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
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绝地求生 ”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亦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左图为降落时“该岛东部小村
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 ”,右图为“ 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某队员在该岛从 1500m 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
A.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 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 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2. 左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第 1页/共 6页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3. 据右图,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海风的时间段是( )
A. 16 时至次日 8 时 B. 8 时至 16 时
C. 18 时至次日 6 时 D. 6 时至 18 时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 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此时,小船上的旗帜最可能飘向( )
A. 东 B. 西 C. 南 D. 北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该地区处于夜晚 B. ③地气温高于②地
C. ②地为阴雨天气 D. ①地盛行下沉气流
6. 比较①②两地的降水概率和昼夜温差( )
A. ①地降水多,昼夜温差大 B. ①地降水多,昼夜温差小
C. ①地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D. ①地降水少,昼夜温差小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 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下图为红海沿岸
地区水系及代表地(开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红海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第 2页/共 6页
①蒸发强,降水少②海域较封闭③注入径流含盐量高④亚丁湾高盐度洋流的输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7、8 月份轮船从印度洋驶入红海后,船员最可能会发现( )
A. 轮船吃水深度变大 B. 阴雨天气增多
C. 海水水位略微增高 D. 沙尘天气增多
沙丘风蚀坑是由侵蚀坑和积沙区组成的风沙地貌形态,是固定沙丘活化的明显标志。下图示意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南部一个典型的沙丘风蚀坑,积沙区迎风坡短而陡、背风坡长而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M 观测点( )
A. 位于侵蚀坑,盛行偏西风 B. 位于积沙区,盛行偏东风
C. 位于侵蚀坑,盛行偏东风 D. 位于积沙区,盛行偏西风
10. 在各观测点中,M 观测点风速达到最小值,原因是气流进入沙丘风蚀坑后( )
A. 摩擦力变大 B. 因扩散减速 C. 受地形阻挡 D. 垂直运动增强
石灰岩被溶蚀后,不溶性组分积累转化为岩溶残积层,该层可成为成土母质。残积层及耕作层中的有
机质分解和生物呼吸,能产生岩溶作用所需的大量二氧化碳。如图是我国西南岩溶区一处类型石灰岩风化
壳剖面。下表为采样点的部分元素测试教据(元素百分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完成下面小题。
第 3页/共 6页
采样点编号 Fe2O3(%) TiO2(%) CaO(%) MgO(%)
① 15.54 1.24 0 51 1.30
② 0 87 0.17 30.29 18 07
11. 读表测试数据表明,在石灰岩溶蚀过程中( )
A. 铁、钛元素流失 B. 钙、镁元素流失 C. 镁、铁元素富集 D. 钛、钙元素富集
12. 图中岩溶残积层最可能呈现的颜色是( )
A. 红褐色 B. 灰白色 C. 暗黑色 D. 青灰色
13. 根据剖面结构,推测最有利于岩溶作用发生的层位是( )
A. 旱地耕作层 B. 岩溶残积层 C. 岩粉及碎裂岩层 D. 基岩层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2022 年 7 月 22 日,记者刚刚从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获悉,16 日以来,新一轮
强降雨造成全省 103 个县(市、区)877 个乡镇 300.4 万人受灾,因灾死亡 33 人,失踪 8 人。全省已紧急
避险转移 37.6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25.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215.2 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12.2 亿元。据
完成下面小题。
14. 对洪灾进行适时监测,主要采用的技术是( )
A. 遥感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电子地图
15. 上述灾情统计的精确性高,主要是利用了( )
A. 遥感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数字地球
第 4页/共 6页
16. 受灾人员转移的信息资料的及时获得主要应用了( )
A. 遥感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无人机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该地区年降水量 450mm 左右,年蒸发量 1700mm
左右,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 4718 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 70 多千
米,南北宽 30 多千米,面积 1920 多平方千米,湖区周边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
境作用下,湖区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夏季)多夜雨。
材料二:纳木错区域图(图 1)和纳木错气象站一年中不同月份降水统计图(图 2)。
(1)从大气受热的角度分析纳木错夏季夜雨对当地气温的影响。
(2)分析纳木错湖区蒸发强烈的原因。
(3)从城市风角度分析白天当雄西侧湖陆风的强弱。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
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
所造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主要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我国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 124
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贵州喀斯特地貌组合齐全,发育典型,在中
国及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占有重要地位。
(1)分析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自然条件。
(2)简述喀斯特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青沟位于西辽河流域科尔沁沙漠腹地,拥有科尔沁沙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残遗原始森林。历
史上,大青沟流经该地,在气候变化和河流作用影响下,河岸形成沙地。河岸沙地形成后,河道逐渐萎缩,
第 5页/共 6页
靠风媒扩散的沙地植被群落快速定居。河流彻底改道移走后,该地植被继续演替,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增
大,动物传播逐渐取代风力传播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森林群落成熟后,原来大青沟较低的河床进一
步发育成溪流。
材料二下图为科尔沁沙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1)与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的气候变化。
(2)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
(3)说明该地森林群落形成后,植被对溪流发育的积极影响。
第 6页/共 6页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
地理答案
1. C 2. D 3. B
4. C 5. B 6. B
7. A 8. D
9. A 10. B
11. B 12. A 13. C
14. A 15. B 16. C
17. (1)夏季夜雨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或大气保温作用),使夜间气温较高(或升高)。
(2)湖泊水量充足;高原海拔高,光照强,蒸发强;光照强,白天地表温度高,蒸发强;风力大,蒸发强;
气候干燥,蒸发强。
(3)白天湖泊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湖风;城市气温高于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当
雄东侧城市风与湖风一致,使湖风加强。
18. (1)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孔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②气候条
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③地形条件:该地区地形起伏
大,地表径流较快,侵蚀作用强。这种地形使水流能够更好地侵蚀和溶蚀岩石,加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④生物条件:该地区植被茂密,土壤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作用较强。
(2)①地形崎岖不平,耕地面积小;②广泛分布 喀斯特地貌,使地表水容易转化为地下水,导致地表水
缺乏,影响农作物生长;③石灰岩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19. (1)气候变暖,气温较高;空气变湿润,降水量较多。
(2)植被覆盖度提高,风速减弱,风力对种子的搬运减少;生态系统更完善,动物多样性增加,动物对种
子的传播增强。
(3)植被调节局地小气候,蒸发减弱;植被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减少沙地水分下渗损失;在地势较低的
故道汇水,发育成河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