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之总分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全面指导(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之总分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全面指导(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之总分总
【基本知识】
不同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可以提高论证的效果和说服力。在写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结构模式,以达到最佳的论证效果。
议论文写作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三大部分,在内容的展开上,常见的模式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析问题为“分”,首尾部分为“总”。开头的“总”要么提出话题,要么提出论点;结尾的“总”一般是重申观点或深化论点。较为复杂的是中间部分:可以是分论点并列,可以是不同角度的论据并列,可以是对照式的并列,可以是递进式的延伸等。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怎样的“分”,都应该在“总”的统摄之下,并为“总”服务的。
总分总结构在表达上要适当作出某种标志,尤其是在“分”的部分,要有相对一致的句式或相互照应的词语来表现“分”的关系,让文章显得思路清晰,也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就是文章的开头,阐述主题、表明总论点。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来阐述主题的重要性引出总论点,也可以直接切入场景自然而然引发总论点,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总论点……总之,开头就是要点题,提出总论点。
“分”,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用来阐述总论点,是文章的主体。一般会提出几个分论点来分段论述支持总论点。
“总”,就是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或者点题升华主题。
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其中,“总”是文章的主题或中心论点,“分”是支持中心论点的几个分论点或段落,而“总──分──总”式是在总结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或回应主题。
1.“总──分”式: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角度或层次进行论述,最后总结;
议论文的“总──分”式结构模式是一种常见的论证结构,其特点是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1)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主要作用是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在“总──分”式结构中,引言部分通常比较简短,一般采用直接点明论点或通过引用、提问等方式引起读者兴趣。
例如:“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我认为重建诚信体系是当务之急。”
(2)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作用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提出分论点或支持论点的论据。在“总──分”式结构中,正文部分通常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的主题都是分论点之一,而且每个分论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例如,在上述引言之后,正文部分可以这样展开:
“首先,重建诚信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其次,重建诚信体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最后,重建诚信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每个分论点都可以展开论述,例如:“为什么说重建诚信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为什么说重建诚信体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等。
(4)结论: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主要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并提出建议或展望。在“总──分”式结构中,结论部分通常比较简短、精炼,一般采用概括性的语句来总结全文,强调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
例如:“综上所述,重建诚信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律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总──分”式结构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可以将正文部分分为若干个并列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分论点。但无论如何,“总──分”式结构的本质是将文章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分──总”式:开头先提出一系列与中心论点相关的分论点或事例,然后对这些分论点或事例进行分析和论述,最后总结得出中心论点的结论;
议论文的“分──总”式结构模式与“总──分”式结构模式相反,其特点是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1)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主要作用是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在“分──总”式结构中,引言部分通常比较简短,一般采用直接点明论点或通过引用、提问等方式引起读者兴趣。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认为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那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2)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作用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提出分论点或支持论点的论据。在“分──总”式结构中,正文部分通常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的主题都是分论点之一,而且每个分论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例如,在上述引言之后,正文部分可以这样展开:
“首先,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其次,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最后,环境保护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分论点都可以展开论述,例如:“为什么说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为什么说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等。
(3)结论: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主要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并提出建议或展望。在“分──总”式结构中,结论部分通常比较简短、精炼,一般采用概括性的语句来总结全文,强调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
