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 自我综合评价八年级下册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B.C. D.【答案】D【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解答】A.花瓶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从而形成虚像,故A不合题意;B.日晷指针在阳光下的影子,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B不合题意;C.蜡烛通过小孔成像,有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C不合题意;D.报纸上的文字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发生折射,从而形成放大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故选B。2.如图为苍鹭从平静水面上起飞的瞬间。关于苍鹭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苍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B.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小C.水越深苍鹭所成的像离它越远D.苍鹭与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A.苍鹭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故A错误;B.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CD.根据“物像等距”可知,苍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始终等于它到水面的距离,与水深无关,故C错误,D正确。故选D。3.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看水中的鱼,是看到由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看到鱼的位置比其实际位置要浅。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4.为保护个人隐私可以给手机贴上防窥膜。如图是其表面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与百叶窗相似,只有正对着屏幕的使用者能看清屏幕,与屏幕成一定角度的旁观者看起来则是一片漆黑。下列与防窥膜涉及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A.雨后彩虹 B.水中倒影 C.树下光斑 D.海市蜃楼【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5.2021年12月9日,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实验,她往水膜里注水形成一个水球透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下列对所成的像分析正确的是( )A.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C.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认识判断。【解答】水球的中间厚边缘薄,则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王亚平发出的光线经过水球时发生折射,且在水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6. 一物体在透镜前20 cm处,当它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其倒立像的移动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由此可判断此透镜是( )A.凸透镜,焦距小于10cm B.凸透镜,焦距大于10cmC.凹透镜,焦距小于10 cm D.凹透镜,焦距大于10 cm【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CD.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而凸透镜能成正立的虚像,也能成倒立的石像;AB.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解答】CD.物体经透镜成倒立的像,说明此透镜一定是凸透镜,故C,D错误;AB.物体故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其倒立像的移动的违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即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说明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所以20 cm>2f,所以.f<10 cm,故A正确,B错误。故选A。7.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12-58所示。 这种检查视力的方法,视力表与人眼的距离相当于是 ( )A.4.6m B.5.0 m C.2.9 m D.5.4m【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计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再根据图片计算出人到镜面的距离,最后与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相加即可。【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距平面镜2.5m,则像距平面镜2.5m;人距平面镜2.1m,则视力表的像与人眼的距离相当于2.5m+2.1m=4.6m,故选A。8.渔民要用一把激光枪击中水中的鱼,他应该将激光枪瞄准( )A.看到水中鱼的位置 B.看到水中鱼的位置的上方C.看到水中鱼的位置的下方 D.无法判断【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确定鱼的实际位置即可。【解答】水中的鱼身上发出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鱼的虚像。因此,实际的鱼应该在看到的鱼的位置的下方,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9.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B.图甲中∠E0M是入射角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入射角。【解答】A.图甲中应选用粗糙的硬纸板,可以在各个方向看到光线,故A错误;B.在图甲中,∠EON是入射角,故B错误;C.在图乙中反射光线仍然存在,只是看不到,故C错误;D.在图丙中,沿图甲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由此看出,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故答案为:D。10.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天上的白云,一个同学说:“快看,鱼在云里游呢。”她看到的“云”和“鱼”实际上( )A.都是实像B.都是虚像C.“云”是虚像,“鱼”是实像D.“云”是实像,“鱼”是虚像【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云在水平面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人在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发生折射,看到水中物体的虚像。【解答】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天上的白云,是白云在水平面镜中成虚像,看到鱼是鱼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感觉折射光线是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上发出的。眼睛看到的鱼的虚像。云的虚像和鱼的虚像叠在一起,看到鱼在云里游的现象。故选B。11.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解答】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12.当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及像与人的距离的变化是( )A.像变大,人与像的距离变大B.像变大,人与像的距离变小C.像的大小不变,人与像的距离不变D.像的大小不变,人与像的距离变小【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解答】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所以无论怎样走动,像的大小不变;当人走近镜子时,他距镜子的距离减小,所以他的像与镜子距离也减小,因此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故答案为:D13.提词器是由一个高亮度显示器和一块与显示器成45°角的专用镀膜玻璃组成,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文稿内容反射到演讲者前方。如图所示,当演讲者前方呈现“爱我中华”四个字时,他直接看显示器会看到( )A.爱我中华 B.C.华中我爱 D.