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之六段综合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全面指导(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之六段综合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全面指导(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议论文的的结构模式之六段综合式
【基本知识】
一、议论文的定义及要素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的论证结构的议论文。
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二是论证结构严密,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论语体,准确、概括、逻辑性强。其中论证结构规范是写好这一类型议论文的关键。
二、议论文论证结构——六段综合式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范文引航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
(提出论点,准确鲜明)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不要过于详尽。举例时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议论)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叙述)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评论)(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③忧患可以光复一个国家,同样道理,忧患可以使一个生命创造奇迹,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忧患,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丰富了中华史学文化的宝库;是忧患,让邓亚萍悬梁刺股,发奋苦读,取得了人生的另一块沉甸甸的金牌;是忧患,让张智慧研发出第四代洗衣机,让海尔集团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如果西施没有娇好的容貌,……如果西施仅有娇好的容貌,……)等假设句式把主要例子变成对比材料。
④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
(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处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中的我们,也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身处忧患,还是享有快乐,都要拥有一支镇静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思想:忧患中,乐观进取,化压力为动力;成功时,站到生命的更高层,不被安乐遮望眼,放远目光,且莫贪恋一时的快乐,重蹈蜗牛的覆辙——强大得令许多天敌都无可奈何,却惨死在小巧柔弱蠢笨的萤火虫手中!
(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⑥忧患是风,推动生命之舟。让我们借忧患之风,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联系实际,结尾升华)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遭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排比句引出中心论点)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正面详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 消沉了吗 没有。笑对痛苦,“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正面详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扣题分析)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的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反面论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的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联系现实升华主旨)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你嘴角边还会有甜甜的笑……(结尾形象回扣中心)
话题:退路与出路
置之死地而后生
绝处逢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表现的是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和敢拼敢闯的勇气。
不留退路,就是负重前行,自我加压,表现的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观点)
事例1: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摸怪样的“阴阳头,一连数月,足不出户,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事例2:项羽看见秦军人马众多,士气正盛。引兵渡河后,他下令”皆沉船,烧庐舍,持三日粮“。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路没有了,粮食也不多了,不战胜敌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楚军的将士们激昂振奋,互相勉励,人人都报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
分析:以上两则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断掉退路来逼迫自己努力,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但人总会有身心倦怠、贪求欲念、懒惰懈怠的时候,斩断退路,就能抵御诱惑、战胜惰性,从而全力以赴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事例3:施耐德的父亲二十岁时,背井离乡,到芝加哥谋生,除了一艘摩托艇,他一无所有。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他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但他没有那么做,他果断地卖掉了自己的摩托艇,断绝了自己的后路。最终,他在芝加哥创立了一番事业。他说:”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把帽子扔过去。这样你就会想方设法翻到另一面去。“
分析:把帽子扔过墙去,你就会毫不犹豫地越过高墙去捡帽子。这就是断绝退路的做法,让自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类比论证:”剑短一分,险增三分。”选择短剑,虽处劣势,但要险中求胜,必勤练剑招,以剑招之长补兵器之短。斩断退路,就是把自己放在劣势,以期注入进取的动力,进而不断努力以积蓄力量,然后转劣势为优势,转败为胜反面:漫漫人生路,不可能总是天遂人愿、一帆风顺。有些人预留退路,心存侥幸,懒惰懈怠。结果往往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反例:面对强敌,宋朝廷先是割地求和,以求太平;继而,朝服称臣,以求自保;接着,退守江南,以求苟安。一退再退,到最后退无可退之时,只能坐以待毙,自取灭亡。
分析: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事事留有退路,这就意味着他在做事之前,就已经准备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就会变小。留有退路是在为逃避搭桥,为失败铺路。
比喻论证:岩缝间的小草,没有退路,才能破土而出;厚茧中的蚕虫,没有退路,才能化蛹为蝶;悬崖边的雏鹰,没有退路,才能振翅高翔。“进则生,退则死”,这是用兵之道,也是人生之理。
不要轻易说“不”
①我们知道,生活有着太多的曲折,也有太多的意外,但是,“既然选择了前方,但只顾风雨兼程”,认定的,就要去坚守,不要轻易说“不”。
②如果厄运不小心降临在你的头上,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轻易中断快乐的航程,不要轻易说“不”。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台湾残疾人画家谢坤山,19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又失去了一只手,一只眼睛,他克服常人难于克服的困难,坚持练习生活自理,后来又学会了用嘴含着画笔作画,成为台湾著名的现代画家。面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打击,谢坤山没有坐等政府救济,没有轻易对他的人生说“不”,他说,“我从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我只想我还拥有什么。”他成功了,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偶像。汶川大地震73小时后,北川女子龚天秀没有轻易对生命说“不”,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她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后来又向消防官兵要来锯子和剪刀,自己锯掉小腿,剪断筋肉,爬出废墟。
③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了,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要继续以一个将军的姿态,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再一次投入新的战斗,不要轻易说“不”。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从不轻易说“不”,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面对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为了科学研究,诺贝尔不怕寂寞、不怕失败、潜心钻研,没有轻易说“不”,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④如果惰性、害怕寂寞、缺乏恒心——这些诸如此类的人性的共同敌人一千次地向你招手,你也要一千零一次对它们挥手拒绝,不要轻易对自己的坚守说“不”。既然认定了是正确的航向,就要不顾一切地冲向理想的彼岸。大凡非常之人,往往有非常的“坚守”。面对社会的变故,生活的艰难,思考的寂寞,他们没有轻易说“不”:一生的血泪,10年的披阅和增删,曹雪芹给我们构建了一座文化的巍巍昆仑《红楼梦》;15年的执著,司马迁写就光耀千古的史家绝唱《史记》;40年的坚守,马克思终成照亮人类的哲学巨著《资本论》。
⑤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⑥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⑤守的过程。
不要轻易说“不”
①什么是“不”?那是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当你说出“不”字的时候,你也就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没有希望。然而,世事无绝对。世上几乎没有事情是绝对可能或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朋友,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
②不轻易说“不”,是一种智慧。
③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你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公司“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
④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
⑥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力量。
⑦汶川地震造成了众多生命消逝、家庭的残缺,看着泪流满面、伤心欲绝的灾区人民,我想对你们说:“不要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灾难让你们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生活还要继续。”不要轻易放弃,不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这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在困难面前挺直脊梁的力量,我深信,这种力量能为灾区人民抚平伤痛,勇敢地走下去。
⑧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但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却要不假思索地说“不”。
⑨当陈水扁在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DNN作出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莎朗 斯通提出“地震报应”论时,我们大声说“不”。不轻易说“不”不等于面对可能损伤民族,伤害国人感情的事也忍气吞声。
⑩一个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不”,什么时候不能轻易说“不”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才能在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在奥运来临之际,让我们理性对待“不”字,扬起一叶民族之魂的风帆!