例如:“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环保工作,推进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分──总”式结构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可以将正文部分分为若干个并列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分论点。但无论如何,“分──总”式结构的本质是将文章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3.“总──分──总”式: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角度或层次进行论述,最后再总结或回应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是一种完整的论证结构,其特点是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1)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主要作用是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在“总──分──总”式结构中,引言部分通常比较简短,一般采用直接点明论点或通过引用、提问等方式引起读者兴趣。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认为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那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2)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作用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提出分论点或支持论点的论据。在“总──分──总”式结构中,正文部分通常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的主题都是分论点之一,而且每个分论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些分论点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并列、递进等。
例如,在上述引言之后,正文部分可以这样展开:
“首先,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分论点1)。其次,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分论点2)。最后,环境保护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分论点3)。”
每个分论点都可以展开论述,例如:“为什么说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为什么说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等。
(3)结论: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主要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并提出建议或展望。在“总──分──总”式结构中,结论部分通常比较简短、精炼,一般采用概括性的语句来总结全文,强调中心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同时,结论部分也可以对分论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
例如:“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环保工作,推进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总──分──总”式结构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可以将正文部分分为若干个并列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分论点。但无论如何,“总──分──总”式结构的本质是将文章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示例剖析】
基本模式:
中心论点:一般为文题
首段:起始段,段末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分论点一及其论述
第三段:分论点二及其论述
第四段:分论点三及其论述
末段:总收全文
利用“总分总”结构进行宏观构思
构思实例1:
《你是独特的“这一个”》
首段:有一个成语叫做“趋之若鹜”,有一条古训叫做“人云亦云”,有一种现象叫做“跟
风”,有一种口头禅叫做“世界不少我这一个”。你是一只陀螺,受外力的抽打而旋转不停的陀螺,停止这不由自主的转动吧,相信,你是独特的“这一个”!(分析:非“纯正”的“总分总”结构,而是一个变体——“分总”结构:三种现象为“分”,经过过渡,回到中心论点为“总”,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二段: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已无相同,人自应各各相异。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便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而存在。人说:这个世界是圆的,你说:不,这个世界是方的。这并没有错,也许伟人就是这样诞生的,伽利略曾被称为疯子,牛顿是个与众不同的笨小孩,毛泽东也曾是个吟诵着“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狂妄少年。但历史淘出了这些“独特的‘这一个’”的真金。你与众不同,但你或可与伟人为伍。(分析:分论点(总)——过渡——举例(分)——析例子(分)——过渡——回到分论点(总)由六个部分组成)
构思实例2:
《必须跨过这道坎》07上海卷
中心论点1: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
分论点一:世界上“坎”的存在是必然的
分论点二:我们生而为跨过“这道坎”而来
分论点三:经历坎坷才能体会到人生大美
总收全文:成人不自在,过“坎”即成人
中心论点2: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
分论点一: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我们任重而道远。
分论点二: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我们对人生有着永不殆尽的眷恋和热爱。
分论点三: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坎坷与崎岖是一种美,一种财富。
总收全文:道虽阻,路虽长,然而,当我们催促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时,所谓美景,便在水一方了!
必须跨过这道坎
《诗经》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引用课文中的相关诗句开头,为文章语言增色,又很简洁。)
人生路诚然是蜿蜒曲折,百专千回,可是有勇有智之辈,一定会对自己坚定地说:“必须跨过这道坎!”倘若不幸遭遇坎坷被称作是无奈的宿命,那么这掷地有声的“必须”二字,则是将无奈升华为一种旷远崇高的意识境界,一种意志品质。(解释题目,回答“是什么”,并亮明观点。)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我们任重而道远。就这一点,孔子是我们亘古不变的榜样。在刀光剑影、折戟沉沙的战乱年代,孔子并没有在黑暗腐朽的朝野中俯首称臣,他更没有隐遁山林,不问世事。孔子避人却不避世,一心追寻圣明贤主,实现“以礼安邦”的理想,眼看前人遥遥远去,后继者寥寥无数,耳听他人冷嘲热讽,他却始终义无反顾,策马奔波,逾越了重重阻隔,最终以“立言”而“立德”,千秋万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旷世瑰宝和不朽的民族精神。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笃信“任重而道远”才不甘停歇的吗?回首看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我们不也背负着实现人生价值,为民族崛起奋发拼搏的神圣责任吗?磕磕绊绊,头破血流,又何以不堪一击了呢?我们为自己,为时代而圆梦,怎能不勇敢地跨过这道坎!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我们对人生有着永不殆尽的眷恋和热爱。坎坷谓何物?与美好的人生比较,它只是海之一隅,山之一毛,抿抿嘴,咬咬牙,一切将会成为身后的浮眼烟云,而前方却是花团锦簇的幸福彼岸。海伦·凯勒在无光、无电、无声的世界之中生活了数十年却从未谈及放弃,因为她热爱每一株用手、用心触碰到的花草,她依恋每一个陪伴在身边的人,于是她握紧双拳,坚定不悔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跨过这道常人无法想见的坎。我们有信念,有美好的情景,这一切都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在跌到中继续前行。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坎坷与崎岖是一种美,一种财富。落笔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此时此刻与我一样坐在考场中的七名盲校学生,他们一定正用敏锐的指尖触摸着试题吧,或许,在他们刹那间读至这作文题时,脸上早已荡漾出会心的笑容。身体的残疾初是一道人生大坎,而现在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财富吧!
