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初识议论文(结构+内容)-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初识议论文(结构+内容)-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识议论文真面目——结构
在接触议论文之前,学生基本上都是写记叙文。议论文与记叙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形式,但二者又有各自的写作方法,当然,也可以说是写作套路。如202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对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不同要求: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议论文概述】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写作有什么要求呢?议论文应该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对于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就从阅读议论文、分析议论文开始。
下面我们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优秀作文为例,通过对作文的分析来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写法。我们从议论文结构到议论文三要素初步认识议论文写作。
【内容讲解】
一、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大部分:
开头——表明论点;
主体——证明论点;
结尾——总结论点。
如作文《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的结构是这样的:
①……下围棋如此,人生亦然:重视本手,方可行稳致远;追求妙手,才能一路生花。
(第①段是作文的开头段,用来提出论点)
②重视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动人心。
③……。
④重视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窥星辰。
⑤……。
⑥揆诸当下,当代青年多的是热衷追求妙手,而忽视最根本的本手。……!
(第②—⑥段是作文的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
⑦本手方可行稳致远,妙手才能进而有为。……。
(第⑦段是作文的结尾段,用来总结论点)
从结构上看是“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大层次,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写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开头)——分析问题(主体)——解决问题(结尾)。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证明)、论证(怎么证明)。
(一)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的观点、看法、见解、主张。议论文的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二者是总分关系。
我们以《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一文为例:
①……下围棋如此,人生亦然:重视本手,方可行稳致远;追求妙手,才能一路生花。
这第一段就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论点,表明论点,最后一句“本手为基础,重视本手,方可行稳致远,到达千里之外;妙手为创新,追求妙手,才能一路生花,窥见星辰大海。”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长可短,但一定要有概括性,要明确。
《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在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1:②重视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动人心。
分论点2:④重视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窥星辰。
分论点3:⑥揆诸当下,当代青年多的是热衷追求妙手,而忽视最根本的本手。……
分论点3也可以参考前两个分点设置,但观照现实,更能让作文有时代气息。
【注意】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高中写作一般2—3个,3个居多)。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二)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论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增强观点的说服力,理论论据增加论点的深广度。我们以《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一文为例:
1、
②重视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动人心。——(这是观点句)
③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正如“画龙点睛”,“睛”重要,“龙”也必不可少。我们每每惊叹于苏炳添在赛场上跑出的“中国速度”;而很多人看不到的是,训练场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蹬踏起跑器,一次又一次地回看录像。压低身体向前,起身,冲出跑道……每个动作都全神贯注、精益求精。苏炳添知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正是成千上万次的“本手”锤炼,最终成就了他赛道上的成绩突破;“妙手”一鸣惊人,看似偶然,实则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努力的“本手”的必然。
这一段是为证明观点“重视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动人心”,以“苏炳添努力训练”为例,来说明苏炳添的“中国速度”这一动人心的妙手,不是凭空而来,是重视本手,努力训练的结果。
2、
④重视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窥星辰。——(这是观点句)
⑤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我认为,“妙手”的确“偶得之”,但“本章”非“本天成”,而是“本手”使然。正是对量块的一遍遍的研磨,“研磨大师”叶辉才打磨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正是翻烂4本字典的坚韧不拔,英雄朱彦夫才完成了一部饱含着热血的生命之作;正是不断地观察,一遍遍地纠错,江梦南才学会说话,从无声里突围,吹出了心中嘹亮的号角……“妙手”并非偶得之,其背后所隐藏的皆是汗水、辛勤、功夫的“本手”。做好“本手”功夫才能“至千里”,追求“妙手”创造才能“窥星辰”。
这一段是为证明观点“重视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窥星辰”,从“卢延让、贾岛”到“叶辉、朱彦夫、江梦南”的人物列举,这是举例论证,既说明“本手”的基础作用,也强调了“妙手”的作用。
文中这些论据的运用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三)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借助论证方法,也可以进行逻辑推理。
常用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我们以《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一文为例:
论证观点1“重视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动人心”时,举了“苏炳添”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也叫例证法。
论证观点2“重视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窥星辰”时,“而我认为,“妙手”的确“偶得之”,但“本章”非“本天成”,而是“本手”使然。”几句对陆游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进行分析,这是道理论证;接着举了“卢延让、贾岛、叶辉、朱彦夫、江梦南”的例子来证明观点,这是举例论证。
————————————————————————————————
【加深理解】
我们再从议论文的结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角度对后面作文进行分析。
一、先看“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①……一件件故事里,我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是作文的开头,提出了中心论点。
②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
这是作文的分论点1:谈故事在文化传承的作用。
③立生命之直标,锚前进之方向。……。
这是作文的分论点2:谈故事对人生影响的作用。
④品万物之殊同,领世界以大美。……。
这是作文的分论点3:谈故事对世界交流的作用。
⑤……且看中华文明的洪流,在新时代浪潮中奔涌前行!