【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解答】 当演讲者前方呈现“爱我中华”四个字时,这四个字是显示器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他直接看显示器会看到D的内容。故选D。14.如图是通过车内后视镜(平面镜)观察到后方汽车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看到的汽车的像是实像B.该后视镜对光线不会产生会聚作用C.当后方车靠近时该后视镜中的像会变大D.能从后视镜观察后方汽车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判断。【解答】A.所看到的汽车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该后视镜为平面镜,对光线不会产生会聚作用,故B正确;C.当后方车靠近时该后视镜中的像始终等于车的大小,即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D.能从后视镜观察后方汽车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B。15.如图是眼晴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如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B.在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起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②C.眼球的成像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似,相当于光屏的结构是④D.近视眼的眼球前后径过短,远处物体所形成的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答案】D【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①是角膜,②是晶状体,③是玻璃体,④是视网膜。【解答】A、①是角膜,如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角膜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故A不符合题意;B、②是晶状体,对进入眼球的光起折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④是视网膜,相当于凸透镜成像中的光屏,故C不符合题意;D、近视眼的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过厚,折射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二、填空题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入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折射角等于 ,其中分界面的右侧是 (填“玻璃”或“空气”)。【答案】EO;45°;空气【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解答】由于角EOC等于角FOE,故EO和FO其中有一条为入射光线,有一条为反射光线,又由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法线两侧,故EO为入射光线,光发生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度大于玻璃中的角度,故右侧为空气。17.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白鹭在水中成的像的性质为 。(填“实像”或“虚像”)【答案】静止;虚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解答;(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解答】(1)白鹭在水中的倒影与白鹭相对水面对称,即二者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且二者的连线与水面垂直。以白鹭为参照物,水中的倒影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倒影是静止的。(2)白鹭在水中的像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1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小金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烛焰在凸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1)这个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2)小宁用眼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此像,是因为光从 (填“烛焰”或“像”)发出,通过凸透镜后进入人眼。【答案】(1)虚像(2)烛焰【知识点】实像与虚像;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虚像是发散光束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的集合点。虚像是实际光线所不能达到的,因此不能被光屏承接,有正立、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在光屏上显现、只能透过光学元件(玻璃等)观察等特点。【解答】(1) 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烛焰在凸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所以这个像为虚像,是放大镜成像原理;(2) 小宁用眼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此像,是因为光从烛焰发出,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眼 ,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像。19.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MN,取两枚相同的棋子E和F。小明将棋子E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F,直到它看上去与棋子E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1)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亮也看到棋子E的像,小明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移动了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棋子E的像 (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亮看到棋子E的像的光路图。(D点为小亮眼睛所在位置) (2)为了证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答案】(1)不会;(2)在像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若能在光屏上看到像,则成的是实像,若是不能,则看到的是虚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还经过D点,那么可将P和像点连接,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即可。(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线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解答】(1)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其实是关于平面镜所在的那个平面对称。当玻璃板烟MN移动时,那个平面的位置不变,则棋子E的向位置不变,不会向右平移。②首先通过E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上方找到像点E'。连接E'D,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连接OD为反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2)为了证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在像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若能在光屏上看到像,则成的是实像,若是不能,则看到的是虚像。20.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 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 侧,这是因为发生了 现象。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同时观察到水槽底部光斑向 移动。【答案】左;光的折射;右【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解答】 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因此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该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水面下降,折射点向右移动,因此折射光线逐渐向右移动。