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文章五诀,提升写作我们结合梁衡的《文章五诀》,学习议论文写作。他提出的文章五诀是:形、事、情、理、典。 好文章作用于读者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二是知识,三是美感,四是思想。形、事、情、理、典是文章中的五要素。“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形”、“事”为信息、知识层,“情”为美感层,“理”为思想层。典是前四者,特别是“事”的浓缩,是二次利用。依据目的和材料不同,文章分成描写、说明、叙事、抒情、说理等类型。就单项的目的而言,描写而不单调,说明而不平板,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为了更好,高手为文时常在同一篇文章中穿插互用各种手段,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比如,务虚的议论文枯燥、空泛,就用务实的形象、事例去补充,这叫借形说理,借事言理。记实的叙事文易浅易碎,就用理去穿之,这叫借理言事。文章五诀之一:形字诀的运用“形”的手法,是文章中使用最多的。文学艺术本属形象思维,文学唤起读者的美感,主要靠形象。凡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抽象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正义、邪恶等理念都可以付诸形象,用形象来表现。1、单纯写形一篇作品总要塑造一个形象,或要借助某个形象表情达意,巨型作品则是众多的形象之叠加组合。如《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中就有数不清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文学的基本功是描写和叙述的功夫,即表形的功夫。如课文《项脊轩志》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如作文《重视本手行稳致远,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中:我们每每惊叹于苏炳添在赛场上跑出的“中国速度”;而很多人看不到的是,训练场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蹬踏起跑器,一次又一次地回看录像。压低身体向前,起身,冲出跑道,再回到起点,蹲身,冲出跑道……每个动作都全神贯注、精益求精。苏炳添知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正是成千上万次的“本手”锤炼,最终成就了他赛道上的成绩突破。只要把客观事物的形态说准确,就能吸引人,就可以卒读,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而任何事物的形式本身就有独立存在的美学价值,客观事物本身就具有一种外在的美感,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正如理性本身就有魅力,就可以征服人。所以单纯写形的功夫,实际上是选择、剪裁的功夫,像艺术中的摄影。2、借形写形即比喻,借另外一种形象来描写这一种形象,以求生动深刻之效。如作文《泼墨于外,工笔其中》:人生犹如一张宣纸,而我们则是在其上挥毫之人。我愿我的画作,既有泼墨山水的磅礴大气,意境深远,又有工笔花鸟的精巧秀丽,精美雅致。当与他人相处,我愿简单相待,在人生的纸上泼墨绘出意境悠悠的远山。……当与自己相处时,我愿复杂严谨,在人生之纸上工笔细描出最绚烂的风景。……人生就如一张宣纸,而我们则是在其上挥毫的人。我愿自己既有泼墨的潇洒,又兼有工笔的细腻,绘出绚烂而独特的人生画卷。借“画”的这个形象来描写“人生”,生动深刻。3、借形说理在阐述一种观点、理念、概念时,借助形象来阐述则神采飞扬。如作文《痕迹》中:岁月如同一条白色的长绢,无数的人从上面流过,他们都在上面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有简单而深刻的素描,有浓重却衬托素净的山水,有艳丽多姿的水彩,也有永葆光鲜的油画。不同的痕迹表现出别样的人生。这篇作文把岁月比作“白绢”,每个人的经历便是在“白绢”上作画。可如拍摄电影一样,适时切换镜头,描写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场景,这样可一举多得,不仅使人物例证丰富,而且画面感极强。如作文《学如弓弩才如箭,人生自强有三昧》:“挽弓当挽强”,强弓硬弩,箭矢自能百步穿杨。同理,要抵达人生的星辰大海,必须沉潜学问、砥砺才干。晨光熹微中的朗诵,有披星戴月的晚归,有行色匆匆的脚步,有凝神思考蹙缩的眉宇。那有十年如一日的闻鸡起舞,秉烛破夜……丰博的学问,便是我们的强弓硬弩。当然这还不够,他们更有“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知行合一,更有上山下乡的社会实践,更有“尘埃之微,补益山海”的志愿者和公益活动,更有自觉谛听时代的风雷激荡……他们走出书斋,博物致知,自觉将满腹才学砥砺为经世致用的才干,准备经纬祖国的大地山河,这便是他们的强劲的箭镞。【分析】完成写作驱动任务“当代高中生该怎样做”,几乎所有同学都在表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而作者不避那些的三点一线的琐屑校园生活:高中的早自习、晚自习、跑操……等校园生活,反而充满了诗意和情怀。又如作文《力行近乎仁》:实践,在苏轼的竹杖芒鞋下;在李时珍的遍尝百草中;在郦道元的轻舟中流中,在姚鼐信而有征的考据中;在袁隆平的蹲守观察中;在南仁东奔走大山深处之中;在费孝通的对乡土中国的实地考察中……作者为了表现力行、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空洞说理,而是入情入境,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古今仁人志士实践、实干的场景,来表现实干兴业、兴邦的主题。“竹杖芒鞋”、“遍尝百草”、“轻舟中流”、“蹲守观察”等场景,画面感很强,而且有动感,使人物呼之欲出。