这是作文的结尾,再次总结了中心论点。
二、再看“2024年·全国甲卷”的作文《坦诚交流,相遇满怀》:
①君了如珩,羽衣昱耀。坦诚交流让心中所想成为他人所思,出现心心相印的画面。吾辈青年,让理解和支持在坦诚交流中相遇。
这是作文的开头,提出了中心论点。
②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坦诚交流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相遇满怀的必经之路。
③忆历史烟云,魏征……。孙权……。揆诸当下风景,是社区王部孟二梅……。坦诚交流,使生活更美好;坦诚交流,让你拥有知音;坦诚交流,温暖他人。
这是作文主体的第1层,也是分论点1: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议论。
④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自我与社会的坦诚交流,让和谐社会与国家富强相偶。
⑤新时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鲁迅……;钱学森……;华为……。只有与社会坦诚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发展的机遇,为时代发展做出贡献。
这是作文主体的第2层,也是分论点2:从自我与社会的角度议论。
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国与国之间的坦诚交流,让合作共赢相遇。
⑦国与国之间的坦诚交流,……。回望历史长河,各……。如今,……。只有通过坦诚交流,我们才能……。
这是作文主体的第3层,也是分论点3: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议论。
⑧吾辈青年当以坦诚交流为立身处世之本。……。
这是作文的结尾,再次总结了中心论点。
三、再看“2024年·天津卷”的作文《不惧外在“被定义”,更要内修“自定义”》:
①缤纷世界,“被定义”无处不在。外界的标签、评价和期望如同无形的枷锁,时常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然而我们不应被这些外在的定义所限制,而应通过内在的“自定义”,锤炼出独特的自我,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这是作文的开头,提出了中心论点。
②“被定义”要辨,辨是非,明态度。
③“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就是“被定义”。……,所以,认真看待“被定义”,不轻易被外在声音影响,是每个人要经历的“成长之困”。
这是作文主体的第1层,也是分论点1:从“被定义”的角度议论。
④“自定义”要敢,敢选择,勇创新。
⑤“狂风吹得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这是不肯被定义的人生。……。通过“自定义”,我们可以打破固有的定义和认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自定义”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作文主体的第2层,也是分论点2:从“自定义”的角度议论。
⑥“被定义”与“自定义”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被定义”既需要“自定义”的打破,也需要“自定义”证明。
⑦……,给出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一步步以“自定义”的信心和表现,改变着“被定义”的内容。
这是作文主体的第3层,也是分论点3: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议论。
⑧“被定义”如风,来自于外,不可控,不可避;“自定义”如根,深藏于内,可生长,可壮大。狂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真正的力量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内心的根,实现自我定义。
这是作文的结尾,再次总结了中心论点。
【综述】
综上所述,议论文的特点是: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以充分的材料证明观点。在结构上,应该形成一个整体意识:开头+主体+结尾。在段落上可以是“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的“五段三分式”议论文,也可以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七段三分式”议论文,也可以是“2024年·天津卷”的作文《不惧外在“被定义”,更要内修“自定义”》或“2024年·全国甲卷”的作文《坦诚交流,相遇满怀》的“八段三分式”议论文,具体段落根据自己的写作思路、内容灵活安排。
标题
开头:…… (第1段)
主体: (第2—4段;第2—6或7段)
层次一:……
层次二:……
层次三:……
结尾:…… (第5段;第7或8段)
初识议论文真面目——内容
我们从议论文的结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角度对作文进行分析,对议论文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这只是从宏观上或者整体上对结构的考虑,但内容上应该怎么写呢?我们也是以几篇高考作文为例,形成一个初步认识,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方向,有意识。
一、阅读作文材料后,先要审题立意,后面的行文都要以此为中心展开。
比如标题,在内容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紧扣关键词。
1、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通过阅读可以把握材料的关键词是:本手、妙手、俗手。所以作文题目《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紧扣了关键词:本手、妙手。也可以拟题为《本手精进在坚持,妙手偶得亦能期》等。
2、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通过阅读可以把握材料的关键词是好的故事,写作方向是故事的作用,所以拟题为《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既扣了关键词,也揭示了故事的作用,还让人想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九仞:极言其高;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如“2024年·全国甲卷”: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材料的关键词是坦诚交流,所以拟题为《坦诚交流,相遇满怀》。
4、如“2024年·天津卷”: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标题《不惧外在“被定义”,更要内修“自定义”》既扣了关键词——“被定义”和“自定义”,也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另外,这几篇作文的标题在形式上都采用了“回目式标题”的形式,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形式。
二、议论文的特点是: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以充分的材料证明观点。那么,材料怎么才能充分呢?