(以上三个部分分别从三点来论述为什么“必须跨过这道坎”。)
道虽阻,路虽长,然而,当我们催促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时,所谓美景,便在水一方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范文引航】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天地合而万物生。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做世界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清朝几百年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为此时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西方的差距,我们没有再妄自尊大。故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不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是一种优雅的风度。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日本民众充分展示出了这种姿态和风度。几千遇灾民众正等待救援物资,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心中的恐惧,以及生理上的饥饿、口渴等不适。令人惊讶的是,整个等待过程队伍一直井然有序,十分安静,领取物资时也没有一个人插队,最后整个场地没有任何垃圾,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的生命、需求都是平等的。而在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或集体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不以自我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的眼里,你只是个行为怪异的年轻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乐。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以谦卑的姿态、优雅的风度去生活,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
【指津】根据递进式结构要求,本文的第二、第三两段应该互换,这样才与第四段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式结构要求。
入世做事,出世做人
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入世是投身社会、进取有为的人生态度,出世是超脱世俗、逍遥无为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要入世,也要出世。入世做事,出世做人,方能领略人生的大智慧。
入世做事,方成大器。以进取积极的心态做事,方能建功立业,从而名垂青史。孔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而初衷不改;屈原忧国忧民,宁葬身鱼腹也不随波逐流;司马迁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尽忠报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虎门销烟……他们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惧前路艰险,满腔热血、奋不顾身地投身到社会历史的洪流之中。他们身上闪烁着入世精神的光辉,成为后世仰望的灯塔。
出世做人,方悟大道。以逍遥超脱的心态做人,方能参透人生悟大道。出得世界来观看世界、体验世界,你会发现一个更加自由的天堂,一个更加广阔的宇宙。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面对仕途失意和入世理想的幻灭,也曾郁闷徘徊,苦苦挣扎。但在黄州赤壁,老庄精神消融了他内心的纠结,山水灵气润泽了他文学的光华,他终于实现人生觉悟,完成精神突围。当他以出世的心态融入生活,即便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亦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情怀。只有当我们看淡尘世、淡泊名利、忘怀荣辱,方能领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惬意,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方能悟得人生大道而不迷失本性。
以出世之心做人,入世之心做事。“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才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做人,对名利不必看得太重,不为名缰利锁所捆绑,方可活得从容潇洒;行事,却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认真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不枉来人间走一遭。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一出一入,天人合一,观照世界的同时切身体验着世界,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入世做事,方成大器;出世做人,方悟大道。唯有出入相宜,才能感受生命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点评】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开篇辩证分析了“出世”和“入世”的具体内涵,引出“入世做事,出事做人”的论点;接着列举古代名人的具体事例,分别从“入世做事,方成大器”和“出世做人,方悟大道”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尾阐明“唯有出入相宜,才能感受生命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大智慧”的道理,回扣论点。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大量引用诗词名句,文采斐然,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考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去年,我国家庭服务和早期教育领域因种种缺陷导致了一些恶性事件。有创业者认为,缺陷的存在虽然带来一些问题,但也预示着下一轮的创业机会。这些领域的需求已经非常饥渴,创业者如果能针对缺陷提供优质的供给,就一定会是大生意。所以,这两年一个大的创业风口便是家庭服务和早期教育。