21.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入射角为50°)后,再折射入空气:(1)图甲、乙两图中,符合光的折射定律的是图 (填“甲"或“乙”);(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 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俩字的书上,则“科学"两字是____。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答案】(1)甲(2)等于(3)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判断;(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3)根据光的折射的知识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符合折射规律的是甲。(2)根据图甲可知,玻璃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既是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折射角,又是从玻璃射入空气时的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前者的入射角应该等于后者的折射角,即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角等于50°。(3)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俩字的书上,科学两字发出的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我们沿反方向看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两个字的虚像,即变浅了,故选A。三、实验探究题22.(1)选一名同学合作,让同学拿着一面平面镜,自己先站在平面镜前面,然后慢慢远离平面镜,观察自己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提出你的猜测: 。(2)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3)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向玻璃板里面看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移开玻璃板后的蜡烛,用一张白纸做屏幕放在玻璃板后已移去蜡烛的位置,用眼睛从玻璃板后直接观察白纸,看--看白纸上能否出现玻璃板前蜡烛的像。白纸上 (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平面镜所成的蜡烛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5)移去玻璃板,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第1次 第2次 第3次 (6)分析与论证。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答案】(1)平面镜成的像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2)能(3)相同(4)没有;虚像(5)实验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第1次 10cm 10cm第2次 20cm 20cm第3次 30cm 30cm(6)相同;相等【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后,后面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然后绕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后面是否存在蜡烛的像;(3)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分析;(4)根据平面镜成虚像分析解答。(5)按要求完成实验,记录数据在表格中;(6)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1)当我们照镜子时,如果靠近镜子,镜子里的像也靠近镜子,像变大;同理,远离镜子时,镜子里的像也远离镜子,像变小,那么我的猜想为:平面镜成的像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2) 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我们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有蜡烛的像。(3)根据蜡烛的像与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可知,我们看到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相等;(4)白纸上没有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蜡烛的像是虚像;(5)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第1次 10cm 10cm第2次 20cm 20cm第3次 30cm 30cm(6)分析与论证: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3.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两图进行实验,这样选择的目的是 ;(2)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答案】BD;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而其余的变量保持不变;油【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24.放大镜是小文最喜欢的观察工具之一,在学校项目化“制作凸透镜”的学习中,小文更深刻地理解了凸透镜的相关知识。现在他决定按照上课时的方式重新教给小珊学习并一起合作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1)情景导入,明确任务: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发现是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并且还发现放大镜标有具体的焦距f。(2)收集资料,制定方案:经讨论决定采用以下器材,塑料可乐瓶、剪刀、热熔胶、水。用剪刀剪取塑料可乐瓶的凸起部位一样大小的两块,凸起部位朝外,中间装满水,用热熔胶封闭连接处。然后测焦距。(3)自主协作,具体实施:(4)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小文帮助小珊完成剪圆片和封口步骤,不让水流出。(5)展示成果,修正完善:如图2所示。(6)评估检测,拓展升华:由妈妈进行打分,请你帮小文的妈妈完善评价量表。制作水凸透镜的评价量表作品等级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结构完整与美观效果 不漏水、有手柄、美观 不漏水、无手柄、美观 漏水、无手柄、不美观(7)小文测出此凸透镜的焦距f= 10厘米,准备拿来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1)如果你是小文,该怎么测焦距?(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有一组数据是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3甲所示的位置,请问此时是哪个工具的原理? (填“ 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并说明理由 。(3)小文想起科学课上老师对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了“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如图3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的一个优点。【答案】(1)凸透镜一侧对准太阳,地而铺张白纸,太阳光照在白纸上,移动凸透镜,直到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用刻度尺量取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直线距离。(2)照相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可利用平行光测焦距,也可以通过凸透镜成等大的像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焦距来测定。(2)图中物距等于50cm,大于2倍焦距,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3)蜡烛的火焰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晃动,影响观察,使用LED灯,成像更稳定,实验现象明显,且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解答】(1)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焦点,所以测焦距的方法为:凸透镜一侧对准太阳,地而铺张白纸,太阳光照在白纸上,移动凸透镜,直到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用刻度尺量取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直线距离。