点评:这是一位理性思维很好的考生的作品。“不”字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如否定、放弃、拒绝等。作者开篇定向,把“不”理解为“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这样写的好处是论题集中,避免大而空泛,便于深入展开。作者认为“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首段明确阐释了题目的涵义,“轻易”就是“不加以认真思索”,这样写扣得紧点得明。主体部分用了两个例证,论述了在不同困难面前不轻易说“不”是智慧是力量,用例新鲜,评例精恰,论述有力。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停止思考的脚步,结尾部分简练有力地提出“不轻易说‘不’不等于面对可能损伤民族,伤害国人感情的事也忍气吞声”,从而使文章充满辨证色彩,行文比较周密。总之,本文架构清晰,论述缜密,文风质朴,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井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
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此为第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
【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
【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
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第四步;迭据。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迭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第五步;归纳全文。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走出旧框框,冲破习惯势力》的结构;
第一段,追根溯源,引出习惯;千年历史,沉重习惯。
第二段,初举一例,习惯可变;人们习惯了“迪斯科”。
第三段,连举三例,强调危害;爱迪生、赵王和猿人。
第四段,辨证分析,指明危害;缺乏创新,永远落后。
第五段,冲破习惯?安于现状?正反对比,敲响警钟。
第六段,联系实际,习惯沉重:呼吁冲破,焕发潜能。
此文就是六段定“乾坤”,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议论文“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值得借鉴。
考题链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唐师曾是世界闻名的摄影记者,拍出了卧龙山区大熊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枪林弹雨中的伊拉克等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可是,他的摄影装备却极其简单,穿着和普通人一样。有人问他“人们都说干什么要像什么,像不像,三分样,可怎么看着你不像摄影师呢 ”他说“干摄影师别太像摄影师。”真正的行家哪有功夫装扮自己 凡是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像什么的人,多半是不懂行的冒牌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展示
第一段:引用材料,提出论点。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搞摄影的就要穿件到处都是口袋的背心,扛着三角架,背着“长枪短炮”。但闻名世界的摄影记者唐师曾说,干摄影别太像摄影师,要追求自然,保持本色。(材料句)他的摄影装备却极其简单常听人说,干什么要像什么,还说,像不像,三分样。(分析句)仔细想想,这话真能蒙人,其实像不像不在表面,而在内里。(观点句)(140字)
第二段:正面论证,叙议结合。
真正的行家都是深藏不露的人,哪有工夫装扮自己?(观点句)凡是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像什么的人,肯定都是不懂行的冒牌货,想要用外表的华丽掩盖自己内里的苍白。(阐释句)爱因斯坦终生从事科学研究,从不讲究穿着。一次,比利时国王慕名邀请爱因斯坦前去做客,他们按约定时间派司机前去接爱因斯坦。大约半小时后,司机开着空车回来了。原来爱因斯坦穿着带有尘土的破雨衣和破皮鞋去赴约,而司机以貌取人,觉得他实在不像是物理学家。(材料句)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把主要精力花在修饰自己的外表上,每天西装革履,他还有多少时间去进行试验和演算?怎么会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分析句)大凡要千方百计把自己装扮成“像什么”的人,其真正的用心就是来“唬”和“蒙”外行人。(结论句)(300字)
第三段:反面论证,凸现中心。
凡是拿腔作势唬人的人,不是骗子就是个做给人看的样子。(观点句)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电影作品,英雄人物必定是“高大全”,站舞台中间,高举右手,声嘶力竭的喊:同志们!绘画作品正面人物必占画面三分之二,横眉怒目金刚状:冲啊!(材料句)其实,制作者越是想把这个人物做成“英雄样子”,这样的英雄越是让人感到如同土埂木偶,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分析句)(160字)
第四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真正的行家用作品证明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样子。(观点句)作家要有公认的好书,画家要有传世的好画,政治家要有流传久远的政声。(阐释句)就像米开郎基罗的雕像,蒲松龄的《聊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材料句)谁又知道这些传颂千古的人物样子如何,知道的是他们的作品。(分析句)(110字)
第五段:联系实际,关注现实。
习总书记视察深圳,轻车简从,无列队迎送,无交通管制,谁又能说这没有主席的“样子”?这折射出的是新一届领导人“实干兴邦”的工作作风,引来民众赞叹、八方喝彩。(80字)
第六段:回扣材料,升华主题。
不把自己装扮成“像什么”不仅是唐师曾一人,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也说过:“留个鸡冠头、长胡子,就是艺术家了?打死我也不信!”外表华丽的鲜花,不一定都能结出果实,而深埋于地的种子,却能落得一地花生。(9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