4、借形写情一是借人的客观外形描绘,来揭示人的主观内心之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妻子的“漫卷诗书”,作者的“白日放歌”,揭示了听到消息后的惊喜之情。二是借人身外的客观景物描绘,来映衬折射人自身的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并没有直说作者心里如何悲凉,而是连用11个客观形象一字排出,浓浓的旅愁就力透纸背。注意:这种“借形写情”不能完全代替直抒其情,“形”字诀只可帮助而不能代替“情”字诀。而且也不能整篇不着一“情”字,全靠“形”来表达。短小的诗可以,为文则做不到。所以,借形抒情之法要掌握两点,一是此法只起辅助作用,必须与其他几字诀混合交错使用;二是只在全文中小段、数行、数句地随机穿插使用。5、借形说事事件是由人物和其活动的内容组成的。叙说一件事可以是平铺直叙的平面手法,也可以充分借助形象,使它生动起来,从而强化效果。《焦氏笔乘》说,韩熙载犯了罪,李后主要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于是韩熙载给李后主写了个表,表里说:“无横草之功,可裨于国;有滔天之过,自累其身。老妻伏枕以呻吟,稚子环床而坐泣。三千里外,送孤客以何之;一叶舟中,泛病身而前去。”语言之简洁,描绘之形象,可谓悲惨凄切,李后主看了,被深深打动,也不顾什么国法就赦免了他。在这个关键时刻,聪明的韩熙载借助“形”字诀,描绘出老妻、幼子、孤客、篷舟、病身等一系列形象,不言悲而更悲,不说难而愈难。李密《陈情表》中: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极力描写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以期获得皇帝的同情。文章五诀之二:事字诀的运用在生活中,我们总想把自己知道的,经历过的事告诉别人,同时也想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人们渴望交流,想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一种本能。这就决定了文章的叙事功能,游记、特写、消息、通讯、笔记、小说、戏剧等这些体裁的文章中,以叙事为主,就是在其他以说理、抒情等为主的文体中也常常离不开叙事。1、单纯叙事作为文学的叙事,作者总是想通过叙述再现故事的过程,再现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场景等,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创造出一种文学的美感。表达,最基本的是叙述要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作者想说的和读者想知的,因叙事是个过程,还要符合逻辑,有节奏。事件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美:单纯的叙事,不要作者主观耳提面命地去讲道理,也不要高呼大喊地去发泄感情,要的是循着事件本身的脉络,静静地叙述。叙事文章的绝妙之作首推清·沈复的《浮生六记》。你随便抽读其任何一段,都是景物人事历历如在目前,文字眉目清秀,如闺中少女天生丽质,又如静静庭院收拾得花是花、草是草,树影筛日光,微风送蝉鸣。比如这一段:是方七月,绿树荫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荫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少焉,月映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记述避暑一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何等简洁。作者剥石见玉,剥皮见笋,完全靠袒露事件本身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叙述与描写的共同之处是要逼真。不过叙述是以人为主体,人所历、所为之事的叙述;描写是以物为主体,人对此物取一种客观的态度,或婉转、含蓄的折射态度。2、借事塑形借事塑形,就是塑造形象。形象已不是单纯的外形,而要有血有肉有神,所以就离不开“事”的表现。只有通过事件的验证、展示,才能见形传神。最讲究人物形象的是小说,这得力于小说可以放开手脚地虚构造形,可以编出许多事件故事,剪裁提炼出许多典型,用“事”——事件的结构、过程、冲突等来塑造人物。我们平时写一篇短的散文,或一篇论文,虽不能像作小说一样去铺叙故事,但仍然可以依此原理,选取极典型的事,完成一个真实的形象,收到惊人的艺术效果。如《项脊轩志》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生前对作者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作者的疼爱与厚望。3、借事言理文章中真正见奇效的是除了叙事外,还能将事件用于说理、抒情等其他文体中去。叙事文章中无理则无骨,如云团柳絮,失之浅、软;说理文章中无事则无肉,如瘦石立岸,塞风冬树,失之干、硬。说理文章自然是以理为主,论点、论据、论证等层层展开。但我们仍可以换个角度用事情去言理。这样既避免了理念满篇的枯燥,又加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特别是于说理之中突然插入一事,则可转换笔锋、活跃空气,文章有了生气,道理也就更可亲可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范文参考】心中期许,笔下风云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行至今日,我们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的第一件礼物。