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蛟龙”探海1.语言运用: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提高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准确概括“蛟龙号”深海探测各阶段的关键信息,深入理解“蛟龙号”深海探测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3.审美鉴赏:品味文章准确、严谨、生动的语言,理解“蛟龙号”的特点与价值。4.文化传承: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蛟龙号”研制与海试过程中展现出的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1.了解“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理解“蛟龙”探海所呈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60年前毛泽东主席描绘了一幅遨游天地的浪漫画卷。如今,随着中国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日益增强,“上天入海”早已成为现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12年“蛟龙”入海的动人场景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许晨,山东德州陵城区人,第六届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文学》社原主编社长,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青岛市文联文学院一级作家。出版了《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真情大援川》《耕海探洋》等数部散文集和报告文学专著。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背景链接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创造了7000米的世界探海新纪录,引发了全国对深海科考的关注,岛城作家许晨也关注了这一海洋利器。在各方的帮助下,2014年6月,许晨登上了“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号”船,开启了远洋科考之旅,也由此成为中国作家亲临“蛟龙探海”现场的第一人。此次科考原计划40天,结果航程中相继遇到了浣熊、夏浪、娜基利三股台风,拖延至57天才成功返航。此次“下海”历时近两个月,航程9200多海里,跟潜航员、科学家和水手们的朝夕相处,让许晨品尝到了“蛟龙号”团队的酸甜苦辣,取得了大量第一手鲜活丰富的素材。经过一年的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创作完成。2.生难字词(1)字音蛟龙(jiāo) 憧憬(chōngjǐng) 蹒跚(pánshān) 蓦然(mò)矗立(chù) 瞩目(zhǔ) 突袭(xí) 宏图(hóng)绘声绘色(huì) 浩瀚无际(hàn) 淋漓尽致(línlí) 波澜起伏(lán)劈波斩浪(pī)(zhǎn) 踌躇满志(chóuchú )(2)词义【憧憬】向往。【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矗立】高耸地立着。【蓦然】突然,猛然。【瞩目】注目。【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三、整体感知 梳理内容1.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简要介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以及20世纪的深海探测现状。第二部分(第3~7段):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的海域、当天的天气以及成功下潜的意义。第三部分(第8~15段):介绍“蛟龙号”海试团队奔赴海试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过程。第四部分(第16~21段):“神舟”与“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心,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2.主题归纳。点拨:这篇报告文学记叙了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下潜,创造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潜海7020米的世界纪录的事,表现出我国在载人深潜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四、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1.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文章又说是“遥远而亲近的海域”?点拨:“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是从空间上的距离来说的,而“亲近”是从情感上的距离来说的。“蛟龙号”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遥远的海域,去实现“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入海奇迹,所以对于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的海试地点,在情感上他们是亲近的。2.中国载人深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你觉得中国“蛟龙号”能实现成功坐底7020米的因素有哪些?点拨:①技术上的创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经过了大量的科技专家与技术人员的拼搏,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而成的,而且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后,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又对它进行了改进。②有专业、自信的海试团队。海试团队踌躇满志地奔赴海试海域,虽然在海试当天遭遇了风雨突袭,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后,海试团队认为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最终,“蛟龙号”按时下潜并顺利完成坐底7020米的任务。3.研读课文,用图表形式把课文所呈现的科学精神梳理、概括出来。点拨:载人深潜科学精神内涵 具体表现自立自强 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蛟龙号”迎头赶上,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纪录。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从1000米、3000米、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蛟龙号”劈波斩浪,不断冲击设计极限。团结协作 三名潜航员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3个多小时的下潜,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沉着冷静的通话声。胸怀祖国,拼搏奉献 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4.“蛟龙”探海是怎么回事?你能否按时间顺序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简要介绍一下?点拨:“蛟龙”探海是我国的一项载人深潜工程。进入20世纪后,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中国自然也不能落后。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成功下潜1000米、3000米和5000米。2012年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7000米)的海底试验。6月3日,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开往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6月24日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潜航员进入“蛟龙号”潜水器。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同一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蛟龙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20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与当天实现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海空连线,热情赞美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正是无数科学家们对航天航海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才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深潜器的闪亮名片——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体会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从弱到强、从个体到谱系的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