的感悟】
经历挫折并不可怕,我也要在心底描绘出一幅最美的图画。(12)【照应开篇,引人深思】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
思路清晰,文章细致的展现了枯荷的傲骨,回忆红莲夏日卓越的风姿,花残的寂寞和花盛的灿烂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色彩鲜明,富于质感。借绘画老人之口,揭示出荷花的精神内涵,写出了荷花对自己的启迪。
2.首尾照应,全篇心理活动造成开篇时低沉的情绪,结尾处点题,水到渠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融合。
同龄作2
风,它还没回来。
公园里碧绿的大草坪上,蒲公英一颗挤着一颗,那白得近乎透明的绒毛拢成一个球形,薄薄的,仿佛轻轻一吹就会如烟似雾地飘散。这一大片蒲公英连在一起,就像天然交织的鹅毛毯,铺在宽广的天地之间。
这儿很辽阔,很安静。一眼望去只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脑袋挨着脑袋在微微摇摆,又像是一粒粒银色星光撒了下来。
每一朵蒲公英的中心,好像都有一个褐色的花核,将数条白丝线牵引在一起,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花球,就像一群孩子手拉着手,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似乎在轻轻呢喃着些什么。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那颗花球便摇摇欲坠,这也不得让孩子们抱紧了妈妈的腰,害怕一阵轻风过来,便刮走自己落了单,不知如何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
后来,一颗蒲公英生长得越来越繁密,这意味着蒲公英成熟了。既然成熟了,那它们就不可能永远赖在那根细细的花根上,也不会永远在那一个小小的地方吧。
这让我不禁抬头看了看天空。天这么蓝,云朵那么白,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你还在依依不舍眷恋着妈妈温暖的怀抱吗?霎那间,我的心跳仿佛漏了一拍,静得似乎都能听见心底头的回音。
南风悄悄地吹来了。本还抱成一团的蒲公英,恍然之中,如同雪花般在空中飞舞。一颗颗种子都脱离了那根细细的枝条,就那么小的单单一颗,被山风带起,带到更远的地方。它们纷纷扬扬地离开了,它们要去独自看看这世间的风景,它们得再去另一处佳境播种繁衍……
是啊,毕竟这番天地,还得自己去追逐。如果永远躲藏在妈妈的臂膀下,不愿意独立去面对风的侵袭,又怎么会走得更远呢?
南风懒懒地吹过,它们独自奔往更远的天边。
【名师点评】
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如何独自去面对向往的世界?女孩的心中充满了遐想和走出去的彷徨。小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蒲公英种子成熟后离开花茎的现象传递了自己受到的启发:学会独立才能走得更远。托物的部分描写细腻,指向明确,最后的感悟水到渠成,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较好地服务了小作者的意图。
微写作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前,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3.写完后读一遍,认真修改润饰,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思路点拨】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具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朋友的怀念,也是贞洁、爱情与永恒的象征。由月亮引起的遐想很多,但写作时一定要把主题确定下来,才不至于让你的遐想漫无边际。我们要积累一些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故事。关于月亮最著名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不死药;还有吴刚受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传说中月亮里也有一些动物,如蟾蜍、玉兔。
更要积累一些有关月亮的诗词,理解月亮寄托的寓意。提到月亮,我们就会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亮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引起人们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会引起你很多遐想,一定要学会用上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的意象和诗句,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饱满又富有文采。
可描写美妙的乐景。在描写过程中,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让笔下的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可借月抒发心中的真情,巧妙抒怀。古往今来,月亮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和内心情感的寄托物,可由月亮展开浪漫的想象,甚至还可去描写古典诗中所描绘的月亮。既然是以月亮为文题进行写作,无论写景、还是记事抒情,都要建立在对月亮展开的细致描写上。描写月亮时,除了对月亮本身的阴晴圆缺、色彩变化展开描摹外,还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烘托月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