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错杂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鸟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还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漩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拥有其独特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辛波斯卡偏爱那“写诗的荒谬”,我亦珍视手中握笔的机会。读者的呼声或许打断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艰涩或许凝滞了你的笔尖,但生活的书页唰拉拉翻过,那空白是否让你惶恐?又是否让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读者”?读者的呼声与要求无论承载着压力或是动力,我们都应将其化为心中怀着的感激、存着的期许,以其写出自我色彩,崭露笔下风云。翻山越岭,他们就会听到你的事。【分析】第三段,联系实际说理,说理之中突然插入生活中的细节: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使文章有了生气,道理也就更可亲可信。4、借事言情在实际运用中,叙述手段也常被借去抒情。有时是在浓郁的抒情文字中插进一事,以助其情;有时则通篇叙事,让事件静静地流淌出真情来。如《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的推移。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五诀之三:情字诀的运用情感是人类生活中很特殊的一样东西,人生少不了它,当然写文章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事实、思想、信息,非事、非理、非形,是一团如烟如雾,似无却有的东西。它笼罩人身四周,弥漫社会各处,一切客观的事物都可以在人心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不同的情绪,所谓春风得意,秋雨愁人。“情”字诀在写作中的运用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借情助理,含情叙事。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用表达情感的文字直接表述。如《哈姆莱特》中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那一个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恩,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但是,情感是一张说不明道不清的网,它是个幽灵,幽深莫测,变幻不定。对这个幽灵的表达和描述绝不是几个固定的词汇就能完全概括,所以常要借景、借形、借事等去抒情。2、借情助理“理”这个东西天生枯燥,常拒人三尺之外,在你没有理解它之前,很难主动靠近它。这就要靠情去连接、诱导、帮助,所谓动之以情,如绿叶缀枝,青藤绕松。真情是接近真理的最好过渡。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临牺牲前在狱中写了一篇著名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他以浓烈的夫妻恩爱之情,以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诠释有革命就有牺牲,为民族大业勇于献身的至真至大之理。3、以情写形“形”是物的外貌,是死东西,但作者是活的人,其写物之形状时必有一种情,将人情移于物形。我们在平时说话和作文章中已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许多带有感彩的字词。比如“后半夜”这个概念,可以有这样几种表述:晚上12时以后;后半夜;深夜;遥夜沉沉。可以看出这四种表述,一步比一步更感彩化。当我们用这种含情的文字去描写无生命的物或景时也就满纸生情,与读者的距离会大大拉近。如欧阳修《秋声赋》中: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余”与“童子”对声音有不同的认识,欧阳修在文章末尾说:“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考虑到究竟是什么原因摧残了人,又何必怨恨这秋季的声音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4、含情叙事含情叙事是将事写在纸上又被人读,自然也就注入了作者的情。为文如为人,贵在自然,平常怎么说,就怎么写。当时有什么心情,就用什么心情去叙说,这事就动人,就耐读。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样一段叙述: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实事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至今我们还可以读出作者那种郁闷、沉痛、冷静的刻骨之情。“含情叙事”与“借事抒情”有时难以分得很细。但这两种手法在使用时大致也有个区分,前者是情在先,引出事;后者是事在先,引出情。文章五诀之四:理字诀的运用理主要是作用于思想层次的。写文章总要给人一点新思想,总要讲一定的道理,没有新道理也要能从新角度阐述一点大道理,这样你的文章才有灵魂。1、单纯说理第一,你说的这个理要有用,要对症,你要能提出一个属于你的新观点,解答读者的疑问。每写一篇文章,不可能总是发现新道理,那么在阐述一个旧原理时,也得有属于你的新角度、新说法,去满足读者,去解他们的思想之结。你的文章只要讲出正确的新鲜的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道理,这就够了。第二,纯说理文章要想让人爱读,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思维,你得用理性的力量抓住读者。文章一层一层,读来言之有理,前理导出后理,下理接着上理,如树之轮,如石之纹,自然天成;如江出峡,如路转峰,非此莫行。