(2)图中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图。(3)“F"形的LED灯 不像蜡烛火焰那样会晃动,便于观察。25.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投影灯”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投影灯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环节。提供项目的材料有:开关、电池,电池盒,电线若干、小灯泡(1个)、投影片、凸透镜(焦距f=10cm)、固定材料、热熔胶(用于粘合)、鞋盒、银白色锡纸、剪刀。(每一组材料都相同)投影灯评价量表(部分)评价指标 达 标 待 改 进指标一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调 像的大小无法调节指标二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可调 像的清晰无法调节(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下列物距(u)和像距(v)关系,符合投影灯成像时要求的是( )A.u = 2f v = 2f B.u > 2f f < v <2fC.f < u < 2f v > 2f D.u < f v > f(2)在投影灯设计前,A小组认真研读评价量表,设计结果如图甲。老师观看后说:按此设计图制作的作品,在指标一评价结果为 。请你根据图甲和评价量表,对老师的评价作出解释 。(3)A小组根据设计图制作出作品后,拿到暗室进行检测效果。发现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A小组同学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选择了项目提供的 材料进行了方案的改进后,像的亮度提高了。【答案】(1)C(2)待改进 |;各原件固定,所以像的大小无法调节(3)银白色锡纸【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判断;(2)根据图甲,从像的大小和清晰度是否可调的角度分析解答。(3)亮度小是因为灯光分散所致,想办法减小灯光的分散即可。【解答】(1)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此时像成在二倍焦距之间,故C正确,而A、B、D不合题意。故选C。(2)根据图甲可知, 按此设计图制作的作品,在指标一评价结果为待改进,理由:各个元件都是固定的,无法调节像的大小;(3)将银白色锡纸围绕在灯泡周围,从而减小灯光的分散,进而提高亮度即可。四、解答题26.(1)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2)将光路图补充完整(3) 如图,MN为平面镜, 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答案】(1)图略(2)图略(3)图略【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还经过A点,那么可以将A点和像点连接,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然后补充光路图即可。【解答】(1)①通过B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右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对应的像点B';②同理,找到A点对应的像点A';③连接A'B'得到AB的像,如下图所示:(2)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②射向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如下图所示:(3)①通过发光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下方找到对应的像点S';②连接像点S'和A点,与镜面的交点O为入射点;③连接SO为入射光线,连接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27.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答案】分示例:河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河底”比河底的实际位置浅一些;岸边潮湿长有青苔,使接触面更光滑,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人更容易摔倒。【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河底成像偏浅的原因;(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变接触面;④注入润滑油;⑤变滑动为滚动,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河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河底”比河底的实际位置浅一些;(2)岸边潮湿长有青苔,使接触面更光滑,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人更容易摔倒。28.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最好选用 (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2)实验时,应使玻璃板面与纸面保持 。(3)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玻璃板后方有两个A的像,接着小明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 发现棋子B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时,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AC ,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选填“AC”、“AD”、“BD”或“BC”)。可沿 (选填“ MN ”或“PQ”)方向移动棋子 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答案】(1)茶色(2)垂直(3)BC;PQ【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2)为了便于观察成像情况,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或者选用深色玻璃;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3)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根据“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据此分析物距和像距;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解答】(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应选用茶色透明玻璃,这样玻璃成的像比较清晰;(2)如果玻璃板不垂直于水平桌面,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在桌面处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因此玻璃板应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3)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由“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由图可知,因此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AC;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由图可知,因此像到镜面的距离为BC;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因此应沿PQ方向移动棋子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故答案为:(1)茶色;(2)垂直;(3)BC;PQ。29.如图所示,某同学自制的水凸透镜可以用拉推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改变焦距,向右拉活塞可以增大焦距,向左推活塞可以减小焦距。(1)该同学完成如图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新、倒立、 的实像。(2)保持光屏、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5cm,为了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 (填“向左推”或“向右推”)活塞。(3)眼球中的晶状体类似于水凸透镜,当眼睛看远处或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在人体 的调节下通过睫状肌改变焦距,从而既能看清近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物体,在 形成视觉。(填“视网膜”或“大脑皮层”)【答案】(1)缩小(2)向左推(3)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2)首先根据“物近像远大”确定成像位置的变化,然后与原来相比,确定像要成到原来光屏上需要光线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透镜的凸度变化即可。