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素养培优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运用。(45分)1.看拼音,写词语。(8分)(1)一位lǎo wēng( )站在máo wū( )边欣赏落日,cǎi dié( )在金黄的菜花上上下飞舞,gòu chéng( )了一幅美好的田园图。(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shǎn shǎn shuò shuò( )可爱的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biān fú( ),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bà qì shízú( )的māo tóuyīng( )。2.选择。(填序号)(1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锄豆(chú) 剥落(bō) 鸡冠花(guān) B.倘若(tǎng) 卜落(bō) 绮丽(qǐ)C.徐公店(xú) 朴素(pǔ) 慰藉(jiè) D.清平乐(yuè) 稀疏(shū) 应和(hè)(2)下列词语中有不是描写乡村景象的一项是( )(3分)A.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B.高楼林立 沃野千里C.瓜菜成畦 麦浪翻滚 D.稻禾青青 瓜藤满架(3)给下列句子中“自然”一词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自然:A.自然界。B.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表示理所当然。D.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①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 )②你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然,别人也要学习你的一些长处。 ( )③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 )④我们只要认真学习,自然会有所进步。 ( )(4)下列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有些人家在门前屋后种满绿竹鲜花,既朴素又华丽。B.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C.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D.因为困难再大,所以我们要按时完成。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2分)(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 (改为陈述句)(2分)(2)例句: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白色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提示:先分述并列的事物,再写它们构成了什么)观察右图,进行仿写。(3分)(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笋从地下长出来的景象。请运用这一修辞手法描写一幅春天的画面。(3分)(4)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照样子,发挥想象补充句子)(4分)①教室里静得②这座山高得4.判断。(对的画“√”,错的画“×”)(6分)(1)读古诗词要注意停顿: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2)“序”字是半包围结构,第五笔是横钩;“踏”宇的偏旁是“罡”,表示和脚有关。 ( )(3)《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一幅乡村春景图。( )(4)“白发谁家翁媪 ”中“翁媪”指老翁,“树头新绿未成阴”中“阴”指树荫。( )(5)《乡下人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图。 ( )(6)《天窗》中屋顶的小洞虽然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但也说明作者童年的孤独。 ( )5.请按要求转述下面的通知。(6分)通 知明天上午举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学生11点放学,请家长11点10分到校门口接学生。校合唱队的同学11点30分放学,请家长11点40分到校门口接学生。实验小学×X××年5月31日(1)如果你不是合唱队成员,你回去应对家长说:(2)如果你是合唱队成员,你回去应对家长说:二、阅读理解。(25分)(一)家乡的小河(13分)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它那火红的脸庞。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红,那处绿。又一阵风吹来,河面上倒映着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xī)窸窣(sū)窣的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显得更静、更清了。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1.“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A.比喻 B.拟人 C.比喻和拟人2.用“ ”画出一句描写小河动态的句子,用“ ”画出一句描写小河静态的句子。(4分)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抄写下来,并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4.你怎样理解“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红,那处绿”这句话 (3分)(二)春之怀古(12分)张晓风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浙渐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诚心的企盼而美丽起来。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吸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蹿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有改动)1.文章第①段中“一首渐渐然的歌”指的是( )(3分)A.雪融时潺潺的流水声。 B.春风的声音。C.下雪时的簌簌声。 D.雪山崩塌时的声音。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把“鸟”比作“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 、 、 的特点。(3分)3.文章第①③⑦段中反复出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3分)A.分别引出春天的美景、春天的企盼、春天的思考。B.反复强调,前后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C.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清晰。D.中心句。4.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三、习作。(30分)四季走过,留下了一道又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倩影。一年四季,犹如一串美妙的音符,每一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韵味。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请拿起笔,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吧!不少于350字。参考答案一、1.(1)老翁 茅屋 彩蝶 构成(2)闪闪烁烁 蝙蝠 霸气十足 猫头鹰2.(1)B(2)B(3)①B ②D ③A ④C(4)D3.(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真叫人沉醉。(2)示例:美丽的花朵,弯弯曲曲的小径,可爱的房子,构成了一幅恬静、美丽的图画。(3)拟人 示例:春天到了,小草悄悄地露出了头,鸟儿在自由地歌唱。(4)示例:①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②仿佛插入了云霄4.(1)√(2)×(3)√(4)×(5)√(6)X5.(1)爸爸(或:妈妈),明天上午举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我们11点放学,请您11点10分到校门口接我。(2)爸爸(或:妈妈),明天上午举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我们合唱队11点30分放学,请您11点40分到校门口接我。二、(一)1.C2.(示例)动态: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静态: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3.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河和家乡的热爱之情。4.即将落山的太阳映照在河面上使河面成了红色,岸边高大碧绿的树木倒映在河面上使河面成了绿色,写出了夕阳西下时小河景色的美丽。(二)1.A 2.蔚蓝 澄净 空旷3.B4.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以及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三、[习作指导]这次习作要求写自己最喜欢的季节。首先确定自己要写哪一个季节,想一想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描写时,可以从这个季节的花、草等植物的特点写起,体现这个季节与其他季节的不同;也可以抓住这个季节景物的变化来写,如秋天里丰收的田地、成熟的果子等。可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同时展开想象,让自己的文章更生动感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