文中有一种别无选择的理性力量牵着读者,让人心悦诚服地去接受作者指出的结论。【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时间、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人们看树的倒影,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美妙的景致;而看树的正身,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所以,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我们与美的距离”为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范文参考】我们与美的距离①人常言:距离产生美。我们与美的距离不一定在时间、空间,也在心间、想间。我们可以对美的距离进行“调焦”,以合适的距离对准实际人生,获得更美、更值得过的生活。②为什么距离能带来美的体验?③一方面,我想用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来解释。当我们与事物留有距离时,也为想象留下了空间。既然事物未成定论,我们便能用想象的工具完成自我意识的超越,想象出一种满意的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以达到我们寻找到思想的“世外桃源”的目的。④另一方面,距离感意味着自我中心被排斥在外,功利性被排斥在外。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曾言:“痛苦是自我中心的伟大学校。”而我却想改为“自我中心是拒美于千里之外的毒药”。人非工具,可我们在功利导向的单向度社会中太容易将“我”作为达到功利目的的一种工具,所以一切境遇都为“我”服务,利己则好,因为这样能达到我们的功利性目的。这样就使得生活全然抽象为一个目标,一切事情尤其是好事都得为“我”服务,我们也就无法挣脱自我膨胀的道路,难以跑到另一条道路来审视生活。譬如池子里的鲤鱼,只能看见自己的一片池塘。工具理性的强势带来了价值理性和审美能力的让步。⑤可是,难道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无法看见美了吗?⑥我认为不是的。美的距离感并不取决于参与主体是谁,而取决于自我心灵的调适,用心灵这架“照相机”来调节焦距,对准事物。我们可以接受事物,但不依据一个具体单向度的价值观,而是用多角度来看。就像黑塞在《谈读书》中说的那样,这种调节不同视角来看事物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我们也可以改变思路,用行动去调节距离。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用“似隐非隐”的状态来回答现代社会的功利命题。⑦置身现实生活而仍能品尝出美的并不在少数。颜回将贫苦生活放在远处,只品其君子之乐与宁静之美;冯至在山中小木屋将艰苦条件抛诸脑后,尽情享用自我与自然的哲理之美;大卫·科波菲尔直面受挫的不幸人生,用有书作伴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保有内心的丰盈。我们感受美的合适距离就是我们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的心态。⑧而作为高三生,我们与美的距离也正在一念之间。倘若将学习备考看作自己通往成功的必走之路,以“必须”来给自己束缚,整日盯着自己眼前三尺书桌,以为贴近生活,实则让美无处萌生。而若将它视作人生的一个阶段,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为自己欢呼,为生活会心一笑而不为你争我夺而烦恼,是否也是一种美呢?⑨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即便是直面现实的我们,也可以跳出“自我”的束缚,探索与美的合适距离。与美“双向奔赴”,岂不乐哉?【分析】第②段:“为什么距离能带来美的体验?”一问,引出第③④段的议论。第⑤段:“可是,难道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无法看见美了吗?”一问,引出后面的说理。文章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但是无论如何,说理文章总是难写一点。因为理,是作用于读者的最高层次,一般读者的理解能力,理性需求,较之对形象的感觉、对故事的兴趣和被情所感染的可能都要弱得多。因此说理文章便遇到一个大问题,如何由浅入深,就是如何将读者易于接受的“形、事、情、典”手法用于说理。2、借理析事第一种方法,理字开头,以理领事。就是在刚一落笔,就把理摆出来,先务虚,然后再转入叙事。这样文章一开头就有了一个制高点,有了一条主线,在写读双方间抢先造成了一种于作者有利的势态。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主要是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有针对性地指出在十个方面的事加以注意。但是文章开头并不马上从一、二、三、四谈起,而是先以务虚手法从理入手:“臣闻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然后才慢慢谈那十件事。“理”字开头,然后再用后面的叙述、说明、写景、抒情来一一证实(注意,不是用说理),以让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才知道其言之有理,心悦诚服。第二种方法,事中见理,边叙边析,就是在文章叙述的过程中自然地显现出理来,显其风骨。好文章于叙述抒情中,时时见理,如叶有脉络,墙有钢筋,绵里藏针,古文论称之为"立骨"。人们读后,最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风骨之处,这些哲理之光。苏东坡的《赤壁赋》基本上是写景抒情。最迷人的段子是景色描写,还有主客间的对话。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主客举杯,唱歌谈心,享受自然。