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环境【要点速记】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法1 生命特征与生命现象的识别考法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考向3 生态因素的判断二、生态系统考法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考法2 食物链和食物网考法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考法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四、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考法1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考法2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试题精练】1.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出生命现象的是(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如表是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选项正确的是( )位置 黄粉虫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25℃ 适宜纸盒右半侧 20只 黑暗 25℃ 干燥A.左右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C.左右两侧的湿度都应适宜 D.左右两侧黄粉虫数量可以不同3.对于生活在田野里的一株玉米来说,影响其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A.这片田野里的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B.这片田野里的动物、微生物和除玉米外的其他种类的植物C.这片田野里的其他玉米D.上述三个选项中的所有因素4.小米想探究植物对其周围空气湿度的影响,用干湿计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分别测量不同植被周围的空气湿度。处理测量数据之后绘制统计图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时间段内灌木丛周围的空气湿度最小B.植物能降低空气湿度C.应该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D.同一地点,晚上的空气湿度大5.下列对“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太阳能最先进入到鼠体内B.此食物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若有毒物质积累,猫头鹰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D.此食物链中植物的数量最少,猫头鹰的数量最多6.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正式开幕,2月4日上午从祝融号火星车上传回了带有冰墩墩、雪容融两大吉祥物的图案的自拍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火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C.火星的岩石圈上层属于生物圈的范围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地球之肺”的美称C.一片树林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8.窑湾古镇被中国大运河网评为“最美运河十景”第二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窑湾古镇所有的古建筑群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运河里的水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D.任何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都是消费者9.图1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图1中某食物链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能量沿食物链草→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C.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与蛇是捕食关系D.图2中的乙是变温动物,丙具有胎生、哺乳特征10.以下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的捕食关系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变异现象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11.周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黄河公园的生物种类,针对以下他们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请你作出合理的解释:(1)公园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它分为两类,其中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等属于_______。(2)一阵微风吹过,河岸边的柳树枝条轻轻拂动,有几片树叶飘下。“有几片树叶飘下”说明生物具有能_______的特征。远处一只野鸭一头钻进水里捉出了一条小鱼吞了下去,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3)公园的湖中有一些漂亮的鲤鱼,体色有白、黄、橙、红等,以及多种颜色相间的。鲤鱼体色的不同以及花纹的多变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的特性。当工作人员走到池边喂食时,鲤鱼迅速聚拢过来,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_______。(4)他们调查的生物有喜鹊、鲫鱼、蚂蚁、水葫芦、柳树、浮萍、杨树、荷花、蜘蛛等,如果把鲫鱼和浮萍分为一组,则该组的生物还有_______;水葫芦在河中疯长,会影响荷花、浮萍的生存,说明水葫芦和荷花、浮萍之间存在_______关系。(5)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站在大树下,空气清新,凉爽宜人,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6)调查时,如果发现不喜欢的动物,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红树林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红树林资源丰富,全球红树林树种约80多种,我国分布有37种。红树林是贝类、虾、鱼、蟹等水生生物集居繁衍和候鸟飞禽栖息越冬的好地方。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动物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飞禽以这些动物为食。生物的遗体、遗物富含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被植物再利用。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自此有了系统性的法律保护。本法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利用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并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1)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除材料一中明确提到的成分外,生态系统还应包括________。(2)由材料一可知,鹭鸟与鱼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3)材料一的划线部分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功能。根据划线部分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材料二可知,人类的活动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系统,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可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和养殖,A不符合题意。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了红杏具有向光性的特点,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C.“西湖吞色归,春水绿于梁”是指春天来了,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这些藻类在水中漂浮,使湖水荡漾着绿波。C不符合题意,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是将西湖的美景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显得非常合适,这里主要描述的是西湖的美景和与西施的相似性,并没有直接涉及任何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C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中唯一的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黄粉虫的数量、湿度、温度等都应相同且适宜。因此左右两侧的湿度都应适宜,C正确。3.答案:D解析: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活在田野里的一株玉米,其生活受到了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如这片田野里的动物、微生物、其他植物以及其他玉米)的共同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C解析:灌木丛曲线位于草地和裸地的上方,说明同一时间段灌木丛周围的空气湿度最大,A错误。裸地没有植物,其周围空气湿度最小;灌木丛内植物比草地多,其周围空气湿度最大,由题图可知,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B错误。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的误差,需要在实验中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因此,本实验中,应该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C正确。结合题图可知,同一地点,早上的空气湿度比晚上的大,D错误。5.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就变成了化学能,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随着植食性动物的捕食活动,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当植食性动物被其它动物捕食后,能量再次被传递。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太阳光的光能要参与生物圈中的能量流动,首先需要通过植物,A错误。B.“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植物)和消费者(鼠、猫头鹰),B错误。C.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因此若有毒物质积累,猫头鹰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C正确。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因此个体数量最少的是猫头鹰,数量最多的是植物,D错误。故选C。6.答案:D解析: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因此火星不是生物圈的一部分,A错误。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B错误。C.生物圈的范围:以地球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故选D。7.答案:A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正确。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称,B错误。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一片树林中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部分,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D错误。故选A。8.答案:C解析:A.窑湾古镇所有的古建筑群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A错误。B,运河里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正确。D.生产者能合成生物所需的物质,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D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故图1所示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能组成生态系统,A错误。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所以能量沿食物链草→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B正确。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蛇→鹰,草→鼠→鹰,草→鼠→蛇→鹰。鹰吃蛇,且鹰和蛇又吃兔和鼠,所以鹰与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图2表示图1中某食物链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与“草→兔→蛇→鹰”“草→鼠→蛇→鹰”对应,则乙代表的生物是鼠或兔,故乙是恒温动物,丙代表的生物是蛇,蛇一般是卵生的,D错误。10.答案:C解析:A.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将“落花”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A正确。B.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螳螂捕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捕食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正确。C.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是遗传现象,C错误。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D正确。故选C。11.答案:(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2)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营养(3)变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水葫芦、荷花;竞争(5)生物能影响环境(6)如实记录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2)“有几片树叶飘下”说明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野鸭一头钻进水里捉出了一条小鱼吞了下去,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3)湖中有许多漂亮的鲤鱼,体色有白、黄、橙、红等,以及多种颜色相间的。鲤鱼体色的不同以及花纹的多变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当工作人员走到池边喂食时,鲤鱼迅速聚拢过来,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材料中的鲫鱼、浮萍、水葫芦、荷花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水葫芦在河中疯长,会影响荷花、浮萍的生存,说明水葫芦和荷花、浮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5)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站在大树下,空气清新,凉爽宜人,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6)调查时我们应如实记录。12.答案:(1)生产者;非生物部分(2)捕食(3)物质循环;植物→鱼→鹭鸟(其中“鱼”可替换为“贝类”“虾”“蟹”)(4)自动(我)调节能力解析:(1)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材料一中明确提到的成分有生产者(各种植物)、消费者(贝类、虾、鱼、蟹、鹭鸟等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除此之外,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2)由材料一可知,鹭鸟能以贝类、虾、鱼、蟹等动物为食,所以鹭鸟与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3)由划线部分可知,生产者能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提供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功能。根据划线部分可知,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飞禽以这些动物为食。故可写出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鱼→鹭鸟(其中“鱼”可替换为“贝类”“虾”“蟹”)。(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