(3)根据眼睛视觉的形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保持光屏、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5cm,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增大。要使像成到光屏上,需要光线更加会聚,即水透镜的凸度更大,焦距更短,也就是向左推动活塞。(3)眼球中的晶状体类似于水凸透镜,当眼睛看远处或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睫状肌改变焦距,从而既能看清近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物体,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试题分析部分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总分:160分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49.0(30.6%)主观题(占比) 111.0(69.4%)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6(55.2%)主观题(占比) 13(44.8%)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填空题 6(20.7%) 32.0(20.0%)解答题 4(13.8%) 26.0(16.3%)实验探究题 4(13.8%) 57.0(35.6%)单选题 15(51.7%) 45.0(28.1%)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序号 难易度 占比1 普通 (75.9%)2 容易 (24.1%)4、试卷知识点分析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1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38.0(23.8%) 5,6,24,25,292 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63.0(39.4%) 2,7,10,11,12,13,14,17,19,22,283 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3.0(1.9%) 154 光的反射 12.0(7.5%) 4,10,165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7.0(4.4%) 266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9.0(11.9%) 15,18,247 实像与虚像 4.0(2.5%) 188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3.0(1.9%) 279 光的反射定律 3.0(1.9%) 910 透镜的光路图 7.0(4.4%) 2611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7.0(4.4%) 2612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30.0(18.8%) 1,3,4,10,20,23,2713 光的折射规律 24.0(15.0%) 8,16,21,23光 自我综合评价八年级下册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B.C. D.2.如图为苍鹭从平静水面上起飞的瞬间。关于苍鹭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苍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B.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小C.水越深苍鹭所成的像离它越远D.苍鹭与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3.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 B.C. D.4.为保护个人隐私可以给手机贴上防窥膜。如图是其表面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与百叶窗相似,只有正对着屏幕的使用者能看清屏幕,与屏幕成一定角度的旁观者看起来则是一片漆黑。下列与防窥膜涉及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A.雨后彩虹 B.水中倒影 C.树下光斑 D.海市蜃楼5.2021年12月9日,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实验,她往水膜里注水形成一个水球透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下列对所成的像分析正确的是( )A.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C.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6. 一物体在透镜前20 cm处,当它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其倒立像的移动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由此可判断此透镜是( )A.凸透镜,焦距小于10cm B.凸透镜,焦距大于10cmC.凹透镜,焦距小于10 cm D.凹透镜,焦距大于10 cm7.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12-58所示。 这种检查视力的方法,视力表与人眼的距离相当于是 ( )A.4.6m B.5.0 m C.2.9 m D.5.4m8.渔民要用一把激光枪击中水中的鱼,他应该将激光枪瞄准( )A.看到水中鱼的位置 B.看到水中鱼的位置的上方C.看到水中鱼的位置的下方 D.无法判断9.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B.图甲中∠E0M是入射角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10.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天上的白云,一个同学说:“快看,鱼在云里游呢。”她看到的“云”和“鱼”实际上( )A.都是实像B.都是虚像C.“云”是虚像,“鱼”是实像D.“云”是实像,“鱼”是虚像11.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A. B.C. D.12.当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及像与人的距离的变化是( )A.像变大,人与像的距离变大B.像变大,人与像的距离变小C.像的大小不变,人与像的距离不变D.像的大小不变,人与像的距离变小13.提词器是由一个高亮度显示器和一块与显示器成45°角的专用镀膜玻璃组成,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文稿内容反射到演讲者前方。如图所示,当演讲者前方呈现“爱我中华”四个字时,他直接看显示器会看到( )A.爱我中华 B.C.华中我爱 D.14.如图是通过车内后视镜(平面镜)观察到后方汽车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看到的汽车的像是实像B.该后视镜对光线不会产生会聚作用C.当后方车靠近时该后视镜中的像会变大D.能从后视镜观察后方汽车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15.如图是眼晴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如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B.在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起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②C.眼球的成像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似,相当于光屏的结构是④D.近视眼的眼球前后径过短,远处物体所形成的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入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折射角等于 ,其中分界面的右侧是 (填“玻璃”或“空气”)。17.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白鹭在水中成的像的性质为 。(填“实像”或“虚像”)1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小金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烛焰在凸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1)这个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2)小宁用眼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此像,是因为光从 (填“烛焰”或“像”)发出,通过凸透镜后进入人眼。19.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MN,取两枚相同的棋子E和F。