但是他突然于景、情间插入一段哲理语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第三种方法是结尾推理。不管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记叙、说明还是抒情,作者在最后总之于一个道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友人修楼并托他写记这件事说起,从远处落笔,大段地描写洞庭景象,天气好时如何,不好时如何;大段写人的心情,顺利时如何,不顺利时如何。眼看文章就要写完了,事、景、情都没有可说了,突然导出一个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文章顿然拔高。【注意】以理为据写形叙事,无论其“理”在头、在中或在尾,这篇文章都不是说理文。理在这里是借来之兵,在写作技巧上是以“理”诀来补其余三诀之不足,相映成辉。3、借理写形形是客观的具体的景物,表“形”的手法主要是外貌描写,以形动人。但是这应了一句话:只有理解了的东西记忆才更深刻。所以,为了更深地打动读者,除了以形感人之外,还可以借理写形,以加深印痕。细分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描写景物的外形时进一步揭示景物自身的客观道理。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描绘这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不是信手拈来,极目所及,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把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面对如此壮美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把自然风景静态和动态的生物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刻揭示秋景之奥秘,揭示人生之哲理。第二种情况是作者主观分析得出的道理,自圆其说也能成立,能够强化所写之形。这时往往是亦情亦理,但仍是以理为主。比如下面这一段是在作者通篇写完红花绿叶后的理性总结:我深夜归来,桌上插着一束红玫瑰,茶几上放着水果篮和一洗手小钵,钵中可人的清水上漂着三片殷红的花瓣。灯下,对着主人这三瓣馨香,我独坐沉思,竟不愿上床了。我本无心,这红花绿叶却枝枝叶叶拂不去,直追客人到梦中。我想红花绿树是专为来装扮我们这个世界的。造物者之所以选了这两种颜色,是因为它代表着生命。你看所有的动物、植物,哪个能离了血红素和叶绿素呢 难怪红花绿树这样叫人激动。它是热辣辣的生命将自己奔腾不息的力,借了红绿两色来显示给我们的呵。生命不息,花树就永远伴随着我们。我明白了,当我们爱红花绿树时,其实是在爱自己的生命。——梁衡《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血液里有血红素,绿叶里有叶绿素,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客观规律。但是将此扩充为一个红、绿代表生命的活力及人对红花、绿叶的爱,这就是借理来强化形了。文章五诀之五:典字诀的运用笔下无典,其文必浅。“典”是“事”的延伸,是事的典型的个例。“典”字诀也可以包容在“事”诀中。文章中用典,是援引过去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很典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为什么有些文章读来总让人觉得轻飘飘的,就是因为缺两样东西,一是没有对以往文化的传承,二是没有作者自己的创造。“典”字诀的运用,就是体现文化的传承作用。历史是文化的叠加,我们写作时,如能将前人的积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拿来,再叠加上自己的新思想,这文章就如牛顿所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新创造,当然就有了足够的高度和厚重感。增加文章厚重感的妙法之一就是用典。1、援用旧典,增加文章的哲理性和厚重感典者,经典也。大部分典故经过长期浓缩提炼后已超出信息知识层,而到达思想层,已不是形、事而具有理,是无数次实践检验过的哲理。2、妙用暗典,增加文章的含蓄细密感在文中直引旧典,这是明典。有时不直用,或不全用,而是暗袭其意,溶在自己的文字中,这是暗典。这样行文更流畅,天衣无缝而又蕴意深厚。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分析】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这里用一“休说”表明我不会思念家乡,表达了想报效国家的志向。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忘怀国事,求田问舍”。辛弃疾这里用典,一句表明我不是贪图名利,而是关心国事。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这里用典表明我不忍虚度时光。3、借典比兴,增加文章的从容度和幽默感“典”的运用,有时候是援引古例,但有时候并不分古今,只是从同类相比的角度取典,重在比兴。以甲来比乙,谓比;由甲来引出乙,谓兴。比是为了阐明其意,引深意境。兴则是起带出,引导作用,很多情况又是比兴兼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的结尾是比式用法:瞿秋白以文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里项羽自刎的典与秋白自我解剖作比,以阐述秋白的坦荡及一切哲人都“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道理。有以上三条,整个文章读来就疏密有序,详略得法;论有所出,理有所据;植根历史,高屋建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