的确,生活的缺陷中往往隐藏着创造的机会。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范文展示:
创造萌生于缺陷
过去的人们飞鸽传书,现在人们电话联系;过去人们相隔千里见不着面,现在一个微信视频就能解决。可见,生活的缺陷中往往隐藏着创造的机会。(提出论点)
如今,摩拜单车家喻户晓,它成功便在于良好地弥补了人们生活的缺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上班族也越发繁忙,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水泄不通的现状下,摩拜科技公司从此诞生。公司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给生活中多数人带来了便捷。单车投放量大,随处可取,并关注到人们出门不忘带手机的特点,使用手机扫码骑行单车,因此屡获好评。并且它不光弥补了上班族的缺陷,还让学生上学、骑车锻炼、外岀踏青等行动没有了缺陷。摩拜单车的红火将会持续,給老百姓造福。(事例一)
摩拜单车的创始人一定是会悉心观察生活的人,这个新行业的兴起虽受到许多效仿,但它的公司是最了解民众生活缺陷的。针对缺陷提供优质的供给,并且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影响,一个行业具备这样的特点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对公司对民众都有益。(分析事例一)
2003年互联网受到关注,中国发展水平又进了一大步。马云在当时填补了互联网作用的缺陷,近两年,他又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杰作——手机支付。现在不少人出门总是忘带钱,但手机却从不离身。马云便抓住了这一点,创造出“支付宝”,引领全社会走向“无现金”时代。现在无论是大商场,小商铺,甚至是路边的小贩摊,总能看到有着“扫码支付”的二维码牌,人们只需用手机扫码输入付钱的金额即可,这又完美避免了商家找错钱或买家无零钱的缺陷。马云的创业又一次迎来成功。(事例二)
有人戏称,支付宝是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细细想来确实有理。马云的创业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完美弥补了大家生活的缺陷。这也是他从穷小子到富豪的致富原因。为人们提供好的有用的,才会是成功的创业。(分析事例二)
不论是马云还是摩拜单车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对生活缺陷的敏锐。生活中这样的行业随处可见:整容、快递服务、外卖、培训机构等。这都是“对诊下药”。这些创业者针对人数庞大的民众群体的生活缺陷提供优质供给,无疑是笔大生意。(联系生活)
所以,生活中往往隐藏着创造的机会,我们想要成功需要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总结全文——怎么办)
在缺陷中创造
莫泊桑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生活中存在许多缺陷,但缺陷中往往隐藏着创造的机会。
线上化妆品领域因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可信的化妆品网站的缺陷导致了中国的广大女性消费者对于线上购买化妆品的信心不足。而陈欧认为,这个缺陷的存在虽然带来线上化妆品没有领头羊企业存在的问题,但也预示着下一轮的电商创业机会。这时国内刮起了团购热,于是陈欧先借着团购的方式做着玩,凭感觉一步一步来。由于公司的流动资金只剩30万,只好一面继续着游戏广告业务,一面用了2天时间,在技术上让团美网上了线。团美网以正品平价形象口碑相传,更名为聚美优品,成为国内领先的女性时尚限时折扣购物平台。
陈欧之所以能够成为年轻的CE0,是因为他抓住了电商创业的机会,针对线上化妆品领域提供优质的供给,于是收获良好的口碑,聚美优品也因正品平价被广大消费者信赖,销售额在国内遥遥领先。
快递业领域因SARS爆发这个危机事件导致了快递的业务量猛增,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但王卫认为,缺陷的存在虽然带来运输快递的问题,但也预示着下一轮的巩固顺丰在速度方面的优势的机会。于是他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通过租飞机,顺丰实现了全天候、全年365天无节假日派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干线,即便头天下午6点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凭借革命性的服务,顺丰的货量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抵消了包机增加的成本。这种良性循环,让顺丰成为仅次于EMs的快递巨头。
正因在那次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事件中,王卫抓住巩固顺丰优势的机会,针对运输方面的缺陷,提供优质的供给,顺丰才能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闷声不响地稳坐国内快递的第二把交椅。
“困难与布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缺陷与创造亦如此,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缺陷,但我们要从中挖掘隐藏着的机会,并抓住这个机会,弥补缺陷,针对缺陷提供优质的供给,从而收获精彩人生。
让我们将缺陷转变为契机,共同创造美好吧!
素材
1、德曼和自来水笔
1884年,沃德曼是欧洲一家公司的职员,一次他从好几位竞争者中为自己的公司拉到一笔生意。但是当他递上一瓶墨水和一支当时人们使用的羽毛笔,请对方在合同上签字时,不料从笔尖滴下几滴墨水,把合同给弄脏了。
更糟糕的是,合同上的关键的字句被染得模糊不清。沃德曼只得请对方稍等片刻,让他去重新拿一张合同纸来。可是就在沃德曼离开的那一会儿,另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乘机抢走了这笔生意。这使沃德曼十分沮丧,他认为问题出在那支羽毛笔上。
强烈的悔恨与愤慨的感情,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他决心研制一种使用方便、墨水能自动地均匀流出的笔。经过努力,沃德曼终于发明了自来水笔。
虽然当时的自来水笔远远不如现在的钢笔这样精巧,但也不再像羽毛笔那样使用不便和容易滴出墨水了。由于沃德曼是这样研制出自来水笔的,所以有人把自来水笔的诞生叫做“盛怒之后的发明”。
2、便利贴的由来
1868年,美国3M公司发明了一种胶水,却不是很成功。这种胶水看上去很粘,可就是粘不牢东西。
这一缺憾一直困扰着工程师福莱。直到1974年福莱参加礼拜翻开歌本时,书签掉了下来,他突然想起那次不成功的发明,于是灵机一动:把这种胶水粘在书签上,书签不仅不会一下子就掉下来也不至于粘得太牢固导致拉扯不下来。便利贴就这样应运而生。便利贴一经问世,便十分畅销,至今仍是3M公司的不败商品,并持续演化出无痕挂钩等其他明星产品。一次创造的缺憾未必是永远的缺憾,工程师福莱就是一个人生的智者,他将生活的缺憾智慧地转变成了完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