小明将棋子E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F,直到它看上去与棋子E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1)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亮也看到棋子E的像,小明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移动了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棋子E的像 (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亮看到棋子E的像的光路图。(D点为小亮眼睛所在位置) (2)为了证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20.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 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 侧,这是因为发生了 现象。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同时观察到水槽底部光斑向 移动。21.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入射角为50°)后,再折射入空气:(1)图甲、乙两图中,符合光的折射定律的是图 (填“甲"或“乙”);(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 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俩字的书上,则“科学"两字是____。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57分)22.(1)选一名同学合作,让同学拿着一面平面镜,自己先站在平面镜前面,然后慢慢远离平面镜,观察自己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提出你的猜测: 。(2)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3)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向玻璃板里面看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移开玻璃板后的蜡烛,用一张白纸做屏幕放在玻璃板后已移去蜡烛的位置,用眼睛从玻璃板后直接观察白纸,看--看白纸上能否出现玻璃板前蜡烛的像。白纸上 (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平面镜所成的蜡烛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5)移去玻璃板,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第1次 第2次 第3次 (6)分析与论证。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23.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两图进行实验,这样选择的目的是 ;(2)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24.放大镜是小文最喜欢的观察工具之一,在学校项目化“制作凸透镜”的学习中,小文更深刻地理解了凸透镜的相关知识。现在他决定按照上课时的方式重新教给小珊学习并一起合作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1)情景导入,明确任务: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发现是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并且还发现放大镜标有具体的焦距f。(2)收集资料,制定方案:经讨论决定采用以下器材,塑料可乐瓶、剪刀、热熔胶、水。用剪刀剪取塑料可乐瓶的凸起部位一样大小的两块,凸起部位朝外,中间装满水,用热熔胶封闭连接处。然后测焦距。(3)自主协作,具体实施:(4)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小文帮助小珊完成剪圆片和封口步骤,不让水流出。(5)展示成果,修正完善:如图2所示。(6)评估检测,拓展升华:由妈妈进行打分,请你帮小文的妈妈完善评价量表。制作水凸透镜的评价量表作品等级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结构完整与美观效果 不漏水、有手柄、美观 不漏水、无手柄、美观 漏水、无手柄、不美观(7)小文测出此凸透镜的焦距f= 10厘米,准备拿来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1)如果你是小文,该怎么测焦距?(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有一组数据是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3甲所示的位置,请问此时是哪个工具的原理? (填“ 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并说明理由 。(3)小文想起科学课上老师对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了“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如图3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的一个优点。25.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投影灯”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投影灯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环节。提供项目的材料有:开关、电池,电池盒,电线若干、小灯泡(1个)、投影片、凸透镜(焦距f=10cm)、固定材料、热熔胶(用于粘合)、鞋盒、银白色锡纸、剪刀。(每一组材料都相同)投影灯评价量表(部分)评价指标 达 标 待 改 进指标一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调 像的大小无法调节指标二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可调 像的清晰无法调节(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下列物距(u)和像距(v)关系,符合投影灯成像时要求的是( )A.u = 2f v = 2f B.u > 2f f < v <2fC.f < u < 2f v > 2f D.u < f v > f(2)在投影灯设计前,A小组认真研读评价量表,设计结果如图甲。老师观看后说:按此设计图制作的作品,在指标一评价结果为 。请你根据图甲和评价量表,对老师的评价作出解释 。(3)A小组根据设计图制作出作品后,拿到暗室进行检测效果。发现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A小组同学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选择了项目提供的 材料进行了方案的改进后,像的亮度提高了。四、解答题(每空2分,共26分)26.(1)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2)将光路图补充完整(3) 如图,MN为平面镜, 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27.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28.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最好选用 (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2)实验时,应使玻璃板面与纸面保持 。(3)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玻璃板后方有两个A的像,接着小明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 发现棋子B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时,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AC ,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选填“AC”、“AD”、“BD”或“BC”)。可沿 (选填“ MN ”或“PQ”)方向移动棋子 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29.如图所示,某同学自制的水凸透镜可以用拉推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改变焦距,向右拉活塞可以增大焦距,向左推活塞可以减小焦距。(1)该同学完成如图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新、倒立、 的实像。(2)保持光屏、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5cm,为了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 (填“向左推”或“向右推”)活塞。(3)眼球中的晶状体类似于水凸透镜,当眼睛看远处或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在人体 的调节下通过睫状肌改变焦距,从而既能看清近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物体,在 形成视觉。(填“视网膜”或“大脑皮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光 培优卷 华师大八年级下册 (学生用卷).docx 第二章光 培优卷 华师大八年级下册 (教师用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