1、先看“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
第③段是为了论证第②段分论点1:视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动人心。
其中,“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引用了爱迪生的名言,“苏炳添”的事例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巧妙引用用于说理中,从论据上看,既有事实论据,又有理论论据,从论证方法上看,既有举例论证,又有道理论证。
第⑤段是为了论证第④段分论点2:重视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窥星辰。
这里引用了“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举例用了“研磨大师”叶辉、英雄朱彦夫、清华博士江梦南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第⑥段,“揆诸当下”一转,让作文观照现实。“穿过历史的沟渠”与“摊开现代的卷轴”形成对比,突出作文的现实意义。又引用孔子的名言,强化观点。
第⑦段是对观点的总结与深化。既引用了“庄子”的话,也借“铜锣”的打造来说明道理。
整篇文章有引用,有事例,材料丰富,论证充分。
2、再看“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第①段的观点“一件件故事里,我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引用了陆机《文赋》里的句子“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意思是片刻之间通观古今,一瞬之间巡行天下。
第②段的观点是“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然后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屈原沉重的悲慨、东床快婿、竹林七贤、、三国里的赤壁、水浒里的好汉等来论证故事在文化方面的作用,材料丰富。
第③段的观点是“立生命之直标,锚前进之方向”。引用了《旧唐书》的句子“但立直标,终无曲影。”举了雷锋、王二小、武大靖的人物例子,又用了课本中《桂花雨》《和时间赛跑里》《秋天的怀念》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材料充分。
第④段的观点是“品万物之殊同,领世界以大美”。引用了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句子,举了意大利女宇航员引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介绍在太空上的感受、中国歌剧院推出的歌舞剧《孔子》在海内外引起重大反响等例子,使用了典故“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这句话出自《易经》,原文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可以知道时序季节的变化,而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美好情操、美好品德,就可以教化天下人民,让人的境界提升,也让社会发生变化。这也是现在我们“文化”这个词的来源,而“人文化成”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精神。这一段古今中外,材料丰富。
第⑤段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引用了宋代诗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句子。
整篇文章只把这些列出来,就可以感受到材料的丰富。
3、再看“2024年·全国甲卷”的《坦诚交流,相遇满怀》:
第①段的“君了如珩,羽衣昱耀”是明代苏文震亨的句子,原文是“于身为长物,于世为闲事。君子如珩(héng),羽衣昱(yù)耀”。意思是对于世人来说是游手好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身外之物。君子好比是美玉,披上羽衣则会更加明亮耀眼。
第②段“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毛泽东的诗句,意思是就像雄鸡一鸣,天下得了解放,一起欢唱演奏庆祝的很多,也包括新疆(就是于阗)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第③段引用了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典故出自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而且“忆历史烟云”,举了魏征、孙权的例子。“揆诸当下风景”,举了社区王部孟二梅的故事。
第④段“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dié:小土堆)”是元代李京的诗句,意思是脚下盘踞大地,山顶直冲上天,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在玉龙雪山面前成了小沙丘小土堆。
第⑤段举了鲁迅、钱学森、华为的例子来论证观点。
第⑥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相互不冲突。
第⑦段,“古丝绸之路”“今一带一路”构成对比,论证坦诚交流在国与国之间的作用。
4、再看“2024年·天津卷”的《不惧外在“被定义”,更要内修“自定义”》
全篇既有多出引用,如“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狂风吹得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冯骥才: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也有丰富的材料,如李白、钟扬、王羲之、苏东坡等人物例子,还有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的成语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的使用,这些都丰富了文章内容。
通过对这几篇作文的分析,我们有了一个宏观认识——议论文写作要有清晰的结构来体现写作思路,也有了一个微观认识——议论文在内容上需要丰富多样,这需要平时学习中多积累写作素材。
【综述】
以上是我们通过作文分析对议论文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如:
1、如何确立中心论点? ——学习审题立意
2、标题怎么写? ——学习拟题
3、开头写什么? ——学习开头方法
4、主体写什么? ——学习结构安排
5、分论点怎么写? ——学习分论点设置
6、用什么证明论点? ——学习积累素材
7、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 ——学习论证方法
8、每一层写什么? ——学习完整段落
9、结尾写什么? ——学习结尾方法
10、语言怎么表达? ——学习句式运用、修辞手法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